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90年的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是全臺首個培育醫學影像與放射科學人才的大學教育單位,為臺灣醫療機構注入具備放射專業的臨床人員,也培育高階研發人才,投入學術研究與醫材藥物開發產業。
撰文/劉馨香
今年5月,臺北榮民總醫院斥資新臺幣45億建造的臺灣第一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正式開幕,由於重粒子射線在到達身體中的特定深度時才釋放最大能量,能減少對其他健康組織造成傷害,為臺灣癌症患者帶來精準放射治療的新選擇。
近年來,除了有定位與強度調控愈來愈精良的放射治療科技,解析度更高、掃描速度更快、功能更強的電腦斷層等醫療影像科技;各種核子醫學藥物也百花齊放,提供更多樣的生化與功能影像,或是在體內發揮近距離精準放療的效果。
放射醫學高速發展的同時,醫院中的醫事放射人才更顯重要。
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以下簡稱陽明交大醫放系)系主任楊逢羿打趣說:「建造重粒子治療要價數十億元新臺幣,目前有3家醫院引進的質子治療儀也是動輒上億元、較常見的電腦斷層掃描儀也需數千萬元,放射師可說是醫院裡掌管最貴儀器的人。」
但更重要的是,放射師提供的高品質醫療影像,為醫師揭露隱藏在身體內的關鍵資訊,如同醫師的「透視眼」。
同時,放射師也是輻射安全的把關者,讓我們得以在安全前提下,充分運用輻射帶來的診斷或治療效果。
全臺最早成立系所 培育醫放高階人才
雖然,從1911年臺大醫院購置臺灣第一台X光攝影機器算起,放射診斷在臺灣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不過,臺灣最早的醫事放射人力僅來自於醫院訓練班或是師徒相授,直到1965年、1966年,元培醫專和中臺醫專相繼創校,才正式邁入學校教育時代,兩間專科學校共同培育了臺灣早期的放射師。 (編按:元培醫專現為元培醫事科技大學,中臺醫專現為中臺科技大學。)
在大學教育以上,則始自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該系原為醫事技術學系於1990年下設的放射技術組,後於1998年獨立而出並成立碩士班,2002年成立博士班。
從學士、碩士到博士,陽明交大皆為全臺第一個成立的教育單位,對培育放射人才不遺餘力。在迄今全臺共計10所成立放射系所的大專院校中,陽明交大也是其中唯一的國立大學。
楊逢羿強調,除了培養專業的臨床人員,陽明交大醫放系更將使命放眼培育國際化的高級研究人才及師資,引領臺灣生醫影像及放射科學的發展。
扎實跨領域學習 多元選修更進階
楊逢羿表示,生醫影像與放射科學本質上是非常跨領域的學科,為病患規劃與執行診療計畫,需要結合生物醫學與數理能力、重建與分析影像要程式設計的能力,而設備的維護也需具備電機與機械工程背景知識。
因此,學生在大一時需要先為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程式語言等多種基礎學科建立好基本功。到了大二時,開始進入基礎醫學與基礎放射科學的學科,及應用數學與電子電路學。
在大三階段,主要修習的則是專業課程及臨床技術,包含核醫藥物、核醫影像、放射診斷、放射治療、磁振影像、超音波與輻射防護等主題,為進入醫院實習做好準備。
學生接著在升大四的暑假至醫院開始為期7個月的實習,如臺北榮總、臺大醫院、三軍總醫院或是馬偕醫院等,多個北部醫學中心都是系上合作的實習醫院。
楊逢羿表示,陽明交大醫放系的課程,除了由教師講授內容,也相當重視互動問答與實作,並透過分組討論和口頭報告強化學習效果,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陽明交大醫放系也是發展雙語教育的先鋒。從大一上學期開始,就有部分課程為「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為學生培養直接以英語思考與交流的軟實力,強化與國際接軌的競爭力。
楊逢羿笑著說:「在系上扎實的訓練下,我們的學生在考取醫事放射師證照上不是問題。因此,在必修之外,系上也有開設多種延伸性選修課程,例如進階的程式設計、醫療影像人工智慧(AI)、醫療儀器的設計與開發、輻射生物效應或是核醫藥物製備,讓學生進一步針對有興趣的領域深入學習。」
診斷/治療×醫材/藥物 研究題材廣
作為醫放高階人才培育者,陽明交大醫放系除了在大四下的書報討論課程中訓練學生查閱文獻與報告論文的能力,也相當鼓勵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志向後,進一步加入實驗室乃至進修碩博士班。
楊逢羿表示,陽明交大醫放系現在共計有13位專任教師,擁有各具研究特色之實驗室,從診斷到治療,從軟體、儀器到核醫藥物開發,從生物化學、動物研究到人體臨床等各領域皆涵蓋在內,學生擁有充分機會選擇自己喜愛的研究主題。
