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噬菌體顯現法」發展精準療法產學轉譯第一推手

吳漢忠「厚德載物」處世學 成就平凡中的不平凡【會員限定】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3-07-25
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攝影/吳培安)

現任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是同僚著稱的「技轉王」,已有多達22項技轉案,在2020年12月獲得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殊榮。儘管有著耀眼的學術成就和冠冕,處世哲學卻總是「厚德載物、廣結善緣」,不僅贏得眾人的信賴,更成為生醫學界公認推動國家生技產學轉譯的第一人選。

撰文/吳培安


走進位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主任辦公室,望向窗外,便能將生態滯洪池的生機盎然盡收眼底,綠茵芳草裡孕育的花草蟲鳥,襯映著清澄的藍天,偶有飛鳥身影掠過池面……,園區最好的瞭望景色,或許就在這裡。

只不過,坐擁這片美好窗景的辦公室主人,似乎沒有太多閒暇欣賞。

現任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的吳漢忠,總是忙碌於滿檔的會議行程,案頭的文件從這頭的電腦桌,滿溢到那頭的會議桌,思考著如何透過園區資源串接,加速產學界整合。

縈繞在他心頭的,不是窗外的那片Ecosystem,而是臺灣生技產業的Ecosystem。

在臺灣生技界有著「技轉王」封號的吳漢忠,擁有多達22項技轉案、手握超過140項專利,更在2020年12月獲得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NAI)院士殊榮,其可謂為學術發明家的最高榮耀,也是國內許多生醫學者力求的典範。

吳漢忠也是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在治療和檢驗診斷技術發展上不遺餘力。他發展出一套噬菌體顯現法(Phage Display),可尋找細胞特殊表現受體、產生全人抗體,且已鑑定出多種腫瘤標靶胜肽,並將其應用於腫瘤分子影像與治療,同時致力於新穎藥物傳輸系統開發。

不過,比起「技轉王」、「院士」等頭銜的霸氣,吳漢忠在與人處事時所流露的,更多的是謙沖自牧的人格特質;聊起他的成就,他甚至會謙稱:「在臺灣生醫界的江湖武林中論起出身,我是『平凡中最平凡』的一介學者,只是非常熱愛研究,想要落實化研為用,貢獻所學以增進人類福祉罷了。」

也許,正因為吳漢忠總是以「厚德載物、廣結善緣」期勉自己,反而讓他獲得了中研院廖俊智院長和遴選委員的賞識,即使看遍了全球的傑出學者,依然選上了吳漢忠,命他一肩扛起BioTReC首屆主任的職責。

最樸實的技轉王 座右銘傳承自爺爺奶奶家風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人格特質,吳漢忠面露緬懷之情,將之歸功於幼時撫育他長大的爺爺奶奶和家人。

吳漢忠回想,小時候爸媽在臺北打拚,他在桃園新屋永安漁港附近一個純樸的小漁村,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吳漢忠笑說,因為爺爺奶奶都沒有給他壓力,所以他到小學四年級時,還是個連九九乘法都背不好的「吊車尾」,是他自己在五年級時突然一個轉念,才決定奮發圖強。沒想到一考就考到班上第一名,讓師長們從此改觀,最後還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績畢業。

「爺爺奶奶雖然沒有受過教育,卻比任何人還要善良、熱於助人。在村子裡,只要有人發生困難,他們都願意幫忙。他們用身教將敦厚樸實的家風,以及廣結善緣和厚德載物的精神傳承給我,是我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和啟發者。」

吳漢忠也舉了一個小故事,小時候看見爺爺走在路上,一直故意去踢路上的石頭,讓他覺得很奇怪,想說爺爺怎麼一把年紀還這麼調皮?

但是爺爺告訴他:「這些石頭在路上,你如果不去把它踢走,別人騎車過去可能就會跌倒,或是被路過的車子彈起來弄傷路人!」

現在的吳漢忠,則是在臺灣生技產學界,當起那個為Ecosystem踢石頭的人……


吳漢忠與家人合影。(圖/吳漢忠提供)

奠定生物化學基礎 轉向病理學實現志向

填寫大學志願的時候,吳漢忠選擇了成大生物學系(現已更名為生命科學系)。吳漢忠說,成大是一所教學與研究資源完善的綜合大學,質樸的學風和厚實的人文底蘊令他印象深刻,窮理致知的校訓也令他始終銘記在心。

特別是當時的兩位恩師,一位是關心他的導師黃定鼎教授,另一位是啟蒙他對生化研究興趣的吳華林教授,他們激發了吳漢忠對生醫研究的熱情、做實驗的樂趣,直至今日,也影響著吳漢忠的研究發展及教學工作。

吳漢忠笑說,大學畢業那一年,吳華林曾推薦他申請美國知名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只是他當時因為顧及家人,決定留在臺灣。「現在想想覺得有點可惜,因為這樣錯過了一些機會。所以,要說Made in Taiwan的程度,我大概是全臺最純的學者之一吧!」

雖然錯過了出國留學,但吳漢忠還是考進了當時生命科學領域中首屈一指的人才搖籃——臺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在中研院院士、臺大生化所林榮耀教授的指導下,他打下了深厚的生化基礎,甚至還挑戰了林榮耀口中「博士論文等級」的研究題目,並在碩士班就發表兩篇國際學術期刊。

只是,吳漢忠一心想著將科學應用到疾病上,因此在博士班時選擇加入臺大醫學院病理學科林欽塘教授的研究室,走上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道路。

「雖然基礎科學也很有趣,但我還是想要做跟人類疾病有關的研究,攻讀病理學讓我能將基礎研究運用到解決人類疾病的問題,找出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及治療策略。」

博士班在學期間,吳漢忠主動爭取專題討論的報告機會,別人報告一次,他就報二次,而且每次都選擇不同研究領域的論文,為的就是增加自己的實力。

吳漢忠在博士班三年內,在病理學最好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兩篇論文,順利取得博士學位。

吳漢忠說,「如果能夠做出一種治療、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