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疫情帶來醫藥、診斷及檢測需求,沉寂多年的生技股一掃頹氣,業績成長題材股輪流接棒、類股持續扮演多頭,輪番漲停攻上難得一遇的大行情。
下半年,一些耕耘多年的公司利多題材不乏,不管是授權、防疫、業績成長和新藥臨床進展,蓄積的臺灣生技醫藥能量有望如火山噴發,加上智慧數位醫療蓬勃綻放……
更重要的是,經過這次疫情,還有誰會不認為健康最重要!
臺灣半解封了,即將於7月22~26日登場的亞洲生技展,線上加上線下,恐怕也將是今年國際首個有實體展覽的生技產業展會,大家或可多實際走訪,說不定就有機會私探到一些公司的具體進展,讓您的股票投資提早進場,獲利更加豐碩。
臺灣生技股市錢/前景後續可期,一位資深的專業投資分析朋友認為,臺灣生技股價只要有主力願意拉抬,加上券商分析師錦上添花,就能看漲。不過,他同時表示,臺灣生技股就算大家玩得很熱鬧,但臺灣生技醫藥真正能被國際市場看上的有幾家?我們何時才能讓國際資本玩家睜大眼睛看臺灣?經朋友這一說,空氣瞬間凝結三秒,因為大家都啞口了。
5億市值美元入門票
我們這期走訪了國際生技醫療基金操盤人,他們都提及,「我們不是不想投資臺灣生技呀!主要是國際型醫療基金投資標的的條件門檻都要市值5億美元。」
5億美元約等於新臺幣150億元左右,這意味著,「百億市值大關」是臺灣生技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大門的一大門檻。
6月24日截止當日,臺灣生技股上市/櫃、興櫃總計187家,市值跨進百億新臺幣的上市公司有12家,上櫃公司有20家,興櫃公司掛零; 真達到5億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有7家,上櫃公司有13家,總計20家,佔IPO總數的一成左右。
從股票投資角度而言,其實只要獲利,無所謂市值大小、甚至管你企業營運好不好。但從產業發展而言,企業估值是企業資產進行市場化的價值分析,不僅會決定公司可以賣多少錢,也反應了企業對這個行業現有痛點的解決能力,再放大看,也會影響一個產業轉移、升級、結構調整等的競爭優勢籌碼,市場空間越大,估值也就越高。
「百億」旗艦生技企業
自2000年臺灣生技興起之後,從「兩兆雙星」產業政策開始,每一任執政者都喊出要推出臺灣生技國際級標竿企業。
2016年的「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政院提出打造臺灣成為亞太生醫研發產業重鎮,至2025年時,能創百大生醫產品在國外上市、催生5家100億元旗艦生技企業,爭取全球百大生醫廠商來臺投資,並提供國發200億元併購基金,協助國內企業併購國外優質生醫企業。
今年2020年,臺灣資本市場確實養出超過30家市值100億元的生技企業,只是不知道政府當時訂下的「100億」目標究竟是指營收產值?還是市值?
2019年「亞太生醫矽谷精準醫療旗艦計畫」,也預計計畫執行 10 年後成立三家衍生公司,帶動周邊聚落效應,完成亞太生醫矽谷之基礎建設。目前,臺灣生醫創新創業在政策鼓勵下活力充沛,要成立三家新創公司其實很容易,但究竟是要達到什麼規模、要創造出什麼價值的衍生公司?其實也不是很具體。
具體的期待而非夢工廠
新世代生醫投創圈名人詹益鑑,公開場合不止一次提到,「臺灣的危機是人才與資本都不夠國際化、策略化,導致出場策略過於集中在臺股上市和僅有少數成功案例與國際大廠併購。」但實際上,連後者20年來只有國際精鼎、華鼎、宜佰康、美時和有勁生技5個被國際公司收購案例,併購金額以美時的2億美元最高,即使如此,這樣的併購案也很難引起國際的矚目。
近期,合一捷報不斷,其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新藥FB825在4月以5.3億美元授權丹麥LEO Pharma,是臺灣新藥史上最大授權案,讓國際對臺灣生技有了一點側目。
6月,其當年技轉自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的糖尿病足慢性傷口潰瘍(DFU)新藥ON101,10年開發有成、宣布解盲順利達標。法說會上,公司表示,美國市場計劃以醫材進入,最快2021年第一季即可取得藥證。美、中、臺上市銷售布局下,全球預計到2026年將達260億美元的DFU市場。也終於讓臺灣「百億」(而且是美元)營收的國際級生技旗艦有了具體的期待,有機會不再是夢工場。
200億元併購基金
只不過,臺灣生技絕大多數還是小而美,單獨一家企業要長成能在國際間翩翩飛舞的蝴蝶,恐怕仍是可遇不可求。
2016年政府匡列的200億元併購基金,如今看來,在協助國內企業併購國外優質生醫企業上,是完全落空的,本土生醫企業間的整併也寥寥無幾,多是集團自己旗下公司的分分又合合。
鄰近的韓國、中國,生技上下游產業價值鏈的併購,或同類型企業間的併購,卻都相對活躍。企業透過併購成長及壯大規模、或充實產品組合競爭力,用併購手段很快打造幾家「巨無霸」,並迅速華麗轉身躍上國際舞台。甚至優質新創企業「借殼」上市,趁機讓一些IPO營運不佳的公司有了解套與活路,也習以為常。
但是在臺灣,生技企業一談起整併彼此心頭就千萬結;「借殼上市」也往往被貼上負面標籤,如此一來「百億」旗艦企業真橫空出世,恐怕分秒必爭的國際盃也時不我與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