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學iCeMS現任副所長鈴木淳教授,在尊崇輩份的學術界裡,不僅在40歲就當上最年輕的副所長,他在細胞膜「加擾酶」的先驅研究成果,以及在「無偏差篩選」方法學上的創新,使他被視為日本基礎醫學研究的明日之星。現在,他還擔任iCeMS臺灣辦公室主任,扮演臺日生醫研究合作的重要推手。
撰文 / 吳培安
「臺日友好」不只反應在旅遊熱度,臺灣和日本之間的生醫研究合作與交流,也越來越頻繁……。
坐落於日本關西,創校超過150年的京都大學,被譽為是日本「科學家的搖籃」。2007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啟動「世界頂尖國際研究基地計畫」(World Premie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Initiative, WPI Program)計畫,選定了京都大學物質–細胞統合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grated Cell-Material Sciences, iCeMS),成為日本以孕育具全球能見度之高品質研究成果為目標的5個國家級WPI中心之一。
2019年,iCeMS有鑑於許多京都大學的學者,在臺灣的尖端研究都有著活躍的表現,因此成立臺灣辦公室,為京都大學與臺灣的學術、產業及政府部會之間搭起橋梁,並希望和臺灣成為創新研究的合作夥伴。
不料,2019年底開始爆發COVID-19疫情,但在iCeMS副所長、臺灣辦公室主任鈴木淳教授(Jun Suzuki)帶領團隊、透過線上會議維繫交流溫度之下,京都大學iCeMS仍順利在2019年於中央研究院建立整合生物系統中心(Center for Integrated Biosystems),也在2022年1月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簽訂合作備忘錄(MoU)、並推動與國內各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計劃。
在iCeMS一字排開的熟齡學者中,鈴木淳充滿熱情的眼神和年輕的活力相當吸睛。為何他能與諸多前輩們比肩,甚至成為iCeMS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所長?其關鍵就在於在分子細胞生物學中,他是「加擾酶」(Scramblase)訊息傳導路徑研究的拓荒者。
京都大學iCeMS在2019年成立臺灣辦公室,為京都大學與臺灣的學術、產業及政府部會之間搭起橋梁。(圖/ iCeMS臺灣辦公室提供)
獨創無偏差篩選 解開「脂質翻轉」黑盒子
1977年6月出生於日本關西兵庫縣的鈴木淳,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