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醫材開發3~5年 第二檔基金將完募!

比翼、秀傳創臺灣首檔「醫院創投基金」 2家IPO、IRR績效逾20%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3-05-2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2019年12月6日,在醫療科技展上,比翼生醫創投與秀傳醫療體系共同宣布,打造「比翼秀傳聯名基金」。(攝影/李林璦)

比翼生醫創投與秀傳醫療體系於2019年共同打造「比翼秀傳聯名基金」,成為臺灣首檔醫院創投,至今該基金共投資22家公司,協助新創總募資金額超過1.5億美金,目前有2家公司(聯亞藥、全福生技)已首次公開發行(IPO)出場,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超過20%,並能讓醫材開發至取證時間大幅縮短3~5年。目前,雙方又進一步攜手智康創投預計募集10億元新臺幣(逾3,000萬美元)的第二支基金,將平均提供每家新創高達100~200萬美元,給予新創邁向國際市場的火力。

撰文/李林璦


2019年12月6日,在醫療科技展上,比翼生醫創投與秀傳醫療體系共同宣布,打造「比翼秀傳聯名基金」,為新創團隊提供長達1年以上的培育與初期20萬美金的投資,致力於縮短新創開發醫材產品所需時間。

這是臺灣首檔「醫院創投」!不僅象徵著醫院與創投業者的首次攜手合作,更代表著長年以來被稱為體制「保守」的醫院,首次跳出傳統的框架,展開雙手擁抱新創的里程碑。

不料,這支基金從2019年底啟動,馬上就遇到新冠肺炎(COVID-19)衝擊,但在醫療體系進入警備狀態、國境封鎖下,他們仍不依不撓地攜手新創們走過3年半。

不過,危機亦是轉機,疫情同時讓數位醫療新創獲得國際注目並加速蓬勃發展。至今,比翼已輔導逾100家新創團隊,從中投資22家公司,協助新創總募資金額超過1.5億美金,其中有50%的團隊進入到下一輪募資,共有2家公司(聯亞藥、全福生技)已首次公開發行(IPO)出場,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逾20%。

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陳彥諭表示,投資的22家新創中,在這短短幾年內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日本醫藥品醫療機器綜合機構(PMDA)認證的公司有8家!

「整體估算下來,醫院創投的模式可以讓醫材開發的時間從7~10年,大幅縮短近一半的時間,可能只需要3~5年就可以取證並打開銷售通路。」陳彥諭說。

陳彥諭表示,投資的公司中有65%是臺灣新創,35%為國際新創,我們希望將國內團隊帶向國際,將國際團隊引入亞洲,目標成為新創進入亞洲市場的磐石(The Gateway To Asia)。

秀傳首創 開醫院大門、走「創新」鋼索

醫院創投的緣起,是陳彥諭與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院長黃士維,兩人在一場新創工作坊活動中結識後一拍即合。

一位是連續創業家――陳彥諭,30歲就創辦第一家公司,2018年創立比翼加速器,帶領過百家生醫新創披荊斬棘,在臺灣數位生醫新創加速界赫赫有名。

一位是將創新刻在基因中的醫療人――黃士維,承襲秀傳醫療體系創辦人黃明和追求創新的衝勁,更進一步打開醫院閉鎖的大門,築起生醫新創圈臨床開發與驗證橋梁。

「醫院本來就一直走在創新的鋼索上。」黃士維說,不論是引進最新的療法、儀器設備,醫院必須追求提供患者真正需要的治療方案,這也是秀傳從創辦以來傳承至今的信仰。

「只要能讓患者疾病治療更好、更有效、更無痛,醫師不論是到世界學習,或是將國外的新產品帶回臺灣,都必須要一直進步。」黃士維說。

秀傳早在2004年引進亞洲第一部達文西手術系統,其後引進全臺第一台「超音波腦神經治療儀」(Exablate Neuro醫薩刀)、第一台加馬刀,並在彰濱秀傳成立亞洲唯一一座遠距微創手術教學中心。

黃士維笑道,「父親更『衝』的是,只要能對病人更好,他幾乎不太看價錢,也不會去精打細算能創造多少收入。」

現在,秀傳醫療體系透過創投,可以與很多新創公司合作,將這些新的刺激、新的文化帶入到醫院中。

黃士維說,「在這幾年的合作中,也逐漸喚醒許多秀傳醫師體內本來壓抑的創新靈魂,或是吸引到對創新有興趣的醫師加入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