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生物藥專家二度創業

漢康生技劉世高: 想為臺灣打造一家全球創新生物藥企業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4-01-26
漢康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劉世高

漢康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劉世高,曾在BMS、安進等跨國大藥廠,坐鎮生物製劑藥品品管的重責大任。2009年,他創辦上海復宏漢霖,締造首個在中國獲批上市的生物相似藥,以及第一個產研來自中國、在歐盟獲中歐雙批上市的單抗藥物里程碑,此外他也全程參與了中國生物相似藥法規的制定。在創新藥方面,他也領導漢霖團隊開發出了全球第一個能夠有效治療小細胞肺癌的PD-1單抗免疫治療生物藥。2020年秋天,劉世高來臺二度創業、成立漢康生技,這次他計畫創造什麼樣的新紀錄?

撰文 / 吳培安   圖/漢康生技提供


出身臺灣的漢康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劉世高,是國際生物製劑(Biologics)品質管理及藥品化學製造與品質管控(CMC)的知名實務專家。早年,他曾任職於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 BMS)、安進(AMGEN)等大藥廠,在多項生物製劑從晚期臨床開發推向上市的過程中,作為與法規監管單位打交道、主責品質管理與檢驗(QC/QA)的CMC團隊關鍵成員。

2009年,他在中國首次創業成立復宏漢霖,在擔任總裁暨執行長期間,他帶領上海復宏漢霖從一家新創生技公司,蛻變成締造多項全國第一記錄、在業內具領導地位的大型藥企,在中國的生物相似藥發展史上寫下許多里程碑,包括首個在中國上市的生物相似藥,以及第一個研發與生產來自中國、在歐盟及中國同時獲批上市的單抗藥物,上海復宏漢霖也於2019年9月25日於香港聯交所上市掛牌。

現值耳順之年的劉世高,累積了30年生技研發、品質營運與管理、CMC與臨床法規事務經驗,加上在復宏漢霖12年整合開發與管理、策略規劃、募資、商業推展的創業成功經驗,也讓他成為兩岸三地製藥界備受推崇的翹楚。

劉世高不僅參與中國生物相似藥相關法規的制定,也曾獲邀在數十個生物藥研發與生產相關行業研討會中擔任Keynote Speaker或論壇嘉賓;他也獲頒美國華人生物製藥學會2022年度方瑞賢生命科學獎,以表彰其對多種生物製藥從研發到上市階段的傑出貢獻。

2020年11月,劉世高回到臺灣家鄉創辦了漢康生技,投入免疫腫瘤學的創新融合蛋白新藥研發。他的創業之路,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因緣際會?這次他將帶來什麼樣的創舉、為兩岸生物製藥業帶來新的驚奇?


劉世高獲選為美國華人生物製藥學會2022年度方瑞賢生命科學獎得主,以表彰其對多種生物製藥從研發到上市階段的傑出貢獻。

博士班即嶄露頭角  卻被現實潑冷水

劉世高一生中有許多重要時刻,都和新興領域崛起的時機點重疊。劉世高是在1980年入學東吳大學微生物系的第一屆學生,當時許多留美學者回到臺灣教書,在他上大三、大四時,東吳也與陽明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前身)微免所、中研院合開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特色課程,讓年輕時的劉世高在大學4年期間徜徉在科學知識中,即使面對艱澀的原文書也孜孜不倦,打下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扎實基礎。

1986年,劉世高在大學畢業、當完預官後,前往美國普渡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他在普渡大學資深學者Irwin Tessman門下主修分子遺傳學和微生物學,利用細菌模型研究DNA修復與遺傳突變(Mutagenesis),指導教授不加干涉的風格,讓他成長為一名獨立研究者。

當時的劉世高,已經展露他在生命科學研究的熱忱與才能,在第1年的博士資格考中兩科高分通過,第2年就開始寫論文,第4年就已經發表3篇第一作者的論文,畢業時還拿下普渡大學第一屆傑出研究生研究獎(Outstanding Graduate Student Research Award)。

指導教授也因此推薦他到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科學系Philip C. Hanawalt教授實驗室,接受博士後訓練。

這時的劉世高企盼著未來能夠成為一名教授,在學術界發光發熱,卻沒想到被學術界的現實澆了一桶冷水。

「我一直到進了史丹佛大學才發現,當時我研究的DNA修補及突變機制還太基礎了。DNA突變跟癌症之間的關聯,當時也還沒有被發現。每個學校最多只會收1名作這個研究課題的教授,相較於癌症和細胞學這些和醫學應用接軌的領域,想要找教職並不容易。」劉世高說。

後來,劉世高雖然在1993年8月獲得中山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聘任、回臺當專任副教授,但由於臺灣的研究環境與資源條件和美國有巨大落差,加上水土不服下,短短1年後,他決定再次回到美國,投入剛起步的基因治療領域。