這13位專任教師依據研究領域可分為四群,第一群以創新醫材與醫學影像技術研發為主,包含研發出微型電腦斷層(Micro-CT)與微型正子電腦斷層(Micro-PET)的陳志成特聘教授;開發出經顱超音波刺激(TUS)等超音波治療器的楊逢羿特聘教授;專長醫學影像與訊號分析、神經疾病研究的盧家鋒副教授;與專長動物磁振造影與動物神經疾病模型的高瑀絜助理教授。
楊逢羿以自身為例分享,他自2012年以來投入超音波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開發出可穿過頭骨的低強度脈衝式超音波(LIPUS),可刺激大腦分泌內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並具有抗發炎的效果。經團隊動物實驗證實對於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創傷性腦損傷、中風與思覺失調症等皆有症狀緩解的效果。此技術榮獲2018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已取得中華民國、美國、日本與中國等多國發明專利。
目前,其創新超音波治療儀已經進入臨床,由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進行國內首次的低強度脈衝式超音波治療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人體臨床試驗,初步顯示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預計可於2024年初完成此臨床試驗。同時,與振興醫院神經外科、復健部正在合作執行出血性中風患者的臨床試驗,預計於2024年底完成試驗,觀察其超音波治療是否對於腦中風復健效果有助益。未來低強度脈衝式超音波或許能夠用來預防與治療神經相關疾病。
第二群為專長在放射治療診斷設備與技術及醫學物理的教師,包含研究醫學影像整合與應用、開發標靶核種放射治療的吳東信教授;以放射治療、輻射度量與醫學物理為專長的許世明教授;以及專長放射治療技術與劑量評估技術開發的吳杰教授。
第三群教師研究主題為分子影像診療與輻射影像生物基因體學,包含研究放射分子細胞生物學與放射分子腫瘤學的李易展教授;專長生物分子影像技術、開發評估放射治療預後之分子診斷平台的莊惠燕助理教授;以及致力於研究腫瘤代謝、分子影像及放射治療之代謝生理的張御展助理教授。
第四群教師以放射免疫化學與造影對比劑研發為研究主軸,包含利用化學合成方式發展新型核醫藥物的陳傳霖副教授;專長核醫影像、探討各型新型藥物之藥物動力學的吳駿一助理教授;與開發生醫與核醫奈米材料應用於癌症早期診斷與治療的詹明賢助理教授。
陽明交大醫放系共計有13位專任教師,擁有各具研究特色之實驗室,涵蓋廣泛領域。(圖/陽明交大提供)
楊逢羿開發低強度脈衝式超音波(LIPUS)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神經退化性疾病,榮獲2018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圖/陽明交大提供)
未來出路多元 產學合作探職涯
楊逢羿表示,醫放系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廣泛,包含在醫療機構中執行臨床業務的醫學放射師或醫學物理師,也有些學生前往中研院、中科院、原子能委員會或核能研究所等單位從事放射相關研究或業務,或是成為協助進出口通關作業與查緝工作的關務人員。
查閱全臺醫放系的師資也能看到,選擇深造學術研究的陽明交大醫放系系友,已經成為引領下一代學子的重要力量。光是陽明交大醫放系本身的教師群中,就有5位教師為畢業系友。
楊逢羿表示,近年來,也觀察到愈來愈多學生選擇前往業界就職。例如,有學生到台達電開發國產正子造影儀器,有學生到佳世達推動國產超音波儀器的開發,也有學生任職於質子治療的設備商,獲得外派至國外受訓,負責維護與銷售設備。
為了強化學校與產業的連結,陽明交大醫放系也在2021年與投入核醫藥物開發的白金科技公司,以及致力於醫療影像與醫療資訊軟體的商之器科技公司簽署百萬獎助學金及多年期合作合約,共同培育人才與促進產業發展。
其中,商之器科技公司還提供大四下學期學生、碩士班學生,前往實習3個月的機會,讓學生實際瞭解企業運作方式與就業環境,突破過往僅到臨床單位實習的傳統。
楊逢羿表示,陽明交大醫放系致力為臺灣培育高階醫學影像診療與放射科學人才,期望推升臺灣整體醫療服務與技術,並帶動創新高階醫材與藥物的產業發展。
楊逢羿表示,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廣泛,除了臨床工作與學術研究,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學生前往業界發展。圖為2022年陽明交大醫放系授証典禮。(圖/陽明交大提供)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