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免疫原性iPSC」、「異體CAR-T療法」

DCB +日本FBRI 助建立臺灣異體細胞治療SOP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0-09-30
周峰正(左)和盧信霖(右)兩位研究員分別帶領「低免疫原性iPSC」、「異體CAR-T療法」研發團隊。

DCB前瞻計畫中,由周峰正和盧信霖兩位研究員分別帶領的「低免疫原性iPSC」、「異體CAR-T療法」研發團隊,以異體細胞治療為題,投入目前國內業界仍不易跨入的前瞻領域。在神戶「醫療產業都市推進機構」(FBRI)的協助下,兩團隊也期望習得日本十年來的發展經驗,為臺灣建立品管相關SOP,助力國內細胞治療產業發展。


撰文/巫芝岳 圖/DCB提供

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最新報告,去(2019)年全球細胞療法市場規模為58億美元,預期至2027年,年複合成長率為5.4%;而帶動此市場的主要動力,將是精準醫學與先進醫療產品(Advanced Therapy Medicinal Products, ATMPs)在研發與製造上的快速進步。

站在臺灣生技研發前線的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在細胞治療的投入也不遺餘力。目前,「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兩項細胞治療領域,在全球批准項目仍不多,卻極具潛力,DCB在其前瞻研發計畫中,都已有所佈局。

「低免疫原性iPSC」 解決異體幹細胞排斥問題

2012年,山中伸彌率先探索出iPSC的分子機制、獲諾貝爾獎殊榮後,iPSC一舉成為再生醫學領域中眾所矚目的焦點。經十年發展,科學家已針對初期iPSC被認為「可能有導致癌症等嚴重併發症」等疑慮,逐漸出現突破性的成果。

擁有免疫學背景的DCB周峰正博士表示,除了看上iPSC的強大潛能外,為了和目前臺灣業界投入較多的間質幹細胞(MSC)應用有所區別,DCB選擇以iPSC為題――計畫開發可供異體移植的「低免疫原性iPSC」。

「發展異體細胞治療的一大重點,是捐贈細胞與受移植的人體,要能夠匹配,才不會產生排斥問題。」周峰正表示。

目前,較多人透過建立細胞庫的方式來克服;像是慈濟醫院,就為了完備骨髓移植而設有骨髓資料庫,以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為辨識目標,成功讓非親屬也能移植骨髓造血幹細胞。

「不過,建置細胞庫工程浩大,這些排斥問題主要是因HLA不同所導致,若能透過基因工程,打造出不表現HLA的iPSC,用它所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