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對台召集令 100億給你生技第二春!?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13-08-1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替代圖

台灣淺淺的這彎,是廈門最大的鄉愁,但金門對岸那一水之隔的廈門,可能才是台灣人最大的鄉愁,因為大部分台灣先祖來自福建漳、泉、廈門……。

「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正在飛快蛻變的廈門,又極速推出緊緊圍繞新興產業的對台政策綱領……。但2011年11月21 來自國務院那一紙紅色文件:

廈門以總計達近100億台幣,逼近台灣政府每年對生技研究單位的總體預算……。每年15億(約70億台幣)人才計畫,將「海納百川」台灣各路英雄甚至退休專家,兩岸科技研究資助基金6000萬,還不包括租金、項目、稅賦等各項獎勵補助,

廈門下一個脫胎換骨,要來自兩岸深化合作的科技轉型……。要項目、要人才,就是給你在廈門創造生技第二春,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產業、中醫藥、保健化妝品等,

面對這近百億台幣支持的呼喚,這縷縷不絕的將是「鄉愁」還是「哀愁」呢?

製作人/ 林明定

文圖/ 林秋慧、王柏豪

特別感謝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協助!


台灣生技月甫結束,廈門海滄招商團在海滄區副區長張權的率團下,於7月28日來台,親自登訪了幾家有計畫到大陸投資設廠,或有可能技術輸出的生技企業,包括基亞、健亞、賽亞等,他們在入台前就密切關注了潛在招商企業的發展動態,知道6月中的基亞剛開過董事會通過到大陸投資設廠案、健亞在保健製造以及與大陸合作進展、賽亞中草藥療效驗證平台的開發等,極力爭取台灣代表性企業落腳海滄。

生技產業對台招商,廈門海滄雖從2007年海峽兩岸論壇前後出擊,但相較於中國其他開發區,其實積極性和起步都是晚的。

2006年興起的江蘇泰州經濟開發區,在短短3年內打造了堪稱中國醫藥第一城的「泰州藥谷」,從維他命製造廠到幹細胞庫實驗室,只要是醫藥業,能湊一起的沒什麼不可能,也成功讓台灣東洋進駐,成立了江蘇東揚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東洋集團大陸研發中心的一支。

2010年中國科技部批准遼寧省本溪市成立「國家遼寧(本溪)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但在此之前,有著僅次於上海張江藥谷被批准的這第二張國家醫藥特區招牌,遼寧本溪招商部已經來台不下3次。

2011年5月,在生技中心李鍾熙董事長的率團下,台灣也籌組了近70人的企業代表團回訪後來稱為「中國藥都」的本溪。但據了解,除了一家當時稱為台灣富基資本投資公司(後來更名富煜亞洲投資管理)簽下了4億美金台灣項目投資案的備忘錄,迄今企業間僅止於往來,仍沒有台灣生技業者真正進駐本溪。

今年,「泰州藥谷」、「中國藥都」都是台灣生技月的座上客。

從王永慶、郭台銘到生物醫藥基地

但來的晚,不如來的巧!

一位常駐廈門、目前正負責籌建由廈門墩峰控股投資、兩岸技術合作的環保生技業者陳威志形容,廈門海滄生醫產業基地真像是橫空出世。

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善美表示,海滄走到今天成為中國現任當局家批准的閩台(廈門)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畫海滄區生物與新醫藥特色產業基地、以及國家專利產業化(廈門)試點基地等多個「國」字型大小金字招牌,是一路走來的蛻變。

台塑1992年規模高達70億美元的「海滄計劃」胎死腹中,海滄雖在台灣打出了知名度,但印象中的海滄是一片蒼茫黃土;靠近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和翔安海底隧道、有帆船俱樂部,被海歸派科學家比喻像加州灣區的五緣灣,一度領先海滄,被廈門規劃為對台發展經濟特區,但招商也沒有成局;2009年兩岸一破冰,鴻海郭台銘的300億光電產業鏈落戶海滄,終究還是虛晃一招,海滄又回到了原點。

