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預測,2018年穿戴式裝置市場將逾200億美金(約6000億台幣),中國消費市調公佈,表示未來一定會購買智慧裝置者竟高達50%左右。
BCC Research研究指出,2013年全球穿戴式健康裝置市場營收8.6億美元,2013~2018之年複合成長率可達28.1%,2018年可成長至30億美元。
已顛覆人類生活的手機大廠,無人想失去「健康」商機的領導地位,台灣得利於代工和零組件,被歸類健康裝置概念股的業者更多達幾十家。
生醫和電子彼此跨界,新產業又將再一次翻轉世界,究竟誰最需要「健康穿戴」?! 台灣產業找到「照護裝置」!
專題企劃:林明定
採訪撰文:王柏豪、吳靜芳、林亞歆
攝影:林嘉慶
儘管大多數產品,都還只是停留在「發表」階段,沒有走上真正商用這條道路,但無法否認,「可穿戴設備」或「健康裝置」這樣的新興名詞早已滲透世界各個角落。
它們的崛起,已經成為繼手機、平板後最引起消費市場期待與矚目的產品。人們對於「穿戴裝置」的期待就像對未來世界的好奇一般,許多原來科幻的場景,也正一步步走進人類的現實…。
也不管生技醫藥產業的人,究竟怎麼看待這股聲勢已經凌駕生技的流行熱浪,「健康裝置」緊緊抓住「預防醫學」,正排山倒海地往生醫版圖不斷靠攏。儘管法規、門檻仍無法和醫療器材相提並論,但對居家型、簡易型醫材產生的衝擊,已經不容小覷。
手錶型、手環 等腕帶裝置是目前穿戴裝置的大宗。(圖片提供/工研院)
以「健康」之名創新商機
所謂「穿戴式健康裝置」,也絕對不是個新玩意兒。
華星科技總經理吳添祥說,20年前,IC系統開發業者就開始思考如何和醫療結合,用的是大家過去比較熟悉的名詞—「電子醫療」;台灣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產品部主任黃博雄也表示,所謂「智慧型」紡織,早在1980年代就開始,也勾勒出現在的產品雛形和概念了。
但直到移動智慧型潮流顛覆了人類現在的生活,未來主義的終端開始引發人們更多的探索與期待。數年前,從運動手環開始,穿戴式健康裝置市場與研發突飛猛進,今年年初,美國舉辦的國際消費電子展(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上,穿戴式科技產品大放異彩,橫空出世,傲視群倫!
資訊科技研究及顧問機構Gartner在CES前就曾分析,2013年全球健身及個人保健穿戴式電子產品、App 以及服務共創造16 億美元營收,2016年更有望成長至50億美元。
這波穿戴式裝置風潮,攫住一向幾乎都是生技醫療產業專屬的「健康」之名,把人類從健身指標的追蹤到疾病數據的監測,從私人化的健康細節管理到系統性的醫療保險服務等,將科技化的大健康管理,透過可穿戴設備,真正落實了量化生活(Quantified Self)的概念。
隨之,不論網路、電子或半導體公司,沒有誰希望在新風潮帶來的新商機面前錯失主動權,穿戴式健康醫療設備正在點燃行業創新與挖掘的熱情,Intel、Apple、Google、Sony…,台灣的宏碁、hTC、廣達、鴻海等龍頭則早已在這片新的領域上擺將佈戰。
未來各種「潮」裝置(年輕人口中對流行的說法),只會不斷出現新的商機,持續向民眾的荷包招手。
未來一定購買健康裝置者高達50%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流行的追隨者,沒有人能否認和抗拒,「健康」已經變成很「潮」的流行,可穿戴式裝置在顛覆健康醫療模式上掀起了革命風潮,也將帶來巨大的市場經濟潛力。
這股風潮,中國跟進得甚至比台灣更快、更早。去年6月,中國第一個國產健康裝置-「咕咚手環」已經問世,並強打廣告進行市場銷售。
今年2月,中國百度公佈了一份和國際市調研究公司聯合進行的《可穿戴設備使用者需求調研報告》,其中有 70%~75% 的調查用戶都表示傾向於未來購買智慧手環或手錶,一定會購買的人數也達到 50% 左右。
市場預測, 2015 年中國市場穿戴式裝置市場出貨量將超過 4000 萬部,市場規模達到 114.9 億元人民幣。
一份自澳洲最新的市場研究報告也指出,在未來的這1 年中,每5個澳洲人中就有1個人會購買擁有穿戴式裝置。
這麼高的購買意願,消費者又最想要什麼樣的穿戴式裝置呢?
