全球細胞治療迎來引爆點! 細胞治療產品「一致性」 為最大挑戰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2-12-13
黃士銘Alex Shih-Min Huang 百濟神州(BeiGene)副總裁暨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負責人

黃士銘畢業於臺灣大學動物系,其後在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取得微生物學暨免疫學博士學位,隨後他加入了諾華研究基金會旗下的基因體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科學家,並展開往後長達20年、任職於各大國際藥廠新藥開發職業生涯。
黃士銘具備多年新藥開發及臨床轉譯醫學的實戰經驗,曾領導團隊從藥物探勘及驗證、新藥臨床試驗(IND)申請、臨床試驗、商品化到取證等完整的藥物開發階段,他任職過的國際知名大藥廠,包括了:諾華(Novartis)、賽諾菲(Sanofi)、基因泰克(Genentech)、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艾伯維(AbbVie)等,並在2021年4月加入BeiGene迄今。
 BeiGene成立於2010年,目前擁有的商業化產品共有16款,包含3款自主研發產品Brukinsa (BTK抑制劑)、Tislelizumab (anti PD-1抗體)、Pamiparib (PARP抑制劑)和13款合作引進產品,同時透過與諾華、安進(Amgen)等國際藥廠戰略合作,推動同類最優或同類首創的臨床候選藥物研發,致力加速癌症患者對新藥的可近性。

責任編輯/吳培安


細胞治療(Cell Therapy)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不再是科學家天花亂墜之談,而是證實能夠幫助患者、應用面向非常廣的治療選項。以癌症治療來說,現在的免疫細胞療法雖然價格昂貴,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確實使得某些類型的癌症變得可以治癒(Curable),這是非常大的突破!

細胞治療價格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獲得上市批准的細胞療法,使用的細胞來源都還是以自體(Autologous)為主。由於治療用的細胞需要從患者身上取得,個體變異性(Variation)大、品質相對不穩定,使得「一致性」(Consistency)成為細胞治療產品化最大的挑戰之一。

目前各界正從不同的面向,共同努力克服細胞治療的一致性挑戰,透過各種次世代技術平台的組合,使得治療用的細胞來源、細胞製程都能一致化,來降低商品化的門檻。

挑戰一致性難題 異體細胞、iPSC、基因修飾快速發展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發異體(Allogenic)細胞療法,只要找到合適的健康捐贈者,經過基因改造、降低排斥性後就可以送到病人身上,病人也不用經過在醫院採集細胞、送到細胞製程中心處理的過程;對生技公司來說,只要確保捐贈者來源,異體細胞療法就可以分批生產,降低生產成本。

另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是在10幾年前發現的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一直到近幾年才開始應用在腫瘤學。iPSC能將體細胞誘導出幹細胞特質,進一步分化成不同的細胞種類。

對細胞治療業者來說,利用同一個iPSC細胞株執行各種基因改造,不僅能夠增加一致性,還能使其表現想要的功能、剔除不想要的功能,在生產上非常有吸引力,也有機會真正降低細胞治療所需的醫療成本。

另外,在細胞上裝上各種「零件」,增強細胞治療的成效也是熱門的開發方向。例如在細胞表面裝上具有導向性的「嵌合性抗原受體」(CAR),就是一種能讓細胞利用表位抗原(Epitope)專一性的導向腫瘤抗原技術。

除此之外,能夠改變細胞表現的技術也不斷地推陳出新,像是疫情中大放異彩的信使RNA (mRNA)遞送技術,以及仍在迭代、編輯功能越來越多樣的CRISPR系統,都能夠與細胞治療結合,推出更先進的次世代細胞治療。

發揮協同力量、創造更好的細胞治療:以BeiGene為例

BeiGene副總裁暨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負責人黃士銘指出,許多國際知名大藥廠都已投入細胞治療領域,專注於轉譯醫學、致力於腫瘤學創新藥物研發的BeiGene也不例外。就在去(2021)年,BeiGene和美國細胞治療研發新創Shoreline Biosciences達成全球戰略性合作,攜手推動經基因修飾之自然殺手細胞(NK)療法的開發、商業化。

Shoreline利用iPSC建立了一套異體來源、現成即用(Off-The-Shelf)的細胞療法,鎖定癌症和其他嚴重疾病的未滿足醫療需求。我們期待利用BeiGene在分子藥物產品線累積的轉譯醫學經驗和蛋白質工程技術及在癌症方面的臨床開發專業知識,與Shoreline的標準化NK細胞結合,共同發揮協同作用(Synergy)的力量,為癌症病患提供變革性的細胞治療產品。

黃士銘也振奮的表示,BeiGene也自去年9月起,在臺灣以閃電般速度興建細胞治療研發中心,這也是少數國際藥廠真正在臺成立研發中心的案例。「我們希望提供臺灣人才留在家鄉,也能有在國際市場上發光發熱的機會。」

透過國際藥廠的歷練,將能夠幫助臺灣的生技製藥人才,藉由親身參與、實際執行開發項目,更快了解如何達成國際在新藥開發上的嚴謹標準。如同我過去在其他大藥廠的經驗一般,BeiGene也將導入國際大藥廠的企業文化,以高互動性的溝通模式,激發出員工的創造力。

法規監管機構快速演化 未來醫療精彩可期

此外,黃士銘也指出,不只是生技公司和大藥廠,世界各國的法規監管機構,也在和業者持續溝通、互相了解的過程中快速學習,努力跟上細胞治療在技術、製程進展的腳步,最終找出各自規範細胞治療產品的方法。

以發展較先進的歐美為例,雖然FDA、EMA已經建立一套自體細胞治療的規範,彼此也有一些共識,但仍在摸索異體細胞和iPSC衍生細胞的管理方式,因為這些細胞的產製過程和自體細胞大不相同。不過,歐美的產業界會透過白皮書提出意見,幫助FDA、EMA了解這塊領域的走向,讓他們提早思考,進而建立相關制度。

這就像是演化的過程。雖然不同的法規單位還是會有各自的見解、不見得針對同一類產品有相同的想法,但因為他們已經投入十餘年,因此某些觀念已經逐漸取得共識(Homogenized)。

如今,細胞治療不只是對治療疾病產生很大的貢獻,在各界積極投入、累積經驗、做出真正的產品下,全球細胞治療產業的家數也不斷增長,法規單位也快速演進,包括亞洲國家在內。現在正是細胞治療的「引爆點」(Tipping Point),迎來前景無限、百花齊放的時刻!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