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差異 創商機

一群醫材公司 正默默賺大錢…

撰文記者 吳靜芳
日期2015-02-13
開版圖

年冬,台灣生技股市降溫,他們卻在醫材創業生態圈內被熱議。

當一群概念股型的生技本夢逐漸甦醒,他們已從國際大廠中殺出血路,用外匯擦亮台灣。

他們產品發揮的空間很侷限,幾乎都在外科手術房,但一個「微」差異,卻「創」了放大到世界的商機。

根據報告,2019年全球微創醫材需求市場達505億,全世界前10大醫材廠商,有一半生產銷售微創醫材。

微創沒有次級品,適合台灣小而美的創新,台灣微創醫材產業小又年輕,市場成長力道卻最強勁。

台中精密機械園區的精科路上,是孕育台灣股王企業的大道…。

企劃/林明定

採訪/王柏豪、吳靜芳、林亞歆     攝影/林嘉慶

撰文/吳靜芳、林亞歆、王柏豪   

特別感謝/工研院IEK中心產業分析師林淑綿


台中精密機械園區的精科路上,是孕育台灣股王企業的大道…。

左鄰是股王寶座屹立不搖,每股2655元台幣的大立光(3008);右鄰是全球第二大滾珠螺桿供應商,每股265元台幣的上銀(2049);目前在生技醫療上櫃股市中,每股165元左右的鐿鈦(4163)座落其中。

獲利率、IPO日股價、自有品牌 冠軍都是微創醫材商

鐿鈦宣布了去年EPS創新高,超過7.7元,年營收18.04億台幣,其中自2008年開始,為J&J(嬌生)亞洲專屬的微創手術刀委託製造營收,微創醫材已經貢獻了超過60%的營收,約10.8億台幣。

約10.8億台幣的營收,可能還在傳統學名藥廠、貿易通路商和傳統大型電子醫材廠,如美時、南光、泰博、曜亞、久裕和杏一等之後;但EPS 7.7元的獲利率,則是2014年台灣生技類所有上櫃股中排行之冠。

今年尾牙席開516桌的上銀科技,2011年才開始從精密機械產業跨入醫療器材,投入微創醫療機器人研發。董事長卓永財也公開表示,工業機器人和醫療機器人今年可以貢獻營收了。法人還預估,上銀今年整體業績有機會突破2011年高點158億元,創歷史新高。

跨入微創醫療機器人,最大的意義不只在營收,卓永財說:「公司自此邁入原創服務新時代!」,上銀預計3月開始展開海外技術授權,主要是中國大陸合作夥伴。

上銀的腳部復健機器人在歐盟和台灣已拿到醫療許可,預計2月底到3月,在中國大陸也可拿到相關許可。

還有一家以拋棄式微創手術器械發展自有品牌「LAGIS」的常廣,隱身在台中大甲的幼獅工業區。

「LAGIS」代表的是台灣泰雅族的吉祥話,用原住民語言形容,常廣這幾年屢屢「出草」豐收凱旋,常廣在大廠壟斷國際市場中殺出血路,站穩了歐洲市場前五名的地位。

常廣現在還因為產能無法迎合訂單需求,正加緊興建二廠。新產品「LAGISPORT」單孔腹腔鏡又已經踏上征途,搶攻的是至2018年全球達85億美金的市場。

2014年,台灣興櫃股IPO案最大的旋風,也是旅美高階醫材專家張有德率矽谷人才回台設立的益安生醫(6499)。去年12月11日,益安以每股58元台幣興櫃,一亮相即衝破200元股價。

微創醫材產業成長力道強勁

可以說,自去年底以來,「微創」成為醫材創業領域最被熱議的次產業之一。

去年12月6日,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舉行創新創業培育成果發表會,就讀醫師後博士班的馬偕外科醫師陳治豪,台上發表他和北科大教授張合合作研發的「微型可拋式內視鏡」,台下已經有天使創投捧著錢打算投資。

相對其它醫材產業,微創產業顯得相當年輕,但從產業的波動顯示,台灣微創產業似乎正風生水起,市場成長力道強勁。

市場調研機構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在2013年發表報告指出,2013年全球微創醫材市場約277億美元,2019年有望衝上50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10.53%。

已開發國家的高齡化趨勢,使得老年人口增多,大創口手術愈來愈不符合病人需求;多國健保吃緊,漸難以負擔長時間住院成本;新興國家中產階級興起,來自高消費族群的醫美微創,需求更為火熱。

