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智慧醫療最不可或缺的尖兵

陽明交大醫放系 生醫影像、放射科學人才培育搖籃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4-07-2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陽明交大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是全臺唯一設置於國立大學、整合生醫影像及放射科學的醫放系。(圖/陽明交大醫放系提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是全臺唯一設置於國立大學,整合「生醫影像」及「放射科學」的醫放系,成立35年來培育無數專業人才。系主任許世明教授表示,醫放系有完整課程及碩博班直升制度,加上多樣化的儀器設備、臨床合作資源鏈結支援,最重要的是有跨域專業且積極參與系務的年輕師資,引領學生邁向醫放系多元職涯發展。

撰文/吳培安


生技醫療產業被視為繼半導體產業後,臺灣下一個「護國神山」,而人工智慧(AI)與醫療的結合將是臺灣的優勢所在。

其中,醫學影像是發展智慧醫療的重要訓練資料集,加上核子醫學、再生醫療等新興醫藥發展下,擁有醫學影像與放射科學專業的人才,將是臺灣未來醫療發展最不可或缺的尖兵。

陽明交大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以下簡稱醫放系),是全臺唯一設置於國立大學、整合「生醫影像」及「放射科學」的醫放系,成立35年來培育無數醫學影像專業人才,涵蓋領域不僅止於放射技術、放射醫學,更涵蓋生物、化學、物理及影像工程等。

今年2月起,擔任醫放系系主任的許世明教授,除了是醫放系的大家長,也擔任陽明交大游離輻射防護講習班主任、校級專任輻射防護師,也曾任中華民國輻射防護協會董事、中華民國醫學物理學會理事、台灣中子捕獲治療研究學會理事等。

許世明表示,醫放系的出路相當多元,除了參加國家考試、成為醫事放射師,還包含了:臨床放射醫學的醫學物理師、輻射場所需按法規規定配置的專業輻射防護師、製備並開發臨床正子放射藥物的放射化學師,以及公職人員、教師、醫材審查人員、放射科學研究人員及醫材研發工程師等。


陽明交大醫放系許世明系主任,是陽明大學放射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系友,也擔任陽明交大游離輻射防護講習班主任、校級專任輻射防護師。(攝影/吳培安)

35年系史培育醫放專業人才 跨域課程、貴儀設備齊全

許世明表示,陽明交大醫放系的歷史,最早緣起於1979年的陽明大學醫事技術學系,其在1990年創立醫技系放射技術組,又在1995年將放射技術組獨立出來。

1999年時,醫學放射技術系、放射醫學科學研究所相繼成立,接著2002年設立博士班,最後在2006年推動系所合一,陽明大學醫放系自此正式成立,2019年正式合校後更名為陽明交大醫放系。

「陽明交大醫放系的教育宗旨,是培養具有專業能力的醫事放射師,並領導國內生醫影像及放射科學領域的研究發展,以及培育具國際觀的生醫影像及放射科學研究人才與師資。」許世明說。

為此,醫放系設計了多樣化且跨領域的必選修課程。大一學生會從打基礎開始,修習物理、化學、生物、統計、微積分、程式設計等課程;大二則會延伸大一的基礎,同時向大三的專業課程銜接,大四則是以醫院臨床實習為主,也是參加國家考試的必經之路。

許世明表示,目前醫放系共有13位專任教師,134位大學部學生、研究所共有88位(碩士班52位、博士班36位),是一個研究型的學術機構,學生不僅能在系中培養臨床醫學與工程技術的跨域專長,也擁有完備的碩博班直升機制,同時提供許多放射科學國際見習、實習的機會。

在設備後援上,醫放系也擁有完善且多樣化的貴重設備,支撐系所學習與研究所需的資源,包含核磁共振儀(NMR)、鈷-60照射儀、櫃型X光機、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PET/CT)、微型正子暨核磁共振影像儀(microPET/MR)、微型單光子/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microSPECT/PET/CT)、3D活體分子影像系統(IVIS)、研究教學用X光機等。

此外,醫放系也與多家醫院在放射醫學、臨床研究上互相串聯,加深系所師生與臨床環境的聯繫,包含了榮總醫療體系、臺大醫院、亞東醫院、振興醫院、馬偕醫院、長庚醫院、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等。

年輕師資加入醫放系 助力放射醫學專業再擴充!

