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業品牌論壇」

聚焦「品牌」讓國際「看見台灣」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5-11-18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替代圖

全球各國紛紛加入區域經濟體並簽署合作協議,影響許多產業發展,台灣農業首當其衝。時代基金會於10月28日舉行「新農業品牌論壇」,探討農業在變動劇烈的洪流中,應如何革新行銷、商業模式,改變產業結構,突破當前產銷困境,進軍國際市場,經營永續品牌。

文/蔡立勳 圖/林嘉慶


近年來,「芒果恰恰」、「掌生穀粒」等新農業品牌逐漸於國際間打響知名度,無論是主打從產地到餐桌的一條龍產銷模式;或是餐飲業者與農民契作,利潤均佔的合作方式,都是這些品牌成功的行銷策略。

時代基金會於10月28日舉行「新農業品牌論壇」,邀集農業領域官、學、產界代表探討農企業品牌發展、行銷策略與商業模式創新等議題,盼突破產銷困境,將農業產業鏈價值發揮到最大。

出口產值亮眼 農業漸受關注

台灣農業平均年產值約新台幣4,500億元,2014年上看5,000億元,農、水產品平均年出口額達53億美元,2014年成長4%。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丁詩同表示,台灣農業生產基地雖然不大,但農業從業者具備先進生產技術,農業逐漸受到國內、外注目。

他進一步指出,在政府單位推動下,蘭花、石斑魚與鰻魚等產品在過去幾年皆有相當亮眼的出口產值。另外,不僅台灣出產的毛豆在日本市場市佔率約45%,西瓜在全球市佔率也高達90%。

不過,台灣自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於2013年簽署「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外國農產品得以低價搶進國內市場。加上社會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從業者生產成本提高,多重衝擊也伴隨而至,許多農業從業者紛紛面臨轉型命運,或發展精緻農業,或逐步走向品牌化。

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國際處處長陳建斌強調:「品牌是品質的保證,品質是品牌的後盾。」

目前,不少農業從業者選擇發展品牌以推銷產品,陳建斌對此表示,經營農產品牌須同時具備3項要件,不僅產品品質、價格必須穩定,出貨量也要安定,僅憑個別農業從業者一己之力,無法完全兼顧。

根據前述要件,陳建斌認為,農企業比一般小農更適合發展品牌,市場滲透力也更強。

祥圃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昆民則表示,政府應制定明確政策,並落實執行,才能協助小農轉型為農企業,進而推動品牌化。

「農業若要更有競爭力,一定要轉型成農企業。」良食究好市集餐廳執行長吳季衡也強調。

他表示,台灣農企業在現階段要發展品牌仍有難度,國際品牌行銷力不足與業者品牌管理能力不佳都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