人口老化、癌症盛行與醫美興起,是近年來全球微創產業突起的3個重要原因。

微創手術醫材範圍也甚廣,涵蓋特殊治療器械、手術耗材、內視鏡、手術導引系統、手術機器人、植入物及模擬訓練系統等,幾乎橫跨所有外科科別。

在各科別也有特定手術流程專屬器械,又可粗分為內視鏡手術(endoscopic surgery)、穿刺手術(percutaneous surgery)、腹腔鏡手術(laparoscopic surgery)、顯微手術(microsurgery)等。(參見圖一:微創醫材分類)

由於微創手術醫材涵蓋面廣,許多主要醫材廠商都有相關產品的研發與製造,全球前20大醫療場廠商中,有11家廠商都生產並銷售微創手術醫材,超過一半以上。微創醫材這塊市場大餅,目前大部分也都被歐美醫材大廠如Johnson & Johnson(J&J)、Medtronic、Covidien及Stryker壟斷。

J&J遙遙領先,2013年營收已經高達285億美金,較2012年營收成長4%;Medtronic去年以429億美元溢價併購Covidien,力拼J&J的意圖明顯。


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陳治豪

台灣微創靠「黑手」轉型萌芽

相較於政府從發展開始就大力扶植的生技產業,台灣微創產業的萌芽,可以說還是在一片茫然無知和貧脊的土壤下,廠商為力求生存轉型而拚搏出來的一畝田。

在台中土生土長、醫材業務銷售出身的常廣總經理洪一平敘述,台灣過去在重金屬加工、模具及塑膠射出工業曾燦爛一時,但八十年代台幣大幅升值,加上台灣政府追求產業轉型高科技,「一波波代工廠紛紛外移,地方經濟蕭條的景象真是讓人震懾!」

一小群不認輸的「黑手」,於是憑著洪一平說的「台灣沒道理不行」的毅力和骨氣,沉潛下來將台灣精密工業技術改良、升級,並往高附加價值的醫材摸索前進。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由精密零件跨進醫療器材的鐿鈦。

鐿鈦2008年起獲J&J指定,成為J&J微創手術刀亞洲唯一供應商,公司62%營收來自醫材。年年穩定成長的訂單,鐿鈦如今在資本市場也引領風騷,2015年EPS還有望超過8.5元。

但一路走來,這可是一條曲折的路。鐿鈦創辦人林寶彰,從不忌諱笑稱自己是「黑手」出身。

民國82至83年間,當時他一位朋友拿了一個醫療器材樣品,問鐿鈦有沒有能力做。這個訂單,就是來自J&J旗下的一家子公司,要做出一片手術穿刺器的刀頭。

原來,當時台北沒有廠商想碰跨國大廠談判程序非常磨人的訂單,才輾轉輪到台中的供應商,加上刀子的利度、邊角等精密程度很高又很複雜。但這在林寶彰看來,這是讓公司技術升級最好的練習機會。

林寶彰帶著公司研發團隊2個月沒有休息,終於把產品做出來。委託生產J&J子公司外商主管相當驚訝,沒想到台灣有這種技術水準的公司。

不過,儘管鐿鈦樣品做出來了,但距離真正下單,又花了3年時間,而且才拿到一張小訂單。

鐿鈦專精腹腔鏡手術  多元發展轉投資台微醫 

然而,鐿鈦與J&J合作一展開就是近20年的時間,鐿鈦提供嬌生腹腔鏡手術相關器械的精密金屬零組件,包括直線型切刀、腹腔穿刺器械等產品。一旦打進微創醫材產業的供應鏈,要被取代的機會很小。

 這20年來,腹腔鏡手術被稱為微創手術的一大革命,已經成為外科手術標準程序之一,為當今醫學手術帶來了歷史性的進展,鐿鈦倒真正成了幕後付出的真正「黑手」。

鐿鈦近年也積極由OEM轉型為ODM,並在2010年與工研院共同成立衍生公司台灣微創醫療器材(台微醫),主攻自有品牌骨科植入微創醫材,積極鋪設多元化轉型之路。

台微醫計畫先鞏固國內訂單,再進入中國、東南亞市場,台微醫總經理梁晃千去年底在竹北生醫園區新廠落成儀式上,更表示2015年公司將達損益兩平,預計2017年內完成上櫃計畫。