百度的調查報告顯示,和電腦、手機、平板等傳統數位產品相比,穿戴式裝置似乎更有針對性,高達 62%使用者期望可穿戴裝置能夠「幫助保持身體健康」,其次才是工作效率和娛樂。
渴求資訊 全球瘋健康
毫無疑問,全球「瘋」健康,穿戴式裝置的市場前景已經十分明朗。
Gartner指出,穿戴式電子產品坐擁廣大消費族群,大眾愈來愈接受個人生理訊號感測紀錄服務及產品,市場也會較好開拓。
3年前,IBM商業價值研究院一份「健康裝置市場報告」分析,已經預測,全球健保體系效率嚴重低落,平均每年浪費約2兆美元,主因就是無法有效蒐集並使用多方生理數據,導致診斷或治療不精準。一旦感測及記錄人體生理訊號的健康裝置能普及,有可能是健保系統得以翻身的機會。
IBM報告也指出,健康裝置客群分為兩種,1.「積極保健者」(the Motivated Healthy):有健康意識、並專注健身者;2.「長期照護者」(the Chronically Monitored);長期身體不適或偶有疾病,需要定期監測者。
但市場機會存在最大的,卻是位於這兩種極端客群的中間區塊-「渴求資訊者」(Information Seekers)。這群廣大的消費群,不一定疾病纏身,卻極度渴望健康裝置監測生理訊號以預防各種可能的風險,也是過去業界幾乎不曾討論的客群。
鑽研穿戴式健康裝置多年的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郭博昭,同時身兼衛福部「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發展計畫」專案辦公室主任,也對本刊指出,「健康裝置吸引的正是這群處於法規灰色地帶的消費族群。」
今年的Computex 2014穿戴式裝置攤位是觀眾矚目焦點。(圖/吳靜芳)
可測心跳頻率的智慧手表結合手機軟體能即時檢測人體狀況。(圖片提供/工研院)
健康到底有多流行? 商機可能沒想像那樣大!
去年全球穿戴式裝置總出貨量為600萬台,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預估,今年則將倍增至1,920萬台,2018年更有望超過1億台,市值逾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000億元)。
市場研究機構Reasearch2Guidance 於兩年前大膽預估,2016年全球行動醫療市場規模可達110億美元,APP相關服務及產品會主導市場營收。
但智慧型移動健康管理,真的有這樣流行嗎?商機真有這樣容易嗎?
截至2013年,醫療或健康相關的APP已經超過100,000個,衍生的服務和相關感測器或裝置應用隨之萌生。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並針對行動醫療APP做出規範。截至2013年底,FDA資料庫中總計約103項行動醫療APP,從一般使用者的心跳活動紀錄,到醫護專業人員使用的藥物處方,皆在管轄範圍內。
不過,2013年11月,IMS Healthcare發佈了一份對Apple和Google關於移動醫療/健康APP的最新下載研究報告《Patient Apps for Improved Healthcare:From Novelty to Mainstream》。報告顯示,在可供下載的醫療健康類APP中,其實只有2%超過10萬次。
報告指出,在Apple 的APP Store裡有超過43,000個醫療健康相關的APP可供下載使用,但其中只有約16,275個是直接面對病人、真正含有健康內容及治療相關的應用程式。
IMS也對Google Play的下載資料分析,在33,252個可供下載的APP中,超過28%的醫療健康APP下載次數少於500次;只有2%超過10萬次,實際上,其中5個應用程式占總下載次數(約66億次)的15%,這顯示在移動的健康商機中,也一樣是大者恆大,擁有絕對品牌優勢的APP才是贏家。
IMS指出,根據對Apple App Store中被消費者廣泛使用的醫療健康應用程式分析,目前只有159個能夠連接到感測器應用程式。但是,這些應用程式也僅僅局限在健身和體重方面,比如鍛鍊時的脈搏監測,體重測量和身體質量指數(BMI)。
159個應用程式中,只有不到50個真正提供使用者工具和計算器來衡量身體重要器官的狀態。很顯然,要真正透過移動裝置落實健康管理,在應用程式這一個領域上比預期的目標還有非常大落差,但同時也代表是發展空間。
IMS還發現,在16,275個應用程式中,只有10,840個可提供和顯示資訊,而其中又只有一半可以提供操作指示,但有20%的應用程式卻可以收集使用者的資料。
該研究指出,只有不到2000個APP應用程式涉及特定治療領域。看來,在沒有確定AP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情況下,醫生不會向病人推薦使用,全面普及的障礙依然存在。
IMS的CEO,Murray Aitken 因此表示,「數位化的診療發展方向或許是明確的。在病人參與醫療保健服務領域時,移動醫療或健康應用程式具有潛在的創造性,但可能也同時具有破壞能量。」
(原文:參考資料www.imshealth.com/deployedfiles/imshealth/Global/Content/Corporate/IMS%20)
要透過移動裝置落實健康管理在應用程式的開發上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攝影/工研院提供)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