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臨床前動物試驗經驗 推近10款藥進臨床

轉譯科學家賴正榮 卸下Moderna光環 開啟退而不休第三人生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3-06-30
賴正榮常鼓勵同仁,「人生沒有白走的路,雖然你多做不一定有回報,但累積的經驗都會在未來某天派上用場!」。(攝影/彭梓涵)

前莫德納(Moderna)藥理學部門副總裁賴正榮,是臺灣少數在臨床前動物試驗設計上能征慣戰的海外科學家,歷任美國生物技術公司Dicerna Pharmaceuticals(2021被諾和諾德收購)、Curis Pharmaceutical期間,推進近10款藥物進入臨床試驗。其專注藥物發現和疾病機制研究20多年,2021年被莫德納延攬。不過,一生工作都與「動物共處」的賴正榮,邁入花甲之年後決定開啟他退而不休的第三人生,近期獲聘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顧問一職,藉重他在動物實驗經驗,助力臺灣生技產業發展。

撰文/彭梓涵


「動物實驗」是生物醫學研究及人類疾病解碼的幕後英雄,但在許多透過觀察性、動物實驗的研究中,很多看起來具有療效的藥物,反而九成對人體沒有效用。

長年旅居美國的前莫德納(Moderna)藥理學部門副總裁賴正榮,擁有華盛頓大學藥理學博士,就是致力將最佳的動物模型轉譯(Translation)到人體實驗,以提升新藥開發成功機率的科學家之一,也是臺灣少數在臨床前動物試驗設計上能征慣戰的專家。

博士班和博士後研究原來都專攻發育生物學,賴正榮熱衷於醫療未被滿足需求的疾病機制和新靶點發現。隨後因緣際會加入實驗室教授新創的公司Curis Pharmaceuticals,在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遺傳、代謝和發炎性疾病的藥物開發上,除了小分子藥之外,很早就投入先進的siRNA、iPSC以及mRNA療法研究,堪稱這領域的先驅之一。

正因為在藥物發現和疾病機制研究累積了豐富經驗,賴正榮轉進Dicerna負責所有的動物實驗設計,任職8年內,他就協助推進9個藥物進入臨床以及準臨床藥物開發階段 (Preclinical Development Stage),其中3個到臨床一期、1個在臨床二期、1個已完成關鍵性臨床 (Pivotal Trial) 二期。

2021年,以mRNA疫苗崛起的莫德納持續以mRNA技術進軍各種疾病治療,於是延攬賴正榮領軍藥物開發首要閘門的藥理學部門。只不過,短暫就任後人生即邁入花甲之年,他毅然選擇卸下Moderna光環的頭銜,開啟他退而不休的第三人生。

近期,他應邀回國演講並獲得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頒發顧問聘書,「除了回臺協助生技公司發展,只要有空,就會去賞鳥、滑雪,生活仍是相當繁忙」,退休生活初體驗的賴正榮,笑說「還沒玩夠」,在訪談中更多是難掩的興奮之情。

單純喜歡小動物直填動物系 陽明微免所蘇宗笙教授啟蒙

過去20年以來,與「動物」共處,一直是賴正榮工作職業的日常,首先被問起大學為何會念「動物系」?至今談起,賴正榮仍藏不住靦腆的笑說,「我就是單純喜歡小動物,老實說,動物系是什麼?當時的我根本不曉得!」

賴正榮雖然籍貫是桃園,但他從小在臺北西門町長大,面對環境周遭都是水泥的房子,寒暑假能到鄉下親戚家,接觸到許多小動物的生活,都讓他特別羨慕。

高中念丙組的他,年輕時不用功準備考試,錯失了熱門及競爭的醫學系,又因緣際會念了動物系,但現在回想,沒有一點遺憾。反而慶幸自己能幸運的踏入一個必須無時無刻腦力激盪,及創新求變的生物科技領域及生涯。

不過,賴正榮也坦言,「大學4年什麼東西都沒學,那時,我不是到醉月湖抓魚,就是和朋友去圓山捉蜥蜴、去金山看鳥……。一直到念碩士,我才開始有點學生的樣子。」

1986年大學畢業,「大學玩4年,沒想到還能考上陽明微免所(微生物及免疫學)」。賴正榮說自己很幸運。

當時,政府正在防治「國病」――肝炎,召集了許多醫界、學界、民間的專家與政府相互合作,希望以眾志成城,從「C肝清零、B肝凋零、肝病歸零」三步驟來戰勝肝炎。

學界方面包括羅時成教授、周成功教授、張仲明教授等,都在進行B型肝炎的研究,賴正榮加入的微免所蘇宗笙教授實驗室也不例外,在對抗肝炎的聖戰中,賴正榮建立了分子生物的基礎,他在實驗設計與取得的結果,受到蘇宗笙教授肯定,自此開啟了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為愛走天涯 與妻子赴美讀博士、轉學

研究所畢業後,賴正榮與大學就是同窗,後來又一起念了陽明大學微免所的太太,都有想到國外看看的憧憬,兩人便申請赴美攻讀博士學位。

一直以來彼此都相互羈絆,但赴美求學的計畫並未讓兩人稱心滿意,賴正榮申請到美國東岸的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太太則申請到西岸的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這讓本來就說好要一起同心協力在美國生活的兩人,只好先入學後再做打算,沒想到賴正榮一到東岸馬上感受到治安環境的衝擊,很快地,太太就幫賴正榮問到願意收他的教授,在賓大只念了三周,賴正榮旋即轉到華盛頓大學攻讀胚胎學(Embryology)。

在那個年代,全球生技產業尚未蓬勃發展,兩人起初也設定好,唸完博士要繼續做研究當教職,但賴正榮在5年的博士養成過程中,不時耳聞到產業可以賺錢,腦中也存有到外面找工作的想法,不過他的太太並不想到業界工作,就說服他先做博士後研究,再找有興趣的工作。

受哈佛大學Melton教授「抱負」啟發 掌握大方向、不畫地自限

1993年賴正榮博士班畢業,他在華盛頓大學教授介紹下,到也是做發育生物學(Developmental Biology)的哈佛大學Douglas A. Melton教授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他與太太又一同啟程,從西岸搬去東岸,展開新生活。

賴正榮說,Melton教授是一位很有遠見、智慧及果斷的科學家,他不僅發現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 在沒有中胚層及內胚層訊號傳導的影響,可以自然形成。他在RNA轉譯的貢獻上也是成為日後反義寡核苷酸藥物(ASO Therapeutics) 和COVID-19 mRNA疫苗能成功的關鍵。他的許多早年發現,都成為現代生物學教科書的經典。

更重要是,他還為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一對兒女,在事業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