為美國奇異(GE)代工工業機器人,近年積極跨足微創手術輔助機器人研發,上銀科技也是市場關注焦點。

上銀深耕微創機器人

根據WinterGreen Research的2012年分析報告,2011年全球手術機器人設備市場規模為24億美元,2018年將有望達到8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19.8%。

自1994年美國Intuitive Surgical公司開發的達文西外科手術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首例機器人用於腹腔鏡手術開始至今,達文西系統是全球市占率最高的手術機器人,已經普遍應用在婦產科、心臟外科、胸腔外科、泌尿科。

不過,達文西系統操作複雜、醫院購入的成本高昂,造成教育訓練成本及價格均偏高,不少關於達文西系統的醫療糾紛也最讓原廠頭痛。但是,許多廠商和醫院,仍不可避免地加入這場21世紀最浩大的醫療軍備競賽之一。

美國MAKO Surgical的MAK Oplasty、以色列Mazor Robotics的

Renaissance系統、及加拿Titan Medical的SPORT系統等,均紛紛搶占手術房商機。(見表三:微創機器人廠商)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產業分析師蔡潔娃指出,手術機器人發展20餘年,雖2000年後才廣泛應用,但其寡占市場的國際通路、專利皆已滿載,台灣廠商要切入並不容易。

「但上銀從單一功能機器人切入發展,找到利基藍海。」蔡潔娃說。

除腳部復健機器人已拿到醫療許可外,上銀開發自有品牌「HIWIN」內視鏡扶持機械手臂,是目前同類型產品體積最小、活動範圍最大,以單一功能為微創手術機器人產品線打前鋒,預計今年向歐盟申請認證。

上銀2012年更在金屬中心推動下,主導成立「微創手術扶持機械臂研發聯盟」,與秀傳醫院合作,去年研發「華佗」手術機器人,持續布局微創醫療機器人領域。

台灣產業靠創新研發擠進國際市場

近十年來隨著大廠的帶動投入,吸引許多新創公司加入,台灣的微創醫療產業逐漸發展成型。在大廠廝殺爭奪,中、韓及東南亞製造商虎視眈眈下,有不少廠商已占據大廠代工鏈的重要位置,更有些廠商以創新吸引多國訂單。

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分析師林淑綿指出,台灣微創產業因地緣特色形成北、中、南三大聚落,北部主要為電子科技產業群聚;中部強項則為精密機械產業;南部則突顯鋼鐵機電產業的在地優勢。(參見圖二:台灣微創廠商分布) 

林淑綿指出,台灣微創廠商大多專攻手術耗材及手術刀、骨科或牙科植入物,很大部分仍為異業跨入。

在國際市場被大廠寡占下,台灣廠商開始也多循OEM、ODM營運模式取得入門票,先爭取大量國際訂單後,投入研發創新。如電燒刀大廠大瓏,代工客戶包括J&J、Philips、Covidien,是全球市占率25%的台灣「隱形冠軍」,近期已經從OEM、ODM走向 OBM,凝聚自主研發創新實力。

以拋棄式微創手術器械自有品牌「LAGIS」在國內、外發揚光大的常廣,總經理洪一平再三強調,「創新才是公司的根本!」。

常廣避開和大廠硬碰硬,發展了全系列產品線,從各類型腹腔穿刺套管到微創手術刀,讓公司難以被取代,守住了一方城池,訂單每年穩定增長。

而創立於1997年的國內老牌拋棄式微創器械ODM廠康健生醫,去年上半年啟動design house,藉團隊豐富的臨床溝通經驗,加速商品化流程,去年底已送件一個成果至TFDA審查。

新興的微創領域中,創新也已成為產業生態的走向,並出現不同的獲利方式。

「大廠多想買可改良既有產品的『點子』,」林淑綿指出,台灣中小型及新創公司不需設有生產線,靠著優秀創新研發能力,售出改良產品雛形後,再尋找下一個標的,「這種獲利模式的產值,可能比實際產品銷售更大。」

近期興櫃創新醫材焦點-益安生醫,是這波台灣微創產業新興商業模式的代表。益安生醫研發成果並不以自身生產製造為終點,張有德接受採訪時一再強調,如何能讓「創新值」取代「產值」,是帶動台灣創新醫材產業價值鏈的關鍵。

不過,這幾家公司的創新模式雖顯眼,但並不是產業常態。張有德急切呼籲,在台灣微創產業漸成形之際,「創新」是這個目前仍大多為OEM的產業,最欠缺、也最急迫需要的東風。


常廣推出的微創手術系統器械。


工研院IEK分析師林淑綿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