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腦神經疾病 競逐「次世代醫療」新賽道

撰文記者 鄔麗.巴旺
日期2017-07-2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美國國防部(DoD)已開發出多項關鍵科技可應用在腦退化性疾病的相關診斷。(圖/翻攝自網路)

每年美國生技展(BIO)都會舉行許多不同主題式會議,引領產業發展趨勢。由於近年來竄升的新技術正不斷解構傳統醫療模式,今年大會特別新增「次世代醫療」新主題,探討其中熱門的研究與應用。「次世代醫療」究竟發展出哪些新賽道?

撰文/鄔麗.巴旺


根據統計,目前美國大藥廠有關癌症治療進行中的臨床實驗多達1,700個,醫療藥物與技術不斷嘗試和進步,但癌症的抵禦似乎也一樣變得更頑強,更為棘手難治。

來自英國牛津、專注開發新一代溶瘤病毒藥物治療實體腫瘤的PsiQxus,去年12月和Bristol-Myers Squib簽下了其臨床前NG-348新藥的全球授權合約,首期授權前金達5,000萬美元,未來隨NG-348臨床進展里程金收入總計可達8.86億美元,一時成為國際閃亮的生技明星。

美國生技展3天前,PsiQxus才在世界免疫腫瘤醫療一級戰區之一的美國費城,擴大建立了其海外第一個研發實驗中心,執行長畢多(John Beadle)旋即出現BIO論壇會場。


John Beadle表示,新一代的醫療,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療效,而是成本更低、更具效能與安全的藥物。(圖/翻攝自PsiQxus網站)

毒性、副作用、效期短、昂貴 免疫治療亟待克服的問題

畢多開門見山就指出,「癌症是世界上最『貴』的病,我們從許多傳統癌症治療方法的各種挑戰和成功中,又投資了很多資金希望創造新一代的癌症殺手,新一波追獵癌症的工具更不斷出現。」

「但我們仍需要更多的人體臨床試驗來突破許多未知的疆界。例如免疫療法雖然帶來了希望,但其實還有更多人對免疫治療是沒有反應的,而我們科學上仍不知道為何他們沒有反應。」

畢多進一步指出,近年來,基因體和生物資訊科技讓癌症治療開發研究如虎添翼,也會加速未來幾個新醫療發展的趨勢,包括找出能更共通治療各種癌症的免疫細胞;開發專一性更高、更安全,不傷害健康細胞的溶瘤病毒;以及能更靈敏的刺激自體免疫系統的下一代免疫療法等。

同樣來自英國劍橋,由知名藥廠和創投公司注資(包括Astellas藥廠、劍橋創新投資、Vertex創投等),專注抗體雙特異性(ADC)新藥開發的Bicycle Therapeutics,近期也因為和AstraZeneca簽訂開發合作,躍為新一代抗體藥物領導公司。

該公司科技長金恩( Nicholas Keen)則表示,「現在免疫治療還存在許多問題要克服,包括毒性副作用、治療效期短、年長者反應特別低等。」

金恩說,比起現在各大藥廠一窩蜂嘗試將免疫治療新藥組合現存藥物,以所謂「合併療法」進行各種臨床試驗,「趕快開發出反應性更高、能在人體內療效期更久、更安全的治療恐怕更是刻不容緩。」

他直言,「因為組合療法其實非常昂貴,臨床實驗也不容易找到新病患,無論藥價和安全性都不見得比目前治療更有替代價值!」

高度競爭驅動創新 製程、藥價須提早因應

金恩也遺憾地表示,癌症治療到現在還沒有出現好的預防或追蹤治療方法。

目前多處在研究階段,且多仰賴動物實驗研究,但動物的生物標記(biomarker)和人類還是不同,「這凸顯了生物標記研究開發對未來新醫療的重要性。」他指出。

金恩表示,自從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於2016年1月提出「癌症登月計畫(Cancer Moonshot)」後,加速了產業投資大量資金在癌症研究。

這造成了小型生技公司的高度競爭,競爭會驅動創新,所以科技的進展締造了過去5年來大藥廠難以達到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