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道旁一具半傾頹的鐵軌轉轍器,依然佇立在其原來的崗位上,彷彿在向過往遊客展現其威風。」這裡,是嘉義大林糖廠的廢鐵道改造的自行車道。
2016年2月,嘉義縣大林鎮通過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認證,成為臺灣繼花蓮鳳林之後,掛上「蝸牛」標誌的「慢城」。
一時之間,知名度大增,吸引了遊客前來享受大林的慢食(slow food)與慢活(slow living)的精神。
但早年嘉義大林在糖廠設立後,大舉促進當地的工商業發展,不少日本人、臺灣人因此群聚,使得大林鎮內萬商雲集,曾經成為嘉義縣內經濟最繁榮、人文素養最高的地方。
如今,製糖重鎮雖不如往前熱鬧,不過,台糖運用固有的農業資源,以生技事業部門再出發,期望透過生技轉型「重新發揮對臺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大林糖廠轉型生技事業部門
「生技中心(大林糖廠)在一號省道旁,遠遠就可以看到高達48公尺的百年巨型煙囪,」台糖生物科技事業部副執行長黃怡仁向本刊解說。
日據時期,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上任後,為了讓臺灣能經濟獨立,對糖業採取了積極保護和獎勵措施,在嘉義先後建了蒜頭、南靖和大林3座主要糖廠。
其中,大林鎮的大湖新式糖廠,於1909年10月設立,屬於新高糖株氏會社的嘉義工廠。
1913年,開始投入製糖,之後與日糖興業株氏會社合併,改名為日糖興業株式會社臺灣支社大林製糖所。
1945年,國民政府正式接收,改名為台灣糖業有限公司大林糖廠,為經濟部所屬的國營企業。
黃怡仁指出,「雖然台糖歷經政權更迭,但仍不影響砂糖為臺灣帶來的經濟價值。最高時,曾占臺灣外匯收入的74%,對於農村經濟發展貢獻甚大。」
不過,隨人力、原料等環境變化,加上臺灣在2002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讓台糖的重擔持續加深。時任台糖總經理鄭鴻財表示,將從最盛時期的32個糖廠,計畫至2004年,減至4座糖廠。
也就是說,台糖勢必得關廠,並調節人力資源投入新的工作事項,以延長這家百年老店。
時值2000年,政府正推動生技產業發展政策,希望國營、民間企業投入這波生技產業的淘金潮。台糖也因此在2003年2月成立生物科技事業部,藉由原有的農業技術能量,加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