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界對新興傳染病,是非常敬畏的。」上騰生技顧問公司董事長張鴻仁說。
臺灣在疫情爆發後,十分迅速地做出反應。自1月23日由於疫情的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疫情等級升至第二級,由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擔任指揮官,其後每天召開直播1-2場的記者會,都讓大眾清楚的明瞭疫情最真實情形。
疫情初期就匯集臺港澳專家
走訪中國收集情報
臺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防疫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隱瞞」。
李秉穎直指,這次疫情起源於中國的失策。事實上,在疫情爆發初期,疾管署就匯集臺港澳專家實地走訪中國,並帶回兩個讓人十分不安的訊息。
第一,檢驗必須上級核可,醫師沒有自主決定權,其背後隱藏的涵義就是只驗嚴重、典型的病例,對輕症沒有採檢,因此,造成一大破口。第二,已有檢驗結果後,能不能發布要通過三級審核。
「可以想見中央集權的控制、僵化的政策,導致一開始的資訊不透明,後續才得知有很多醫護人員被感染。」李秉穎進一步指出,這是很重要的資訊,要判斷一個動物病毒會不會人傳人?會不會造成大流行?關鍵就是是否具有有效人傳人的能力。
張鴻仁說,「17年前SARS的教訓,中國至今仍學不會,只用政治看待事情,便是這次中國再度淪陷的最主要原因。」
張鴻仁指出,所謂的防疫體系,是尊重專業,不需要講究長官的,每天疫情的發布,不需要批准,才能在第一時間即時的發布,這便是先進國家的常態。
國家防疫三等級 臺灣從三級邁向一級
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認為,防疫等級分成三等級,第一級叫做自助助人者,例如美國;第二級叫自保有餘,例如歐洲和以前的日本;第三級是需要援助。
蔡英文總統曾說「Health for All, Taiwan Can Help」,雖然現在我們已經從第三級變成第二級,希望未來可以往第一級自助助人方向邁進。
不過,「臺灣要從C咖到A咖、從第三等躍升做到能幫助亞洲,防疫人力與防疫產業都還是不足的。」張鴻仁認為。
臺灣在2016年始積極推動國際通用的「全球衛生安全綱領(GHSA)」訂定防疫規格,期盼能接軌國際,但依GHSA的標準來看,國內防疫醫師數目不足,依據綱領每10萬人口應有1名,臺灣應有230位防疫醫師,目前疾管署編制內僅有30位。
人力配置問題,常肇於經費的窘迫。「防疫經費長年來都是不足的,常常過幾年沒有疫情,經費就砍掉了。」郭旭崧認為,防疫工作要在沒有疫情時就開始準備,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此外,2015年後,「公共衛生師法」草案每年在衛福部及行政院之間來來回回,至今仍未進入立法院審議程序,若能在新國會開議之後能推動該法立法,有望讓傳染病防治體系的建構更完整。
因為公衛師可以分擔社區與心理支持工作,擬定相關健康照護計畫,定期視訊關心、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