劉世高在普渡大學時充分展露他在生命科學研究的熱忱與才能,一天做三次實驗可說是家常便飯。

沉潛產學研發、跨入管理  二度回臺參與創辦聯亞生技 

劉世高回到美國後,先是在北卡羅來納州大學教堂山分校基因治療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之後又去了以基因洗牌(DNA Shuffling)及蛋白質工程研發著稱的生技製藥公司Maxygen,擔任專職研究員(Staff Scientist)。

在這段期間裡,劉世高投身於基因療法使用的病毒載體研究,包括如何利用腺病毒、腺相關病毒(AAV)等載體來遞送具有治療功用的正常基因進入人體細胞與組織。

劉世高還做出了另一個「斜槓」的決定:1996年秋天,他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修習營運管理課程,沉浸在營運、戰略管理等管理相關新知的學習中,為日後他擔任主管、帶領團隊的職涯奠定基礎。

「以前大家談到管理,都覺得是很抽象的事情,但它其實有很多理論基礎,也有很多可以推導出如關鍵路徑法(Critical Path)、安全庫存(Safety Inventory)等等的公式,非常科學!」劉世高說。

1998年1月,劉世高在聯合生物醫學公司(United Biomedical Inc.,簡稱UBI)創辦人王長怡的賞識邀請下,第二次回到臺灣成立疫苗公司——聯亞生技,還擔任了聯亞首任研發副總,從頭開始建立聯亞生技實驗室和團隊,並主導單株抗體、多肽疫苗(免疫去勢疫苗、口蹄疫苗)的研發。

劉世高在聯亞生技建立實驗室的經歷,使得他成為美國BMS獵頭相中的人才,第一次得到國際大藥廠研發工作的劉世高,便在2003年12月搭著飛機,從溫暖的臺灣,飛到一年有5個月冰雪籠罩、年降雪可達144吋的紐約上州雪城市(Syracuse)。

風雪鍛心志 為BMS首個生物藥  交出FDA零缺陷查廠成績單

BMS交辦他的重大任務,是負責類風溼性關節炎融合蛋白藥Orencia (abatacept)的品質管理副總監,並帶領30幾人的團隊。該藥是BMS第一個推出的生物藥,當時正在準備從臨床三期邁向生物製劑藥證申請(BLA)的關鍵階段。

但劉世高必須面對的,是要在短短6個月之內,實驗室從零開始建立:招兵買馬、建實驗室、買儀器設備、招募培訓人員和建立驗證分析方法,還有極為嚴謹且複雜的藥品優良製造規範(GMP)、CMC架構,無論是產程開發與驗證、品質營運、品質標準設定和分析方法驗證,都比藥物早期開發來得困難許多。

「那時候同事每天加班到9、10點,但我身為團隊的Head,每天都會去替同仁買晚餐,當時的外送並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大家就在冷冷的冬天裡,一起吃炸雞、漢堡跟披薩。最後,在FDA的上市前查廠(PAI),我們得到了零缺陷、完全合乎GMP標準的成績,不僅產品順利獲得批准,我們還拿到BMS技術營運部總裁獎,讓我們得到很大的鼓舞。」劉世高話起當年,眼神中滿是懷念和驕傲。

在任職於BMS的3年多期間,劉世高也在公司資助下繼續進修營運管理,從2005年8月起,修習雪城大學的惠特曼管理學院開設的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iMBA Program)。

而這項零缺陷查廠經驗的紀錄,又讓劉世高再次成為大藥廠獵頭的對象——這次是來自加州的安進藥廠,以優渥的薪資和補助邀請他到佛利蒙市(Fremont)擔任管理70幾人團隊的品質分析實驗室(Quality Analytical Laboratory)總監。

「相較於BMS的工作是從臨床邁向上市,我在安進負責的Vectibix (panitumumab)已經是商業化生產的藥品,品質管理的挑戰和工作負荷並不像BMS那麼大,其實有點缺少挑戰性。」劉世高說。


劉世高:生物藥QC/QA 需要結合「三種專業」

劉世高分享,生物藥的品質管理/品質確保(QC/QA)是非常複雜的,需要將三種專業結合在一起。

首先是「科學」,要知道怎麼用先進技術,分析產品的品質、純度、特性、生物學活性等;其次是「法規」,除了要熟悉FDA的QC/QA、GMP法規遵循,還要了解如何驗證和紀錄、如果出了問題要如何調查、人員訓練跟管理、如何不斷改進QC/QA方法等等;第三是「營運管理」,因為大藥廠的產品線組合非常多,樣品也非常多,即時檢測、反饋給生產單位和QA部門,時間非常緊迫,所有事情必須要有效率地進行。


