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精靈科技開發的「人臉辨識技術」,連續四年在「AI+新銳選拔賽」中成功挑戰宏碁、華碩、神盾、友達等大廠,獲得資金補助。傑精靈科技,也以此基礎出開發「動態人臉生理參數AI偵測」,已成功導入日本一家每月使用量達46萬次的遠距醫療醫病平台。這項產品有望在今年3月取得日本首款非接觸式人臉辨識軟體醫材。
撰文/ 彭梓涵
即將在4月登場的日本世界博覽會(又稱萬博會),每年匯聚全球最先進的技術與科技,讓到訪者能親身體驗未來社會各種創新應用。
每年萬博會吸引高達2,800萬參觀人數,今年售票入口的機器人,將為訪客提供即時健康監測服務,而這一項「人臉辨識智能生理參數測量解決方案」,來自臺灣新創公司——傑精靈科技。
目前,傑精靈開發的「人臉辨識智能生理參數測量解決方案」也已經打進日本一家每月使用量達46萬次的遠距醫療醫病平台,讓醫生在進行視訊看診時,透過攝影的鏡頭觀察臉部血管變化,即時測量生理參數,作為診斷輔助依據。
傑精靈也正在積極申請此解決方案的日本認證,有望在今年3月,取得日本第一張、用於醫療診斷的非接觸式人臉辨識生理參數判讀軟體醫材認證(SaMD)。
醫療產品要布局日本市場,不僅認證程序嚴格,更具挑戰的是日本較為保守,對本土品牌的信任度高於外來者,面對這些困難,傑精靈如何成功打入日本市場?
讓技術不再只服務於專案
傑精靈資訊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蘇宏任,大學主修放射醫學,研究所時進一步進修資訊科學,曾到英國倫敦帝國學院(UK Imperial College)擔任訪問研究人員,本身是一位跨領域的人才。
研究所畢業後,他進入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服國防役,專注於功能性影像分析,深入研究磁振造影(MRI)、正子造影(PET)等醫學影像判讀技術的演算法開發。
結束中研院國防役後,蘇宏任將多年累積的專業知識投入市場,以接案方式為自駕車、機械手臂等領域,開發影像識別與人工智慧(AI)技術,遊走於科技與產業之間。
然而,隨著AI開始在全球快速崛起,蘇宏任意識到,僅僅靠接案無法實現長遠的願景,2015年,他懷抱著「打造屬於自己的技術版圖」的夢想,期望技術不再只是服務於短暫的專案,而是能夠真正改變產業,甚至影響人們的生活,因而創立傑精靈科技。
以人臉血管波動反射光打造非接觸偵測AI平台
許多新創公司多憑藉創新想法,再透過募資逐步實現技術與產品。不過,傑精靈的過程不同,傑精靈選擇創立初期,為了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團隊仍延續過去的接案模式,持續累積實戰經驗。
直到2018年,隨著技術與市場時機逐漸成熟,他也敏銳地察覺到,未來醫療監測技術將朝向更便捷、非接觸式的方向發展,蘇宏任便帶領團隊切入以非侵入方式進行人臉生理參數偵測與判讀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