最後拜生技產業興起所賜,生物醫藥是中國確定的重點支持產業,也給了一切追隨中央號令的各省市經濟發展規劃找到了可切入的好題材。

海滄在歷經石化業、光電產業的顛簸之路後,廈門市政府這次決定堅持走上創新型建設的特色之路,橫空出世的海滄區自此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大手筆規劃了面積達10平方公里的「生物醫藥港」。

廈門在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格局,也將依循「生物醫藥港」的「一十百千」四期計畫,總投資金額達約70億人民幣逐步拓展。第一期建設1萬平米孵化器(台灣稱「育成中心」)和10萬平米的中試產業化基地(台灣稱「先導工廠」),以檢測研發中心和公共服務為主軸;第二期產業化園區和大樓,鎖定生物製藥、保健品和醫療器械產品發展;第三和第四期擴大面積建設生物醫藥港,包括化學藥廠、發酵藥廠,以及終極的醫療電子產業發展,目標吸引大型醫療器械公司。

招引領導企業  共建海西區域戰略平台

不過幾年功夫的耕耘,廈門生物醫藥產業從分散各區逐步向海滄聚集。

今年也獲邀參加台灣生技月兩岸論壇的特寶生物工程總經理孫黎,馬上就響應搬進了海滄。1994年,畢業於中國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孫黎,30歲不到就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心試驗室出來到廈門創業,如今已經躋身中國知名基因重組蛋白藥物企業,其面積達1200坪的研發實驗室,承擔下海滄在生物醫藥研究的服務平台重任,被列入廈門10大科技公共平台,但海滄和孫黎的目標更遠大,希望打造的是廈門和整個海峽西岸經濟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生物醫藥戰略平台。

「未來5年內,90年代中期成立的蛋白製藥業,都會逐漸浮出年營收超過5億、10億(人民幣)的企業,」孫黎在海滄與本刊短暫會面時表示,並認為相關技術水平和國際化程度大家都已經相差不多,台灣在蛋白質藥物製造領域沒有競爭力。

台灣崇仁科技子公司崇仁(廈門)醫療器械,也在海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基地還在紙上規劃時,毅然於2006年5月進駐海滄區保稅港區。崇仁科技專精於呼吸治療、呼吸急救器械及電氣手術刀之研究開發、設計製造,是亞太地區少數具備整套行銷的專業廠商,公司合作夥伴遍及歐、美等世界60多個國家。

廈門保稅區管理委員會經濟發展處處長代斌強調,海滄保稅區是中國海西區域唯一的保稅港,享有稅收、儀器免稅和外匯管理等各種海關特殊監管配套優惠措施,對於面向外銷國際的醫療器材加工和製藥企業,非常具有成本優勢。

廈門崇仁醫療自2006年進駐海滄以後也發展迅速,去年5月,又進一步將銷售中心搬遷至海滄的商務大廈,作為公司在大陸的業務運營總部。而總部位於宜蘭的台灣崇仁科技於2009年榮獲台灣生醫選秀大賽銀獎,該公司呼吸器和氣切軟墊分別在2011年獲得台灣工業成就獎及中小企業處的創新獎,公司每年成長20%但低調耕耘,迄今沒有公開上市櫃。

1/2廈門生物醫藥產值  國際論壇打亮知名度 

根據園區統計,截至2012年底,區內集聚生物醫藥企業93家,其中中型規模(年營收超過3000萬以上人民幣)企業29家,2012年生物醫藥總產值突破達55億人民幣(約260億台幣),比去年的47.5億成長約15%,佔整個廈門生物醫藥產業1/2產值,佔福建全省的1/4,累計申報或進入臨床的國家一類新藥10個,占整個廈門的83%,福建省8成以上的新醫藥皆從海滄破繭而出。

已經建立知名的企業包括銳珂醫療、星鯊藥業、特寶生物、美吉斯製藥、英科新創、萬泰滄海、金達威、唐傳生物、艾德生物、朝陽生物、崇仁醫療等,包括基因藥、化學藥、診斷試劑、醫療器械、生物保健產品及其他生物產品。

