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近利、專業盲點⋯ 是誰殺了生技類股?

撰文特邀作者
日期2014-08-1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替代圖

投資市場中,越創高的股票投資意願越強烈,市場不斷會有「更新」的研究報告,並重新推升目標價與市值,儘管大部分被重新提高目標價的投資標的,基本面上根 本無太多新的改變。基亞這次事件,正是投資人可以檢視,這一路直接、間接推波助瀾而殺了伯仁的一些警訊,並學習下一次生技投資成功的寶貴經驗。

文/宋豪麟


7月,酷暑難耐。台灣平地7月均溫突破30度,可望排入歷史前四熱的一年。資本市場上的熱度也在七月創高,上櫃生醫指數在7月1日就創下了歷史高點的245.44點,全月交易量15萬9176張創歷史最高。

然而,在基亞三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數據出爐,不符市場預期,7月28日股市立即豬羊變色。

7月全月最後大跌坐收,跌幅達13%,全月指數高低相差14.24%,皆創下2010年以來最差紀錄。

整體生技類股投資氛圍在生技展結束的那一瞬間,猶如炙熱的赤鐵碰上瞬間急凍的冰水,迅速脆裂…。

成也基亞 敗也基亞

引領台灣這波生技投資熱潮的,其實也是2011年掛牌的基亞。當年掛牌價23元的基亞,在市場上引發超過2年的台灣生技投資熱潮,並順利登基成為生技股股王。

7/27日的期中分析未過關後,截至截稿仍連續跌停未能止跌,使得所有生技類相關與新藥開發相關投資標的,也跟隨出現超過30%的跌幅。

在美國的Nasdaq市場,臨床三期數據未過的新藥公司,也常出現市值單日蒸發殆盡的歷史經驗,只是,才翻身成為台灣市場投資顯學的生技新藥,當紅炸子雞一夕轉成過街老鼠,卻也是另一種如人飲水的新體驗。

在這過程中,若從媒體的新聞曝光與解讀更讓人唏噓。才在生技展中宣示成立台灣肝病聯盟,基亞在該展上可謂媒體寵兒,甚至曾出現將被Biogen併購的傳聞,當時媒體報導的角度全往未來商機大小推崇。

但在基亞臨床數據並未特別顯眼後,媒體又瞬間轉向,回頭檢視並檢討當初公司如何過度渲染自己的新藥價值與機會。

基亞在數據公布後數次公告表示,PI-88三期期中臨床未達預期療效,就像是「從第一志願降到第二志願」的差別,基亞將繼續進行三期臨床,預定明年進行218名病例的期末分析,PI-88「決勝點延至明年」,然市場卻毫不領情。

檢視過去這場夢,新藥開發原本就是充滿風險的一條路,所謂我不殺伯仁,伯仁卻為我而死,基亞這次事件,正是投資人可以檢視,這一路直接、間接推波助瀾而殺了伯仁的一些警訊,並學習下一次生技投資成功的寶貴經驗。

股價為王的迷思

由近年觀察所謂的“生技飆股”走勢,可發現目前台灣資本市場雪中送炭者少,錦上添花者多。

投資市場中,越創高的股票投資意願越強烈,市場不斷會有“更新”的研究報告,並重新推升目標價與市值,儘管大部分被重新提高目標價的投資標的,基本面上根本無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