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牛樟芝發展30年,原應該蓬勃發展的產業,2013年因高劑量有毒風暴,業者從4~500家,減少至4~50家,目前市場銷售規模達22億臺幣,僅次於乳酸菌類產品,且與草本複方產品、酵素類等產品規模相當。被稱為臺灣「森林紅寶石」的牛樟芝,產業是否能發展出臺灣之光,業者正盼政府積極訂定牛樟芝產品標準,協助產業邁向國際。
牛樟芝素有「森林紅寶石」美譽,是臺灣獨有的原生真菌,一般只寄生在百年牛樟樹腐朽心材內壁,或枯竭倒伏牛樟木材的潮濕表面。
2000年臺灣本土牛樟芝(Taiwanfungous Camphoratus)產業興起,許多牛樟芝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牛樟芝的功效,最早於《臺灣通史》中記載:清乾隆38年(西元1733年),吳沙帶領墾民,進入毒瘴彌漫的臺灣東部墾荒,因水土不服造成上吐下瀉,當地原住民口耳相傳服用牛樟芝效用,吳沙大量收購「濾其汁」讓墾民飲用,自此廣泛流傳。
市場規模22億 僅次第一大乳酸菌
牛樟芝的療效傳開,但直到1991年,牛樟芝較正式的研究發表於臺灣大學藥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藥樟菇活性成分之研究」(研究生楊書威,指導教授陳春雄);1995年,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長張東柱於英國真菌學研究期刊《Mycological Research》上,發表臺灣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正式學名。
2014年,中研院的牛樟芝團隊,首度揭開牛樟芝的基因體序列全圖譜,研究成果刊登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為臺灣珍貴藥用菌菇研發策略提供了關鍵新知,累積到目前,牛樟芝相關研究已有381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全國碩博士論文也共產出504篇。
在臺灣,恐怕無人不知牛樟芝,特別是牛樟芝宣稱在解酒、解宿醉、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疲勞、降血壓等功效,讓市場對它的好奇與需求越益蓬勃。
目前,市面上牛樟芝有20至30種產品,其中共有12項通過衛福部食藥署「健康食品」認證,業者包含國鼎生技、葡萄王、台灣利得、合一生技、優生生技、天恩生技、麗豐實業、台塑生醫、金盛旺、鋒揚生醫;訴求功效涵蓋護肝、免疫調節、輔助調節血壓、抗疲勞等功能。(參見表)
根據2019食品產業年鑑報告,牛樟芝2018年市場銷售規模達22億臺幣,僅次於乳酸菌類產品,並且與草本複方產品、酵素類等產品規模相當,躍為國內主要的膳食補充品種類。
「毒」與「不毒」牛樟芝行情暴跌
五年內業者驟減至十分之一
許多人對牛樟芝讚不絕口,但也有人對此保留態度。2013年牛樟芝在最蓬勃發展時期,因經濟部委外動物試驗爆出連續服用91天高劑量牛樟芝子實體粉末下,會使大鼠腎上腺腫大與卵巢組織切片出現空洞化等毒性,與葡萄王生技發表在《Food Chem Toxicol》期刊上高劑量實驗結果相反。
媒體大肆報導,加上前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一席「質疑牛樟芝人體健康的功效,民眾最好停止使用」發言,讓國人出現信心危機,市場價格也崩盤,業者形容這是「林杰樑風暴」,不少業者因此倒地、退出市場。
葡萄王生技總經理陳勁初表示,經濟部委外的動物實驗使用的劑量是一般劑量的100倍,民眾對試驗也知識不夠,又如:葡萄王使用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