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首頁
雜誌目錄
Vol. 71 生物防治戰『疫』力 臺灣防禦產業政策往哪裡?
Vol. 80
Vol. 79
Vol. 78
Vol. 77
Vol. 76
Vol. 75
Vol. 74
Vol. 73
Vol. 72
Vol. 71
Vol. 70
Vol. 71
2020-02
生物防治戰『疫』力 臺灣防禦產業政策往哪裡?
生物防治戰『疫』力 臺灣防禦產業政策往哪裡?
短線臺灣防疫醫療雖成典範,產業政策各自為政卻還很亂!
長線防禦產業及政策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各國紛紛推進戰「疫」生物安全立法,
美國制訂了哪些防疫方案?又投資儲備哪些戰「疫」新技術?
所有電子書
購買紙本雜誌
Cover Story | 封面故事
更多
封面故事
未來5~15年值得戰略投資的 15項生物安全技術
為因應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美國一份《應對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的技術選擇(TechnologiestoAddressGlobalCatastrophicBiologicalRisks,GCBRs)報告於2018年10月發佈,該報告從5個方面評估並遴選出,未來5-15年值得進行戰略投資的15項生物安全技術。隨著生物技術的進展,使得生物科技的操作更加容易、且能更有針對性地增加了微生物被濫用或成為流行病發生...
封面故事
美國DARPA四大計劃開發哪些技術?
全世界每年發生近200起流行病事件,防疫如作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近年來在應對流行性疾病風險方面,也推出了幾項相關計劃,前瞻技術發展值得關注。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是美國政府主要負責軍事高科技和尖端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的機構,是大力發展互聯網、半導體、基因體編輯等多項顛覆性技術創新的先行者,其多項前瞻推動的技術不僅在軍用發揮了巨大作用,也創造了極大的民用相關產...
封面故事
「Event 201」模擬大流行病爆發過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提出「Event201」模擬研究,並指出,嚴重的大流行病始終存在爆發的可能性,在應對這些威脅時,政府公共部門獨臂難撐,必須與各類組織和企業開展全方位協作。為此,特別提出了7項各類組織和企業開展全方位協作的行動倡議。2019年10月18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JohnsHopkinsCenterforHealthSecurity,JHCHS)在聯合世界經...
封面故事
COVID-19
中國推進生物安全立法 美國「生物防禦戰略方案」5大目標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對全球衛生安全、社會和經濟造成的嚴重衝擊仍看不見底線。「生物安全」離我們生活很遠嗎?戰「疫」之下,中國已將生物防治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並推進生物安全立法,佈局國家生物安全的「防火牆」,也引起外界對生物防禦戰略的關注。目前,美國的生物防禦戰略是較為全面、有系統的,也展現了美國在該領域的備戰動向。「生物安全」離我們生活很遠嗎?隨著武漢疫情,過去離東...
封面故事
COVID-19
臺灣防疫體系完備 邁向「自助助人」疫苗成重要武器
「公共衛生界對新興傳染病,是非常敬畏的。」上騰生技顧問公司董事長張鴻仁說。臺灣在疫情爆發後,十分迅速地做出反應。自1月23日由於疫情的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疫情等級升至第二級,由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擔任指揮官,其後每天召開直播1-2場的記者會,都讓大眾清楚的明瞭疫情最真實情形。疫情初期就匯集臺港澳專家 走訪中國收集情報臺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防疫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隱瞞」。李秉...
Editor‘s Note | 編輯筆記
更多
編輯筆記
「毒」你千遍也不厭倦……
一個病毒,突然讓一些朋友急得關心起我來,因為,很多人都喊我「小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月11日臨時記者會中,陸委會主委陳明通用了「小明的故事」,自此,一向是冷笑話主角的「小明」,真是更悲情了!那個當晚,我手機LINE通知即刻跳出許多「小明」,朋友問我,現在究竟在那裡?原計畫年後到上海,年前知道的朋友不問就直接叫我:「好好隔離一下,別出來『毒』人哪!」。事實上,小明後來其實哪兒也沒去。目前,疫情...
Snapshot | 生技剪影
更多
生技剪影
臺灣醫材出口破33億美元 智慧輔具為未來明星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以下簡稱貿協)於2月12日,假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0年智慧醫療拓銷新思維論壇」。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葉明水秘書長於致詞中表示,貿協會積極做好國際宣傳的角色、宣傳臺灣醫療品牌,把更多海外買主帶進臺灣。貿協秘書長葉明水於致詞中表示,2019年臺灣的醫療器材表現非常優異,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逆勢成長,出口值高達33.1億美元。醫療業正在面臨數位轉型,鴻海、華碩、廣達...
