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微創手術醫材模範生──常廣、培育多家創新醫材的苡樂創新平台、全球第二家量產無線超音波手術刀久方生技、臺灣首家完成心導管供應鏈完整製程的峻程、以及打造創新拋棄式內視鏡的壹鏡科技,這些不同醫材公司有個共通點,就是背後推手都是洪一平……。從技術員出身到連續創業家,洪一平正一步步推動臺灣醫材從代理、代工走向自有品牌,盼為臺灣打造「微創醫材王國」。
撰文/李林璦
全球微創手術市場每年以17%的高成長率增長,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行銷全球長達21年、歐洲名列第五大微創醫材品牌──「LAGIS」,其實是來自臺灣的自有品牌,常廣(6730)也成了臺灣微創手術醫材的成功模範生。
常廣背後的創辦人洪一平,深耕醫材產業超過40年,經手過各種微創手術器材。早自1982年起,他就看好微創手術的趨勢,並開始連續創業,首先1990年成立醫材通路代理商尚弋、2004年創立常廣跨入腹腔鏡醫材製造及自有品牌;2017年,他投資創辦培育創新醫材的加速器──苡樂創新平台;在2019年11月,常廣順利興櫃的同一年,洪一平又成立全球第二家量產無線超音波手術刀的久方生技(7608)。
除了自己創業外,洪一平對醫材創新的投資也不遺餘力,2017年,他投資臺灣首家完成心導管供應鏈製程的峻程;2022年,他也投資專攻拋棄式內視鏡的壹鏡科技。
40多年來,從通路整合、品牌建立到創新研發,洪一平的創業歷程,堪稱是臺灣微創醫材產業發展的縮影。
從技術員走到業務員 一念啟動連續創業之路
電子科系出身的洪一平,從代理、代工到突破國界走向自有品牌,幾乎是靠著進入職場後的經驗,一步一腳印地推動產業加速,他打拼至今,「希望為臺灣打造『微創醫材王國』」。
洪一平笑說,1982年退伍後,看著報紙上大大小小的徵人職缺,「誤打誤撞進入醫療器材公司做設備維修,後來在老闆鼓勵下,轉型做醫材業務。」
「維修跟業務完全是兩種生活,維修只要照著原廠設計把東西修好,客戶回饋也不能修改變化;但業務,必須思考如何引進更創新有效的產品、開發客戶、銷售等,而引進產品如同投資,需要重視細節,才能評估產品是否賺錢,這對當時的我來說很有挑戰。」
隨著在各大醫院跑業務的過程中,洪一平漸漸形塑出對臨床應用、醫材市場的觀察與觀點,機會一到,他也馬上伸手抓住……。
「當時,董事長問誰要做醫材引進的新事業體,我馬上自告奮勇,我認為若有成功的經驗,可讓大家對醫材產業在臺灣扎根更有信心。」他說。
1990年,31歲的洪一平在原本醫材公司的老闆支持下,企業內創業,成立尚弋公司,帶了一組團隊,專門經銷代理各國外科、婦產科、泌尿科等醫療儀器與器械耗材。
在代理進口手術醫材的過程中,洪一平發現,醫療對於拋棄式器械的需求越來越高,當時臺灣還沒有相關產業鏈可生產製造,但在引進外商的拋棄式器材後,臺灣有廠商開始自己研究製造,顯示臺灣廠商具有自主發展醫材的潛力。
常廣躍升亞洲最大腹腔鏡微創醫材供應商
洪一平說,代理商可能會因為國外原廠併購、改組等因素被抽換,也可能看你賣的好就收回代理權自己賣,「這就是代理商的宿命。」
「只做代理商,無法了解醫材製造的過程與技術」,他表示,臺灣有最強的醫師、最強的產業基礎,臺灣的第一類醫材發展早、也做得很好,但是,第一類醫材風險低、進入門檻也低,容易成為紅海市場。
「風險較高的第二類、第三類高階醫材大多以進口居多」,因此,洪一平起心動念「想要打造臺灣本土的高階醫材」。
為了打造本土高階手術醫材供應鏈,洪一平從模具加工、金屬件加工、電子設備等工廠一間間去詢問,但過程並不順利,多家GMP廠都興趣缺缺。
後來,因緣際會下,透過引薦認識了想從傳統模具代工轉型升級的常廣董事長陳政宏,雙方一拍即合。2004年,常廣就在洪一平與陳政宏雙方合資下成立。
「但究竟該製造哪一種手術醫材?」
洪一平回憶,「一個醫材製程中,攤開Bom表(所有零件的材料清單)一看,洋洋灑灑有20多個零件,每一個都需要精密的模具開發與製造技術,沒有深厚的市場理解,極難在競爭激烈的醫材產業中立足。」
「這時,比的就是對市場的敏銳度!」
洪一平說,憑藉著醫材市場多年業務經驗,練就出的直覺與洞察力,他觀察到國外微創手術浪潮湧現,毅然背水一戰、決定全心投入腹腔鏡微創醫材,也開始嘗試各種醫材模具的製作。
只花了3年時間,2007年起,常廣陸續通過歐盟、日本、韓國、巴西、澳洲及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認證,取得銷售許可,奠定常廣拓展海外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