劉世高表示,生物藥的品質管理/品質確保(QC/QA)需要將科學、法規、營運管理三種專業結合在一起。

以父之名創辦上海復宏漢霖  力將好藥帶給患者

然而,在安進藥廠安逸的日子並沒有過太久,劉世高便迎來人生中的轉捩點:父親的離世,以及創業。

「真正讓我下決心創業的關鍵,是我最敬愛的父親。」劉世高略帶鼻酸的說,「他在退休那年發現罹癌、在2007年初過世,讓我深深感到人生的短暫,對我打擊很大,我也因此受洗成為基督徒,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Purpose of Life)。」

幾番思索,劉世高找到了答案,「古人說『大孝尊親』,最高層次的孝道,就是透過你的成就彰顯父母。我希望能夠藉由創業,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專長,榮耀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也造福更多人,將基督的博愛宣揚出去。」他說。

2008年底,劉世高離開安進藥廠,夥同了浙江大學畢業、德國吉森大學(Justus-Liebig-Universität Gießen)的生物化學家姜偉東,共同創辦了開曼漢霖生技,其中的「漢」就是取自父親(劉保漢)的名字做為紀念。

漢霖生技所提出的商業計畫,鎖定的是生物相似藥開發。當時劉世高接洽許多海峽兩岸的製藥業投資人,最後談成的投資者是上海復星醫藥,雙方在2009年12月成立合資企業復宏漢霖,並由上海復星醫藥持股74%。

「生物製藥對當時的中國是非常重要的發展主題,因為那時候標靶單株抗體藥,像是治療淋巴癌的美羅華(rituximab),還有治療乳癌、胃癌的赫賽汀(trastuzumab),這些救命藥只能依靠進口,而且都沒有列入中國醫保、價格非常貴,大家都買不起。」劉世高說。

「但中國佔了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癌症病患,特別是消化道癌特別多,所以我們開發的目標,就先聚焦在需求量最高的乳癌和消化道癌。我想,能夠服務中國的數百萬名病人,就是一個很好發揮我的專長、實現我創業初衷的事業目標。」他說。

在劉世高擔任總裁暨執行長的帶領下,復宏漢霖在11年內做出了4種生物相似藥加上1種創新藥,都是自家從0開始研發做到上市。這5種藥現在年銷售總額都衝到了約人民幣50億元。

其中,以美羅華為目標的漢利康,是第一個在中國上市的生物相似藥;以赫賽汀為目標的漢曲優,是第一個來自中國、在歐盟獲批上市(產品名為Zercepac)的單抗生物相似藥,雙雙為中國生物相似藥寫下歷史里程碑,且都是銷售數十億級的暢銷藥。

見證中國生物相似藥法規制定  首次引入一次性連續製程 

但對劉世高來說,在中國以生物相似藥為主題的創業,其實為他帶來了許多挑戰。除了需要向外界募更多資金、開發產品外,還得克服當時中國審批生物相似藥能力有限的困境。

「中國那時候沒有專門給生物相似藥的法規,一件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我們等了2年多才批准,也讓我們的募資一度非常不順利,因為投資人沒有信心!直到後來IND陸續批准,復宏漢霖也拿出良好的臨床數據,募資和研發才逐漸上軌道。」劉世高說。

劉世高回想,和中國藥監局開會、溝通交流,可說是他這段時間的日常。也因為他有國際大藥廠的經驗,因此從2014年開始,他就參與中國相似藥法規的制定,並主張銜接標準較高的歐盟。

到了2015年3月,中國有了自己的生物相似藥法規,相較於2014年建立相關法規的美國,並沒有晚多少。

劉世高還在中國締造了另一個前瞻性創舉,就是在2011年,率先從國外導入一次性技術(Single-Use Technology)和連續性製程,這對當時的中國藥監局來說,是非常先進的概念,也花了兩年多才說服主管機關。

「一次性技術在耗能和清潔用量上,其實比傳統的不鏽鋼槽要來得更加環保,建廠成本也能大幅降低;此外,還減少交叉汙染的風險、省下清洗或滅菌的驗證、簡化風險管理,進而在增加品質的同時,降低綜合營運成本。」劉世高說。

在劉世高的帶領之下,復宏漢霖也從一家小小的生技公司,在10年之內迅速茁壯,員工從幾個人成長到2千多人,並分別在臺灣、美國都成立了研發中心,成為一家估值40億美元、聲播兩岸三地的大藥廠,也於2019年9月在香港證交所上市交易。