View Point | 專家觀點
更多
專家觀點
瑞德西韋
生技大大可為
關鍵戰疫
張鴻仁:政府應藉新冠疫情 重視扶持防疫產業
張鴻仁畢業於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曾任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等要職,並參與了諸多臺灣公共衛生重要事件,包括SARS、痢疾、小兒麻痺、登革熱等傳染性疾病,以及改組衛生署防疫單位整合、健保IC卡上路等。2004年後,張鴻仁離開公職、踏入生技創投界,接手永豐餘集團旗下上智生技創投總經理,成為國內少數橫跨產、官、學、醫的人物。目前,除了擔任上騰生技顧問公司...
Special Report | 專題報導
更多
專題報導
生技投資
封面精選
特管辦法
醫療器材管理法
新藥開發條例
投資防「疫」學大調查
「投資防『疫』學」大調查(二)附錄:21位投資人推薦公司
2019年底到2020年初,黑天鵝紛紛現身,中美貿易戰、臺灣大選調動政經資源、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接踵而來……但歷史上顯示,人類疫情疾病過後,醫藥產業往往隨後風起雲湧。產業投資也要做好防「疫」,本刊特別進行2020環球生技「投資防『疫』學」大調查,掃描國內專業投資專家圈,透過問卷及面訪了21位產業意見領袖,專家分享如何應變的投資趨勢、逆勢崛起的贏家法則,本刊也統整出意見...
專家觀點
張鴻仁
生技投資
張鴻仁:募資兩條路 找個富爸爸或另闢生路
臺灣人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從來不靠政府 能自求生路撰文/吳培安、彭梓涵我們的投資以生技醫藥為主,除了健康食品、醫學美容、農業生技、口罩等消費型產品以外的,大多都有投,可以說是「雜家」。但之所以投得這麼廣泛,是和臺灣的特質有關。全世界多數的生技醫療投資幾乎都有專業化的重點項目,例如只投癌症,或是只投特定類別的醫療器材。但臺灣的生技產業還很新興,如果只投某個主題,可能頂多只能投三家。要說近年來對生技最大的...
專題報導
傅斯誠
生技投資
傅斯誠:緊密結合學研發展 讓臺灣發揮醫療優勢
新創公司團隊就像一艘小船船長、船員和船隻的品質都很重要撰文/吳培安、彭梓涵新創公司團隊就像一艘小船,船長、船員和船隻的品質都很重要,但主掌大局的還是船底下的浪潮,浪的方向決定了多數船隻的成敗,因此,我們關注的主要都是重要的國際趨勢。Pacific8Ventures主要以美國的生物醫藥投資為主,現在我們認定的大趨勢就是基因科學(Genetics)和運算科技(Computer),這兩個領域在過去幾年無...
專題報導
陳彥諭
生技投資
陳彥諭:打造臺灣成為亞洲 數位醫療Demo Site
歷經摸索、大廠投入臺灣智慧醫療產業前景看好撰文/吳培安、彭梓涵比翼資本主要專注於智慧(數位)醫療、人工智慧、醫療器材三大領域,我們的強項是為團隊提供專業解方,透過鏈結幫助新創團隊進行醫院端的概念驗證(ProofofConcept),快速打入主要市場、再投資將近一到三百萬美元的資金。亞洲現在是僅次於美國、全世界第二大的醫療投資領域。2019年,美國投注在數位醫療的資金大約在80億美元,亞洲則是60多...
專題報導
張立群
生技投資
張立群:生醫明星夢落空 資金斷鏈恐負向循環
投資考量最終還是會以「獲利為主」畢竟市場才是王道撰文/吳培安、彭梓涵臺灣的生醫產業在4、5年前被當成明星產業,但現在被打入冷宮,最大感慨還是跟當初預期完全不同吧!臺灣醫療品質是全球評比第一,而且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生技中心等都是人才濟濟。可惜的是,臺灣有發展生技的本錢,卻沒有順利發展起來。我認為最大的原因還是資本市場。如果資本市場體質不要太糟糕,至少維持熱度,生醫公司籌資就不會那麼困難,也...
