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土」斯有「財」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6-05-18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md.lin@gbimonthly.com

一個朋友在一次地震後,決定放下台北的一切回到南投接手父親遺留下的茶園。他從一個雅痞的都市文青變成了鄉下的農民,為了讓土地有機肥沃,他堅持用自然生態法,因為不用農藥,幾度跟母親幾乎決裂,愛情也跑了。

幾年後,我去探望他的茶園,園裡蝴蝶、蜻蜓都回來了,地上的鳳梨肥旺、茶葉我隨採隨嚼。朋友帶著「土」氣、變得黑黝的笑容,比陽光燦爛。

我一個美麗、脫俗的表妹,在新店山上租了一小塊田地,自己種菜、種花,努力實踐環境美學與農業生態的平衡,她說每次吃到田裡長出來的菜葉和果實,就會忘掉和父親因為對她工作期待的僵持。

近年來,部落幾個族人朋友的土地不再有檳榔樹,他們正在號召植樹造林或回歸小米種植,家裡是母親、妻子自己釀的小米酒,毫無疑問,那是祖靈賜給子孫們最幸福的酒。

現在,整個寶島各地鄉鎮,處處有小農的動人故事,每次撞見,都有讓人像在沙漠中發現一朵盛開玫瑰的驚艷。我每次開車往南部去,也喜歡在每個地方休息站停留,因為總會看到不同地方的不同特產,而每個特產的背後,就一定有個濃濃鄉土的故事,那樣的故事必然是文化的傳承,也是讓任何事物得以不朽的靈魂。

台灣的農業實在有太多美麗的故事了,也為台灣創造了許多「小確幸」的觀光素材。但是似乎只要進一步把「農業」跟「經濟」放在一起,台灣農業又頓時黯然成了充滿悲情的怨婦或棄婦,山谷裡的野百合跟水中嬌豔的水仙,經濟價值與地位就是不同,但這真的是宿命嗎?

我們採訪團隊為了這次專題從北台灣到南台灣、從低海拔到山上,親自踏上農園的土壤上去傾聽台灣農企如何掙脫傳統宿命,不少人都帶著一股使命感,希望能重返過去台灣農業在現代化、產業化過程裡失去的榮耀。同時也是這份使命感,可以讓這些農企業者在創業歷程、轉折的艱辛與折磨中,始終沒有喪失「心」中有「土」斯有財的信念。也由於自己一直到高中來台北之前的成長環境,不是近得可以到堤防看日落、到沙攤上被螃蟹咬的落後海邊小村,就是綿延三哩不見三戶人家的窮鄉山裡。當我在阿里山上,看著「青山蘭」園裡大片盛開的蘭花映對著遠處綿延的中央山脈山陵線,我就知道該怎麼回答幾位生技業界者認為我不務正業報導農業的質疑了!

生技創造了生活的生機,這就是生物經濟我將理直氣壯地回應,「這就是生物科技的力量,生技創造了生活的生機,而這就是生物經濟⋯。」

我們真的沒有理由不好好扶植真正最接近台灣地氣的農業,翻看台灣農業歷史,台灣的農業生物技術應該曾是為台灣寫下世界第一最多的領域:在台灣國家型科技計畫中,農業國家型科技計畫也是KPI 績效指標最佳的計畫。

以現代生物科技而言,農業也是最能發揮生物科技各種研發應用的產業之一,因為不管基因技術、化合物分析、功效研究、純化萃取都能在農業裡找到發揮的領域。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農企願意跳脫傳統「小」確幸,藉由科技管理及資本追求「大」確幸。在這半年以來,我們觀察到一批農業相關企業紛紛走進了資本市場,且不論各家IPO 動機如何,農企業在

這一波掛牌潮中,引起了投資人側目。

農企業擠下新藥、醫材股登上了興櫃股王。我們也整理了目前泛農業相關IPO 企業的去年財報,7 成公司都是獲利企業,而且各家都深具「立足台灣、面向世界」的市場前景,兼具本益比與本夢比。

櫃買市場也特別在興櫃類別中增設了「農業科技類」,讓所有促進農業發展相關企業有了歸屬。

自此,農業在台灣資本市場中,佔有屬於自己的板塊,成為生技類股中新藥、醫材類之外,最大的第三勢力,資本市場大門正式為農業開啟。

儘管,很多專家仍然指出台灣農業轉型的內、外問題,許多盤根錯節的糾結根源,可能甚至還是來自農企業者自身的認知觀念,仍無法或不願意改變。但如專家所言,事實上跟所有產業一樣,一旦有一兩家企業走出指標模型,後繼者與資金必然迅速跟上。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台灣農業科技大軍加入IPO 行列。也期待台灣農業可以透過政府更多政策、法規、資金的支持與鼓勵,讓台灣的農業進入現代企業、國際化的格局發展。

 

mind_sign

 md.lin@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