許世明強調,陽明交大醫放系除了完善且多樣化的課程與設備外,最大的特色是有許多年輕老師,整體大致都在30~50歲之間。

「近年放射醫學科學領域蓬勃發展,醫放系除了固有的放射醫學師資,也有更多年輕的專兼任師資加入。他們為系上帶來充沛活力,也將專業範圍擴充到腫瘤生物學、核醫藥物學、生醫影像學、醫學物理學等。」許世明說。(註:陽明交大醫放系全專任師資及研究專長,請見文後附表)

在甲組(醫學物理暨影像資訊組)之中,許世明教授的醫學物理暨輻射度量實驗室,從物理角度切入放射醫學,專注於醫學物理、輻射劑量度量與模擬計算,以及輻射玻璃劑量計系統的研發等。

許世明的研究目標,是藉由增加放射治療給予腫瘤輻射劑量的準確性,並減少正常組織不必要之輻射照射,提升放射治療的品質;其也透過自製輻射玻璃劑量計系統,增進輻射度量的正確性與穩定性。

盧家鋒副教授的神經影像指標分析實驗室,專注於三大主軸:開發臨床醫學影像人工智慧應用系統,研究腦功能磁振影像及訊號分析技術,以及臨床巨量追蹤資料庫的建立與分析。

高瑀絜助理教授主持的臨床前腦部影像實驗室,是臺灣少數致力於小動物磁振造影應用的實驗室,其以先進的磁振造影技術研究疾病進程中的腦部結構、功能與代謝之變化。研究重點包括:開發臨床相關的神經疾病模型、應用先進且具轉譯性的神經影像技術,以及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有效診斷或預後評估的方法。

乙組(分子影像暨核醫藥物)的莊惠燕副教授,主要從生物角度切入放射醫學,希望找出增進放射治療效果的潛在方法,研究不同射源及不同輻射劑量,如何影響腫瘤免疫及對後續療效的影響,以及開發能反映放射治療效果的液態生物探針,期盼爭取時機、決定後續治療方法,以提升病人預後。

吳駿一副教授致力於開發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的含硼藥物及應用技術、驗證治療抗體的藥物動力學分子影像平台,以及可合併體內治療與光熱治療的星狀奈米金粒子。除了癌症,吳駿一近期也投入偵測帕金森氏症的新型放射性示蹤劑研究。

張御展副教授專注在腫瘤代謝重編程,並運用AI大數據及轉錄體、蛋白質體等多體學資料,探究重要代謝物及其涉及的分子機制,另一方面也透過穩定同位素標定,提供功能性代謝流分析及即時追示蹤體內外的代謝事件,進而擬定放射線或是複合療法等新治療策略。

系上最年輕的詹明賢助理教授,從生命科學轉向化學,現正投入奈米維度的醫學影像技術,開發能用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新穎無毒造影劑,並廣泛用於螢光成像、磁學造影、超音波造影、同位素核醫成像等,特別是某些成像不易、早期診斷困難的器官疾病。

許世明表示,這些技術可廣泛應用於臨床癌症診斷及治療、早期定量偵測、退化性疾病療效評估、復發預警、早期病症診斷及疾病進程分析。


陽明交大醫放系除了完善且多樣化的課程與設備外,最大的特色是有許多年輕老師,整體大致都在30~50歲之間。(攝影/吳培安)

營造師生共好環境 「一群人才走得遠!」

許世明笑說,自己的年齡正好是「中間份子」,上有6位資深教師、下有6位年輕新教師。如何承上啟下、扮演好促進溝通交流角色?許世明躍躍欲試。

「不知是我比較年輕,還是比較願意接受不同理念,但既然我被推選為系主任,我希望能夠從自己開始做起,讓師生關係越來越緊密,營造師生共好的學習環境,也讓系友、老師和學生有更強的連結。」許世明說。

因此,在系上師生、甚至是畢業校友的眼中,許世明與其說是大家長,更像是個帶頭的大頑童,從系學會舉辦的學生聚餐活動、同樂會、系隊球賽,到校友組成的系友會,都有他活躍的身影,他甚至還想帶系上同仁一起去跑馬拉松及單車環島。

「我希望能夠透過有活力的師資群,積極參與系學會與系友會活動,凝聚系友、教師和學生的向心力,並由系友會的力量支持系學會,讓系學會更有能力為在校生及系友舉辦各種活動。這就是我當上系主任的抱負之一。」

「畢竟,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啊!」許世明笑說。


許世明希望透過積極參與系學會與系友會活動,凝聚系友、教師和學生的向心力。(圖/陽明交大醫放系提供)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