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跨域生醫轉譯龍頭

北榮生醫量能多項首創接軌國際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19-12-02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高壽延副院長表示,醫療科技需要電子業與生醫產業攜手合作,跨領域的相互結合。( 圖 / 林嘉慶 )

科技界瞄準榮總60年來累積的龐大醫療資訊,能與健保資料庫、其他醫學中心以及國際的大數據無縫接軌,人工智慧相關的合作開發案近百件,近13億的研究投入。榮總多項醫療科技成果臺灣首創,展現創新與投入科技的決心朝向全方位智慧醫院的目標努力。

撰文/李林璦


人工智慧(AI)浪潮襲來,除了臺灣高科技廠商積極投入開發外,科技部從2017年起,規劃以4年50億經費打造符合國際先進國家等級的AI平台,啟動「醫療影像專案計畫」,各家醫院紛紛迎上這波熱浪,導入AI於醫院中。

眾多醫院中,榮總可說是佼佼者之一,北榮院長張德明高度地重視醫院智慧化的發展,2019年8月率團隊前往美國東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波士頓MIT、哈佛Brigham and Women's醫院參訪。

今年北榮率先推出3個「人工智慧(AI)輔助門診」,包括心臟內科權威、北榮副院長陳適安主持的「AI輔助心房顫動電燒門診」、骨科的「AI輔助脊椎骨折門診」與神經內科的「神經影像AI輔助門診」,讓AI實際地落地,直接讓民眾有感。

其中的神經影像AI輔助門診,使用號稱世界第一套AI腦瘤臨床判讀系統,由放射線部郭萬佑主任領軍與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s)合作研發,僅花6個月便完成了AI腦瘤自動判讀系統(DeepMets),讓每個患者的MRI影像判讀時間,可從20分鐘縮短到20秒。

1993年,北榮完成臺灣首例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至今26年,由於加馬刀手術治療時須精準定位,因此累積了8,000多例標註病灶位置的腦部MRI影像,種類涵蓋了多種腦瘤。這些積累的重要資產,成就了北榮首波發展AI輔助腦瘤診斷的基礎。

2019年11月張德明邀請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執行長杜奕瑾演講,他特別強調未來臺灣在發展智慧醫療的課題選項上,一定要挑選還沒有成果的課題作突破,以尋求Unmet Medical Need 的先進治療方式。同時張德明並率團隊赴臺灣微軟公司觀摩人工智慧的經驗作為北榮發展的借鏡。

年經費達13億 AI相關計畫近百件

北榮教研副院長高壽延指出, 2018年8月北榮與廣達、緯創兩家高科技龍頭公司同時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起,至今北榮醫療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研究案已近百件,瞄準榮總60年來深度耕耘累積的龐大醫療資訊,不論是數位化電子病歷、影像資訊與病理檢驗資料等,都是人工智慧發展上不可或缺的大數據寶貴資源。

陳威明副院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