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是如何產生的?直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找到「通往創意的捷徑」。關於創意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不過已經找到一點接近創意本質的小小頭緒。
智商越高 創意越多?
首先,創意和智商是否有關?事實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功能。
智商是快速學習既有知識和程序的能力,創意則是在不瞭解知識和程序下解決問題的能力。兩者有關嗎?可以說有關,也可以說無關。
IQ 110 以下的受試者當中,IQ 越高創意也越高(可用「托倫斯創意思維測試法」(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inking)測量);但如果智商超過110 ~ 120,就算IQ 150 也不會更有創意。換言之,想要有創造力,在智能上應該具備某種基本程度,但超過一定水準後,智商越高並不代表創造力也越高。
天才是1% 的靈感加上99% 的汗水
我們以為有創意的人不太會背誦東西,其實不然。必須在腦中儲存許多知識、透過訓練學習基本能力,才能在重要的瞬間發揮智力。
參加奧數競賽的數學菁英們在做期中、期末考的題目時,腦部活動不會大幅增加,直到奧數題目出現時,大腦各部位才開始活躍地交換信號。相反地,平凡的國中生在做期中考題時,大腦就像著火一樣。因為訓練得不夠,他們才會即使遇見一般題目,也得耗費很多認知上的努力。相反來說,若給他們奧數題目,他們的大腦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萬小時定律」的假說就顯得有些道理。在瑞士長大的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教授(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認為,年輕時若能花一萬小時的時間專注於某種訓練,就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隱喻」是最好的創意激發法
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藝術創造力的根源來自何處?」他回答:「隱喻(Metaphor)。」隱喻將原本不相干的雙眸和湖水連結在一起,成為新的等式。亞里斯多德認為,從「A 是B」開始發想,越是高明的隱喻,A 和B 距離就越遙遠。
21 世紀的神經科學家已經透過實驗證實,這種將距離非常遙遠的事物連結在一起的能力,就是創意人的大腦裡實際發生的狀況。
神經科學家相信,藉由神經科學的方法可找到創意發想的線索,因此他們讓有創意的受試者躺在fMRI 中,然後拍下他們大腦活動的樣貌。雖然這個實驗大部分失敗了,但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他們讓圍棋七段的棋士躺在fMRI 裡下棋四十分鐘,然後觀察他們在使用創意試圖扭轉逆勢前的大腦活動。實驗者針對受試者想出創意點子的瞬間,也就是所謂的「Aha! Moment」(頓悟時刻)進行測量分析。結果發現,在創意出現的那一刻,平常不會交換神經訊號、距離相當遙遠的腦部區域,出現了彼此交換信號的現象。
當額葉與枕葉之間、顳葉與頂葉之間彼此交換信號、同時一起處理資訊時,創意的想法就出現了。創意並非產生於前額葉這種具有最高級功能的區域,而是必須使用整個腦區才會產生。
對此研究者的解釋是,當受試者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時,或將毫無關聯的概念連結在一起時,連結現象也同時在大腦裡發生。當繆思提供我們大腦靈感時,腦部就像舉辦起全區派對一樣。
大腦陰謀論區域 靈感的起源!?
我給學生一個「編故事」的任務,並將參加研討會的學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學生繼續留在教室的座位上構思創作,另一組學生則被帶到我的研究室去,並讓他們從研究室書架上任意取出一本書,隨便翻到一頁後從中找出一個句子。完成後,再從書架上取出另一本書,找出另一個句子。接著進行創作,但除了設定好的故事前提外,編造出的故事當中一定還要包含剛才找出的那兩個句子。
第一組學生創作的故事雖然無可挑剔,但故事內容有些老套。在座位上創作發想,只能從他們看過的電影、小說、連續劇、漫畫中找出各種劇情元素來編寫故事。
相反地,另一組學生由於必須使用兩個出乎意料的句子,並讓這兩個句子產生關聯,大腦開始使用平常編故事時不會使用的區域─編造出因果關係的區域。
這個大腦區域被認為是產生陰謀論時會使用的區域。透過這個區域來編故事,出現了很有趣的結果。雖然失敗的機率較高,但卻可能創作出令人眼睛一亮的傑作。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