Investment | 投資
更多
投資
「防疫概念股」隨疫起舞 宜回歸理性轉進潛力股
疫情帶來的短期衝擊或許仍未停歇,疫情下的受益股漲幅已大。在疫情各種防控政策、疫情篩檢工具、檢測試劑以及治療藥物開發陸續出現正面消息後,資本市場的恐慌不會造成持續性,終將回歸理性,逐漸轉進醫藥的潛力股。撰文/本刊資料中心 全球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尚在演變,相關防疫概念類股在一波長紅後,也開始載浮載沉。疫情期間,運輸、餐飲業首當其衝、傷害最大,零售業負面效應也明顯滯緩,一般多預估疫情明朗會...
People |人物
更多
人物
何美泠
骨科醫學研究
高雄醫學大學生理學科教授
生醫女力
生醫推手
南臺灣骨科醫學研究舵手–何美泠
生醫產業無人不知總統府顧問、前經濟部長何美玥,但長相與其神似的妹妹何美泠,現任高雄醫學大學生理學科教授、再生醫學及細胞療法中心執行長暨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在國內骨科醫學研究界的知名度一點也不亞於姊姊。何美泠潛心骨科醫學研究多年有成,目前同時擔任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醫材領域召集人,正積極帶領研究成果邁向產業化。何美泠在家中8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么,與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的姊姊何美玥,兩人...
Industry | 產業
更多
產業
中國二類新藥市場持續長多
儘管武漢疫情仍不明朗,但中國股市醫藥類股卻買氣火熱,眼前疫情帶動醫藥供給需求,疫情之後,中國政府必然將力推相關醫藥產業的升級。改良型新藥便捷、省時、成本低,成為藥企追求快速升級、或尋找差異化路徑的平衡點。此時,臺灣握有劑型開發技術的藥廠,成為提供技術的解方,擁有中國二類新藥市場商機的廠家,也被市場看好長多。 2020年1月6日,全球醫藥監管機構的風向標美國FDA藥物評估和研究中心(CDER)公布年...
Trend | 趨勢
更多
趨勢
微生物體、基因檢測歹年冬 投資人數百億美元蒸發
2019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尤其是美國基因檢測市場退燒、血液檢測、腸道微生物菌群檢測公司紛紛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倒閉消息頻傳,投資人的錢就像打水漂一去不回,我們也為讀者整理出相關資訊,以提醒相關領域創業者、投資人和研究者注意相關風險。根據《MarketsandMarkets》預測,全球體外診斷(IVD)市場將從2018年的879.3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681.2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達到5.2%。I...
趨勢
2020年31家破產高風險生技公司 Teva、Clovis Oncology等上榜
2019年聲請破產的製藥或生技公司有14家,打破了自2011年以來的歷史記錄。今年不少公司因債務危機、競爭力、法律責任等因素嚴峻,經營亮起紅燈,美國知名生物製藥行業網站BioPharmaDive估計,今年(2020)有高達31家恐將面臨破產高風險。美國生物製藥行業網站BioPharmaDive近期發布了一項分析調查,預計今年將有31家製藥或生技公司將面臨破產的高風險。這似乎無須訝異,因為2019年...
Medi-care+ | 新長照
更多
新醫療
預防醫學
健康照護
「WaCare」全臺首款 預防醫學互聯社群APP
成立於2016年的吉樂健康資訊科技有限公司(LaVidaTecCo.),旗下開發的「WaCare我的健康社群」app,為臺灣第一款兼具「健康資料紀錄」、「社群互動」與「衛教諮詢」三大功能的AI預防醫學app。WaCare除了透過能幫助健康專家經營醫病關係的特殊商模,也透過偏鄉遠距衛教等公益計畫,以科技在這片土地傳遞關懷力量。撰文/巫芝岳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提出「Healthfor...
Bio Bookshelf | 生技書房
更多
生技書房
《大腦革命的12步》
腦科學家鄭在勝開宗明義表示,大多數人在小時候都曾經充滿好奇心,但在進入學校後,為了應付忙碌的日常生活,通常會專注於手邊的工作,以用腦最少的方式度過時間,「受好奇心驅使並決定自行解開疑惑的經歷」明顯變少。本書將以趣味的方式帶領讀者用腦科學來解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以及人工智慧、第四次工業革命(網路革命)未來的發展。 創意是如何產生的?直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找到「通往創意的捷徑」。關於創意的研究還在...
回雜誌目錄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