只不過,經歷了10餘年的奮鬥,略感疲累的劉世高開始考慮功成身退,將重責大任交棒給職業經理人,並在2019年底向董事會提出離職申請。


在劉世高的帶領之下,復宏漢霖在10年之內迅速茁壯,並於2019年9月在香港證交所上市交易。

回臺二度創業漢康生技 寄望為家鄉打造一家進軍國際的藥廠

不過,就在卸下復宏漢霖重責的前一刻,董事會向劉世高拋出了一個難題——有關台灣漢霖研發團隊的去留。

「因為復宏漢霖IPO前,已經成為復星醫藥全資子公司,是100%的陸資公司,我們在臺灣的研發團隊,一方面受限於投審會的行政程序,拿不到來自上海的投資資金,復宏漢霖的高階主管也因為2020年初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不能來臺灣管理團隊。」劉世高說。

「雖然,當時也有讓臺灣團隊和美國研發中心合併的想法,但那時候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很嚴重,即使願意幫忙辦綠卡,團隊也沒有人願意去。眼看就要解散或縮編。我心想著,台灣漢霖是我一手創建起來的、很有感情,所以在2020年夏天,『那就由我來接手吧!』」他說。

「燙手山芋」變成一塊「樸玉」,漢康生技成立了。

劉世高對漢康生技相當有自信,因為過去出自台灣漢霖團隊的產品線就將近20項,其中約9個已經IND或進入臨床,其中包含了復宏漢霖第一個創新藥——靶向PD-1的單株抗體藥「漢斯狀」。

漢斯狀已在2022年3月獲得中國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用於治療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實體瘤、鱗狀非小細胞肺癌(sqNSCLC)、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及食道鱗狀細胞癌(ESCC),也是全球第一個獲批一線治療SCLC的PD-1單株抗體,經其治療後的小細胞肺癌病患的2年平均存活率高達43%,是標準治療方案的2倍。

現在,漢康生技也鎖定腫瘤免疫標靶藥物,發展的腫瘤免疫新藥是靶向SIRPα-CD47途徑的新藥——HCB101。

HCB101目前正在美國、臺灣進行一項多區域多中心之臨床研究試驗,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或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成年患者。

回首創業來時路,劉世高當初以父之名創辦了復宏漢霖,透過生物相似藥的研發,造福了買不起進口生物藥的廣大中國患者,甚至帶動了外商降低這些藥物在中國的價格,並一手推動了中國生物相似藥法規監管環境的建立。

「現在,希望也能為臺灣做出貢獻,我們有優秀的團隊,有投資報酬率高的藥物開發策略,希望為臺灣打造一家能夠進軍國際、獲得主流市場認可的生技公司,創造一個適合的環境吸引國際人才,更為年輕人創造更多機會。」劉世高說。


劉世高希望藉由漢康生技的成立,為臺灣打造一家能夠進軍國際、獲得世界景仰與肯定的生技公司。

Profile:劉世高 Scott S. Liu

現職     • 漢康生技(股)公司 總裁暨執行長
經歷     • 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公司 總裁暨執行長
    • 美國安進(AMGEN)品質分析實驗室總監
    • 美國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生物製劑品質控管副總監
    • 美國UBI(United Biomedical)品質營運及法規事務總監
    • 美國UBI(United Biomedical)分子醫藥研發總監
    • 聯亞生技開發(UBl Asia)研發副總裁
    • 美國Maxygen專職研究員
    •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基因治療中心暨小兒科博士後研究員
    • 中山大學生物學系 副教授
    • 美國史丹佛大學生物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學歷     • 美國普渡大學生物科學系 博士
    • 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 學士

漢康HCB-101 腫瘤免疫新藥臨床驗證功效優異

劉士高表示,漢康生技現在發展的腫瘤免疫新藥正是向美國默沙東(MSD)的Keytruda、BMS的Opdivo看齊。

「這兩種明星免疫腫瘤藥物審批數量加起來多達30幾個!但是,患者的反應率只有20~30%,如何在此基礎上提高反應率、擴大適用的患者,讓藥物開發效益最大化,就是漢康生技鎖定的機會。」他說。

劉世高說明, HCB-101是漢康生技透過結構引導的蛋白設計和工程改構、篩選所得的候選新藥。它是一種與IgG4-Fc連結,並經過工程化改構胞外IgV結構域的SIRPα融合蛋白,主要透過阻斷巨噬細胞和癌細胞之間的「不要吃我」訊號,來觸發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

在去(2023)年10月舉辦的歐洲腫瘤內科免疫腫瘤學年會中,漢康生技公布了臨床前研究主要發現。安全性方面,證明HCB101能引發針對特定腫瘤細胞的強烈吞噬反應,在食蟹猴毒理學研究中也未觀察到不良反應,表明安全性良好。

在療效方面,HCB101在20種人類腫瘤異種移植模型中,都表現出對血液瘤和實體瘤的優異功效;定量RNA轉錄分析也顯示,與其他競爭分子相比,HCB101引發了腫瘤內基因表現的巨大變化,表明HCB101的功效背後,存在獨特的作用機制。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