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凡的日常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含義?當有一個人正陷入痛苦、驚嚇,或被強大的悲傷碾碎時。另一個人若知道他所處的狀態,很可能會與他人的痛苦產生共鳴,我們常用「同理心」來描述這種狀態。但人們是如何感受別人的痛苦、理解別人的痛苦,進而減緩別人的痛苦呢?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深入探索其中奧妙。
作者/羅伯.薩波斯基 責任編輯/李林璦
同理心(Empathy)、同情心(Sympathy)、慈悲心(Compassion)、模仿(Mimicry)、情緒感染、感覺運動感染(Sensorimotor Contagion)、觀點取替、關心(Concern)、憐憫(Pity)。許多術語和爭論都衍生自如何定義我們與其他人的不幸產生共鳴的方式。
這些詞語大致上都在描述內在的動機狀態—你不能強迫別人產生真正的同理心,無法用增添罪惡感或義務感的方式來引發別人的同理心。
近期也有些研究顯示,當你出於同理心幫助別人,腦部活化的樣態與你認為有義務回報對方而這麼做時有所不同。
我們可以藉由看看這些狀態在其他物種身上的雛形、在兒童時期的發展、以及其趨於病態時的表現,來對這些狀態的本質及背後的生物學有所洞察。
「你的痛就是我的痛」現象
許多動物都展現出可以構成同理狀態的組件(在本文中用「同理狀態」統稱同情心、同理心、慈悲心等等)。
別的動物也會感受到其他個體的痛苦嗎?某種程度上可以的。
老鼠可以透過觀察其他老鼠經驗恐懼制約,而感同身受地學習到特定的恐懼連結。而且這是一種社會歷程—如果牠和另外那隻老鼠有血緣關係或雙方曾經交配,學習效果更強。
麥基爾大學的傑佛瑞.莫吉爾於2006年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論文展現了其他物種更驚人的「你的痛就是我的痛」現象。一隻老鼠看到另一隻老鼠正感到痛苦(兩隻老鼠之間以樹脂玻璃隔開),結果,牠自己對痛覺的敏感度提升了。
重要的是,這是一個社會現象—只有當這些老鼠是籠友時,才會出現這種共享痛苦的現象。
我們顯然無法得知這些動物的內在狀態。牠們因為其他老鼠的疼痛而感覺很糟、「感到同情」或「彷彿」自己就是對方、從對方的觀點來思考嗎?不太可能,所以在這些文獻中使用「同理心」一詞是有爭議的。
安慰行為似乎與催產素和前扣帶迴皮質有關
不過,我們可以觀察外顯行為。其他物種是否主動減輕別的個體的苦痛呢?是的。
無數物種都有「和解」行為,也就是兩個個體在負向的互動過後,彼此之間表現出比平常更多的親和行為(理毛、坐著靠在一起),而且這也降低牠們後續關係緊張的機率。
埃默里大學的賴瑞.楊於2016年刊登在《自然》期刊上的論文指出,具有配偶連結、溫暖的草原田鼠也有安慰行為。
研究中把一對田鼠配偶放在不同的房間裡。其中一隻承受壓力(遭到輕微電擊), 另一隻則未受任何干擾,之後牠們再次團聚。比起無壓力的田鼠,有壓力的田鼠較常被對方舔拭與理毛。
無壓力的田鼠也會出現焦慮行為及較高的糖皮質素,與承受壓力的配偶一致。但牠們對承受壓力的陌生動物就沒有這種反應,多偶制的草甸田鼠(Meadow Vole)也沒有這種現象。我們將會看到,這種效應背後的神經生物學全都關乎催產素和前扣帶迴皮質。
動物也具有「慈悲心」!?動物甚至還會更主動介入。
在一個研究中, 老鼠會努力工作(壓桿)使被綁著懸在空中難受的老鼠降落下來,但如果吊在空中的是一塊積木,牠就不會工作得那麼努力。
這種利社會性有區分我群/他群的成分在內。同研究者的後續研究顯示,老鼠甚至願意為了釋放陌生老鼠而工作,只要對方和自己出自同一品系、雙方基因近乎相等。
牠們自動化的異己區分,是不是根據遺傳了共有的費洛蒙標誌而運作呢?不是的。如果一隻老鼠和其他品系的老鼠養在同一個籠子裡,牠也會幫助來自其他品系的老鼠。
如果老鼠在出生時遭到替換而由其他品系的母鼠養大,牠會幫助養母所屬品系的成員、而非與自己在遺傳上屬於相同品系的老鼠。「我群」可以透過經驗塑造,甚至在嚙齒類動物身上都是如此。
為什麼這些動物要為了安慰另一個受苦的個體而辛勤勞動,甚至出手幫忙對方?牠們八成不是有意識地實行黃金律,也不必然透過這麼做而獲得社交上的好處—就算籠友獲釋後,雙方不再有機會互動,老鼠一樣會努力釋放對方。也許原因是類似慈悲心的東西。
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許牠們是為了自利—「那隻懸空的老鼠叫個不停,一直發出警報聲令我心煩。我要努力工作把牠降下來,好讓牠閉嘴。」抓破利他主義老鼠的皮,會看到偽善老鼠流的血。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