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5家跨國大藥廠 總資歷200年以上

資深權威共組轉譯醫學平台 全福盼成生技業李安

撰文記者 林亞歆
日期2014-12-11
12月1日顧問群遠道來台參加顧問會議,與全福團隊、投資人合影。

新創公司案例

早期至臨床試驗階段是新藥開發的死亡幽谷,「轉譯醫學」是橋接的主要成功關鍵要素,但轉譯醫學需要極高度的專業與經驗⋯

以經驗、技術、傳承導向而創立的全福生技,聚焦「轉譯醫學」,專注醫藥開發價值鏈的早期階段缺口,希望能將基礎研發快速轉化出產業的創新價值。一年內,團隊已審查31項國內外研發計畫,有5項完成DD審核,2項專案已進入實質開發。益鼎創投也加入成為長期夥伴,作為專案開發的資本後盾。

文、圖/ 林亞歆


由於「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又稱轉化醫學)主要將基礎醫學的研究,能夠直接和臨床治療上連結,讓研究的成果能快速產業化到臨床應用。

近年來,在各跨國藥廠面臨新醫藥開發能量匱乏的瓶頸下,「轉譯醫學」於是成了關注的熱門領域,也成為各國生物醫藥開發從研發到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戰略地位。台灣喊出醫藥產業第二棒、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都是在這樣的背景需求下應運成立。

不過,「轉譯醫學」需要極高度的專業和實務經驗,以及各環節工作的整合,團隊默契與專案管理能力成為一個極難克服的考驗。也因此,早期研究至臨床試驗階段被認為是新藥開發的死亡幽谷。

2013年8月成立的全福生技(BRIM Biotechnology) ,凝聚海內外專家和好手,以整合虛擬團隊的操作模式為早期研發快速創造價值。亞洲極少團隊投入的「轉譯醫學」領域,似乎反而成了上帝給予全福團隊創業的應許之地。


全福董事長兼總經理簡海珊:「不只是要種一棵樹,而是要造一座林。」

團隊、顧問新藥開發總資歷200年

回台灣不到5年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簡海珊曾先後任職Sanofi、DuPont、Centocor (J&J),擁有27年藥理相關部門主管、參與超過5個上市新藥開發;剛加入的副總經理郭美慧,原是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副執行長,是國內業界知名的專案暨營運管理專家;生技中心資歷最深的產業研究員秦慶瑤,以及產業技術知識計畫(ITIS)計畫主持人湯谷清,也都先後投入全福成為核心管理團隊成員。科學專案管理團隊則有方由美國延攬來的Lei Zhang,具安成、慈濟經驗的黃嬿倫、於美成長但受台灣生醫職場淬煉的王忠慧博士和雷佑甯博士等。

全福的顧問群也屬難能可貴,台灣背景的資深技術顧問李文機博士,目前同時是BRIM開曼公司董事長,曾是Takeda 藥物動力(PK)及代謝副總裁,至少參與開發過10個成功上市的新藥;除李文機外,還有曾擔任AstraZeneca糖尿病新藥開發團隊主管的竇鞏堡博士、任職MedImmune藥物開發技術及外部合作部門主管的段大舜、前宏碁集團法務長的鄭中人教授、現任Takeda藥物動力及代謝副總裁的徐文琪博士等。

國外顧問Uma Prabhakar曾擔任Frontage Laboratories副總裁,Carl Alden則於Takeda藥物安全副總裁一職退休。Chandra Kumar曾任Onconova Therapeutics, Inc.商務開發資深主管等。

這些跨國藥廠專家顧問各專精在智財權(IP)、藥物動力、生物技術、臨床、毒理病理、生物統計、市場佈局等,都曾全程參與藥品開發至上市的過程,涵蓋新型融合蛋白及小分子藥物等新藥、學名藥領域,總任職年資甚至超過200年。

2010年,簡海珊離開國際藥廠J&J回到台灣,在台灣產官研界繞了3年,先後擔任了DCB資深顧問、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營運長,及安成生技總經理。

簡海珊說,「國內有很多好東西,但是沒有機制將其引至國際舞台。」看到了台灣新藥開發價值鏈的缺口,讓她有志創業,遂找來多年的職場導師李文機,和這一群有相同理念,又在藥物開發極具經驗的前輩和友人,在人生職業生涯的巔峰上,毅然決然投入新創公司行列。


曾擔任Takeda 藥物動力(PK) 及代謝副總裁的全福資深技術顧問李文機至少參與開發過10 個成功上市的新藥。

BRM131、BRM132 兩腫瘤新藥標的

全福成立後,立即馬不停蹄尋找國、內外學研界與中小型生技公司具前瞻性的臨床前題材,團隊深入審查、評估,找出具產業化潛力的計畫,並以共同開發或授權的方式克服漏洞、盲點,一旦將藥物順利開發至療效概念確認(Clinical proof of concept, POC)階段,接著便啟動授權予國際藥廠或繼續尋求共同開發機會。

簡海珊對營運模式進一步說明表示,除了人力成本,全福設備、服務等皆採外包模式,「因為每項藥品開發專案性質不同,所需的實驗室、CRO等相關資源都必須十分專業。」

目前,全福共有2項共同合作的藥物,分別是用於治療實體腫瘤(BRM131)與血液型惡性腫瘤(BRM132)的蛋白質藥物;截至2014年11月,全福團隊已篩選評估31項來自國內外的研發計畫,其中有5項已完成實地查核(due diligence)。

簡海珊並指出,全福的每項計畫案皆會由適合的團隊成員搭配顧問組成專案小組,「從選題開始顧問便全程參與,更像是資深員工。」也因為長時間相處,全福特別重視團隊合作與溝通,以保持團隊對藥物進展決策、未來的期許一致。

另外,全福也希望成為國際藥廠在亞洲開發特有疾病藥物之合作夥伴,在亞洲地區進行兼顧高品質且價格合理的新藥開發及有效性試驗,簡海珊強調:「全福希望打造無國界的優勢藥物交流平台,開發出價格合理但高品質的藥,並藉此將台灣推向國際。」

明年為新藥專案啟動募資

截至今年九月止,全福實收資本額為1.55億新台幣。明年初,規劃為兩項在手的新藥開發專案展開下一期募資。

目前,公司最大法人股東為益鼎創投,全福成立初期投入100萬美元,經過1年觀察與互動後,今年決定繼續加碼投資。其他投資人包括國發基金及其他兩家法人。

益鼎創投財務長張情福強調,「我們看重的是人和專業,透過全福的轉譯醫學,投資新藥標的成功率可望大幅提升。」

自創業之始,簡海珊和李文機便決議將BRIM開曼公司股權分散,由創始人、顧問團隊、工作夥伴及家族朋友們以5~10萬美元不等的金額投資而得,每人皆占有公司1~4%不等股權。因此,全福的創業基金即可說是來自於這一群天使投資人。

也因此,顧問與團隊成員溝通上更無距離,特別對培育台灣生技產業的下一代棟樑,這些過去在藥廠都領取高薪的顧問們,現在是帶著回饋與強烈經驗傳承的使命,「不只是要種一棵樹,而是要造一座林。」簡海珊說,盼全福能成為「生技業李安」。

12月1日,全福在台灣召開年度的顧問與團隊面對面會議,顧問們都專程從美國遠道而來,印裔美籍顧問Uma Prabhakar說,「我在台灣看到『以所學改變世界』的價值,全福讓台灣的創新被全世界看見。」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