其中英科新創(廈門)在中國體外診斷試劑的市佔率和綜合實力已經處於前5名;海歸派的艾德生物開發的個體化用藥分子診斷產品,今年營收有希望可達到8000萬人民幣;而特寶生物則是中國基因重組蛋白質藥物出口的示範企業,產品已經銷往巴基斯坦、巴西、俄羅斯等多個國家。

廈門市保健食品化妝品協會秘書長高真真表示,即使在老廈門市民眼中,過去傳統工業或製造區印象的海蒼已經不在,如今,海滄是百姓口中生物醫藥技術的科技園區了。

本刊行車環繞海滄,二期產業化園區已經矗立,入門招牌也已填滿了公司,第三、四期的「生物醫藥港」大型廠區基地建設,預計明年初可以完工。遠處的土地上,烈日下的怪手沒有停歇,張春華指著鄰近道路旁的地,對本刊細數6、7家即將從孵化器中心進入建廠投產的廠商。

近期,屬於李時珍醫藥集團旗下的廈門東風製藥廠,也決定進駐海滄生物醫藥產業園,本來希望爭取100畝地,現在只有50畝地,「海滄發展很快,特別在這兩年內,好區段土地大概都被爭取了。」但李時珍集團總經理林朝輝仍強調,這表示海滄的生物醫藥聚落已經儼然成形。

海滄生物醫藥產業異軍突起,廈門海滄政府更加大手筆將海滄推向國際,截至目前為止,海滄招商工作足跡已踏遍美國波士頓、加州灣區、舊金山等華人聚集的生技產業聚落。去年12月,海滄把中國國家「千人計畫」高峰會議(註)直接帶進海滄舉辦。這次高峰會,根據海滄政府統計,創下「千人計畫」專家聯誼會在新藥創新分會規模最大、層次最高、人數最多的會議。

今年2月底,海滄進一步放膽接下承辦美國藥物資訊協會(DIA)中國顧問委員會會議以及第四屆國際體外診斷產業高峰論壇,聚集了324名海、內外生物醫藥專家和216家知名生物醫藥企業雲集海滄,共簽約專案28個,達成合作意向31個。

而據本刊進一步了解,今年上半年進駐海滄企業已經新增25家,其中不乏國外20多年資深海歸科學家創業,項目從生物製劑、新型診斷試劑、抗體新藥到癌症標靶療法等,甚至也有美國海歸人士以台灣牛樟芝作為研究立項創立公司。

國務院綜改方案  加大對台力道  

今年5月,海滄再一次向國際醫藥大廠發起請帖,政府主動到上海舉辦國際投資沙龍菁英會議,邀請外商領導階層從資金的角度解析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投資,吸引羅氏、賽諾菲、輝瑞、亞培、禮來、諾華等世界醫藥大廠約50位高層聚集。

海滄生物科技發展公司總經理暨閩台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副主任張春華向本刊表示,從領導到工作小組人員,海滄走出去招商是連早、午、晚餐都排滿任何有機會說明與拜訪的客戶……。

海滄積極向國際招手,已取得不俗成績,但對台招商,可能還是永遠不變的主題。

極力推動兩岸科技產業合作的廈門產業技術研究處長蕭智聰更深信,在新興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上,台灣因為國際化、管理上都先進許多,大陸要向台灣學習,但台灣市場小,因此只有兩岸合作才能真正面對國際化競爭。

2011年11月21日 來自國務院一紙紅色文件:「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簡稱綜改配套改革方案)印發公告,隨即在11月26日廈門經濟特區30週年慶上,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賀文肯定了廈門對台積極作用的成果,廈門藥監局副局長葉飛雲有著樂觀信心,「有關對台政策,只要廈門具備好條件,都將具有先試先行的優勢。」

