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繳出優秀的防疫成績單,也誕生了百餘項多元的研發成果。然而,絕多數尚未商品化的成果下一步該何去何從?已商品化的,又是否能進一步打入「世界盃」?步入後疫情時代,臺灣究竟該如何在法規、市場限制下突破重圍,進一步透過基礎研究、培育人才等,建立永續的「防疫軟實力」?值得深思。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猛烈襲擊,臺灣除了在嚴格的邊境控管、人民高度的公衛意識下,交出優等生的防疫成績外,在各項防疫技術研發上,也不落後國際地交出亮眼成果。
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工業研究院、生物技術中心等法人單位,以及國內各大專院校等,都以卓越的研發能量,產出超過150項研發成果。(詳見前頁附錄)
許多單位領導人早在農曆年間或農曆年一結束,就立即啟動計畫,研發上可說做到了「超前部署」。
年假上班第一天,當許多行號老闆忙著發開工紅包,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執行長吳忠勳一上班,就召集各研發部門主管,他在會議室玻璃白板上,畫滿了研發工作計畫樹狀圖,包含:檢測試劑、血清免疫、抗體抗原開發、疫苗佐劑,以及如何利用DCB抗體基因庫開發抗病毒藥物等。
2月19~21日,國衛院和中研院先後合成出當時已被認為有機會作為COVID-19藥物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
3月9日,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楊安綏帶領團隊在19天內就開發出快篩試劑 ; 國衛院亦研發抗原快篩試劑,此外,工研院業也發展了快速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儀。
中研院生醫轉譯中心主任吳漢忠表示,這些成果皆顯示我國具有足夠研發優勢與人才,不僅在藥物合成、治療性抗體及試劑開發與檢測儀器設計上,都具有突出的表現。
只是,隨著疫情推進,中國在基礎研究或病例報告上屢登國際期刊,南韓、美國更飛快地推出許多經監管單位核准的檢測工具,並且行銷世界。
反觀臺灣,雖疫情趨緩讓大多數人暫時安了心,但這些研發成果後勁似乎也消了氣,在這條防疫研發的賽道上,彷彿龜兔賽跑,臺灣一開始的敏捷腳步下一步何去何從?
吳漢忠首先指出,「如何讓我國學、研、醫單位,在第一時間生產出最快、最準的預防檢測及治療方法,為未來隨時可能爆發的新興傳染病做充足準備,是目前重要的課題及長遠目標。」
吳忠勳則表示,「相較於美國、中國,臺灣相關法規仍較保守,因此,即使在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政府單位已盡力加速應變,但步調仍然較慢。」
中研院院士王惠鈞也表示,「臺灣在學術與產業界的承接上,仍有許多細節問題待提升,像是學研界應做到何種程度再技轉,技轉時又應如何讓...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猛烈襲擊,臺灣除了在嚴格的邊境控管、人民高度的公衛意識下,交出優等生的防疫成績外,在各項防疫技術研發上,也不落後國際地交出亮眼成果。
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工業研究院、生物技術中心等法人單位,以及國內各大專院校等,都以卓越的研發能量,產出超過150項研發成果。(詳見前頁附錄)
許多單位領導人早在農曆年間或農曆年一結束,就立即啟動計畫,研發上可說做到了「超前部署」。
年假上班第一天,當許多行號老闆忙著發開工紅包,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執行長吳忠勳一上班,就召集各研發部門主管,他在會議室玻璃白板上,畫滿了研發工作計畫樹狀圖,包含:檢測試劑、血清免疫、抗體抗原開發、疫苗佐劑,以及如何利用DCB抗體基因庫開發抗病毒藥物等。
2月19~21日,國衛院和中研院先後合成出當時已被認為有機會作為COVID-19藥物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
3月9日,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楊安綏帶領團隊在19天內就開發出快篩試劑 ; 國衛院亦研發抗原快篩試劑,此外,工研院業也發展了快速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儀。
中研院生醫轉譯中心主任吳漢忠表示,這些成果皆顯示我國具有足夠研發優勢與人才,不僅在藥物合成、治療性抗體及試劑開發與檢測儀器設計上,都具有突出的表現。
只是,隨著疫情推進,中國在基礎研究或病例報告上屢登國際期刊,南韓、美國更飛快地推出許多經監管單位核准的檢測工具,並且行銷世界。
反觀臺灣,雖疫情趨緩讓大多數人暫時安了心,但這些研發成果後勁似乎也消了氣,在這條防疫研發的賽道上,彷彿龜兔賽跑,臺灣一開始的敏捷腳步下一步何去何從?
法規保守、市場小 產學接軌待加強
臺灣研發成果眾多,但與他國比較,難以「快速商化」的原因何在?吳漢忠首先指出,「如何讓我國學、研、醫單位,在第一時間生產出最快、最準的預防檢測及治療方法,為未來隨時可能爆發的新興傳染病做充足準備,是目前重要的課題及長遠目標。」
吳忠勳則表示,「相較於美國、中國,臺灣相關法規仍較保守,因此,即使在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政府單位已盡力加速應變,但步調仍然較慢。」
中研院院士王惠鈞也表示,「臺灣在學術與產業界的承接上,仍有許多細節問題待提升,像是學研界應做到何種程度再技轉,技轉時又應如何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