從兩岸未開放以來就和台灣中醫藥界密切互動,熟識各藥業者的藥監局,其「兩個中心兩個口岸」實施方案,包括輸台藥材集散中心、輸台藥材品質檢測和認證中心、臺灣中成藥進入大陸的指定口岸、臺灣保健食品進入大陸的主要口岸,就立即取得上級發文各關部門要求大力支持,「加快推進,把『兩個中心』建成高科技、高水準的平台。」

這個綜改方案,也讓整個廈門都持續加大對台交流合作和招商引資的力道,張善美指出,海滄希望能全力打造海峽西岸規模最大、技術水準最高和對台交流最活躍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廈門科技局高層領導也向本刊強調,在兩岸新興產業的經濟合作上,每個政策的環節我們都敢於放手支持。

目前廈門市推出扶持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發展的新政策包括,每年要促成1~5個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化科技招商項目;每年新建產業相關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3個;每年組織1~3項產業核心關鍵技術進行突破;每年支援10項左右的科技創新項目。

為了加強對海滄區開發建設與進度,廈門市政府還成立了海滄新城開發建設指揮部,由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林國耀擔任總指揮,主要執行單位廈門海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丹,現在更是親自坐鎮,每週2次召開生物醫藥相關會議,進行進度追蹤、考核與問題解決。

「海納百川」400萬人才補助  福建5000萬科技合作基金

種下的梧桐樹成長成蔭,下一步就是要引來金鳳凰,而吸引金鳳凰的武器就是「人才計畫」。

為全面落實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廈門市委人才工作小組,今年2月正式印發了厚達140頁的「『海納百川』人才計畫政策文件彙編」,從政策計畫、行動綱領、施行辦法及細則到目標及考核,明白條列了所需人才的條件、申請程序和辦法、及獎勵補助措施等。

「海納百川」每年將投入15億人民幣(達70億台幣)強力吸納科技創新的海、內外活躍年輕及領導型人才,包括台灣。

不僅如此,「海納百川」還專門專章為台灣人才推出「台灣特聘專家制度暫行辦法」,柔性鼓勵引進包括退休、具經驗的台灣高層人才,研究單位首席研究員或教授,以及成績卓越的團隊領軍型專家,一經認定後,最高可以給予400萬人民幣的專項經費支持。對台灣公司在廈門新設投資在3000萬以上的創新項目,比照特聘專家給予場所和創業支持外,進口生產設備儀器可完全免關稅;預計到2020年,要累計選聘300名台灣產業、研究和管理等專家。

除此之外,2012年至2015年,為了資助與臺灣合作的研究課題,福建省財政每年安排2500萬人民幣,加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每年安排2500萬人民幣,合計5000萬人民幣設立了「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聯合基金」,福建省同時還安排臺灣企業科研經費1000萬人民幣,用來資助台資企業和對台科技合作的企業研究題目。 

蕭智聰強調,「這是為兩岸提供互利互贏的政策,希望不要被解讀或誤解成大陸搶台灣人才。」

2011年8月,國民黨大老高育仁擔任董事長的台灣21世紀基金會和福建省農科院、中國農科院、萬家財富集團等機構,共同投資了15億元人民幣,在廈門註冊成立了海峽現代農業研究院(簡稱農研院),採用雙主席兩岸共同管理模式,台灣部分主席暨執行長就是台灣前農委會主委孫明賢。

儘管孫明賢早先於「海納百川」就往來兩岸,退休後回歸自己專業的孫明賢,在廈門的舞台顯得更為寬闊。農研院成立才1年多,已經育成4家農業科技企業,其中1家已掛牌IPO。農研院已經被列入福建省對台工作計畫,是兩岸合作的重點項目,目標希望成為大陸重要的台灣科技人員創業的園地,也成為台灣農業產業技術移轉的技術承接中心之一。

廈門,一如接壤著知名景點鼓浪嶼島的巨大鄭成功雕像,始終望著隔著黑水溝的台灣;海滄,極速轉型成新興生物技術產業聚落,也揮著優渥的條件召喚台灣的專家和企業;孫明賢在廈門找到了事業的第二春絕不會是個案,但能否將鄉愁唱出快樂的調,真的取決於意願、機運和努力。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