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腦刺激治療巴金森氏症

全球DBS先驅大師Benabid現身臺北

撰文記者 鄔麗.巴旺
日期2017-10-2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全球腦神經外科醫學泰斗Alim-Louis Benabid醫師日前受法國在臺協會邀請來臺訪問,並為其創辦的Clinatec尋找合作夥伴。(圖/林嘉慶)

深腦刺激(DBS)目前被醫學界公認是自左多巴(levodopa)藥物後,治療巴金森氏症的首選方式。自1993年Benabid教授進行首例以電擊刺激治療巴金森氏症的人體試驗,迄今超過15萬名患者因此得以獨立生活。Benabid是 2016年歐洲發明家大獎得主,並於2014年獲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拉斯克(Lasker)獎,是全球公認的DBS泰斗,腦外科醫界師出其門者遍布世界各國。Benabid這次為他創辦的Clinatec跨領域創新研究中心來臺,希望尋找合作夥伴。 

撰文/鄔麗.巴旺


9月初,臺灣生技年度BTC會議期間,當國、內外各界大老齊聚臺北熱議臺灣生技發展挑戰與未來的同時,一位聞名全球的生醫界泰斗── Alim-Louis Benabid(本納比)教授,也悄悄現身臺北。

腦神經外科生醫界大概無人不知道他,今年已經74歲的Benabid,在1987年首次利用電刺激來治療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顫抖症,幾年後,1993年底,他在Grenoble大學進行全球首例以電極刺激視丘下核治療巴金森氏症的人體實驗成功後,為當今的深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術,自此開啟了革命性的一頁!

Benabid利用高頻深部腦刺激的方法治療巴金森氏症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將探針植入患者頭骨內,從而控制電荷,類似於一個「大腦調節器」,這一方法已成為世界的標準治療方法,迄今已經有超過15萬患者因為這一治療方法可以獨立的生活了。

2016年甫獲國際傑出優良帕金森氏症治療中心(NPF),臺大巴金森症醫療中心主治醫師戴春暉,就是在2002年自Benabid的團隊學成返臺後,隔年和臺大醫學院吳瑞美教授在臺灣成立了DBS醫療團隊,並將DBS列入標準治療項目,造福無數臺灣病患。

Benabid這次應法國在臺協會邀請來臺,除了推廣法國知名研究機構CEA-Leti(法國原子能署電子暨資訊技術實驗室),拜訪了包括交大在內的幾個單位,希望能在臺灣尋求合作夥伴。他並特別到臺大醫學院進行了一場演講,分享其團隊於DBS的最近研究進展。

Benabid在短暫、緊湊的行程中,於離開前一天的晚上接受了本刊的專訪,與我們一起回顧了他過去三十餘年來與巴金森氏症搏鬥的科學旅程,以及分享創新、跨領域對未來生物醫藥開發的重要性。

徹底改變巴金森氏症治療

出生在素有「法國矽谷」之稱的法國格勒諾勃(Grenoble)市,Benabid在1970年時獲得格勒諾勃大學(University of Grenoble Alpes)醫學士,並開始成為一位神經外科醫師,但他說,「經常無法輕易地在藥物和物理學上做出決定」。

於是他又回母校,在1978年取得物理學博士,同時成為一位腦神經外科專家與生物物理學教授,隨即於1979又前往美國聖地牙哥拉荷亞(La Jolla)海邊的索爾克研究機構(Salk Institute)擔任兩年的訪問學者,鑽研神經藥理學。

「自此,畢其一生,我都在研究如何將最新的生物物理科技應用到神經科學的臨床治療上。」Benabid說。

自1998起長達20年時間裡,Benabid 一直身兼數職,他是格勒諾勃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學院的主任、法國國家醫藥與公共衛生研究院(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INSERM)臨床前神經研究單位的領導人、也是法國政府長年的科學顧問,同時間,他還兼任了位於義大利米蘭的Ospedale醫院的癲癇和運動障礙手術中心的醫學指導。

在Benabid開發出DBS以前,巴金森氏症通常用藥物如左多巴來治療,以改善肌肉的控制、平衡和行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往往需要更高的劑量,長期使用也導致藥效逐漸出現波動,不僅藥效維持時間變短,在兩次用藥的間隔中患者動作變慢,甚至僵硬而無法行動。

Benabid徹底地改變了巴金森氏症的治療。1993年他完成首例人體試驗後,團隊繼續為20名患者進行這項手術,並將電極安裝在腦中,於1998年將這項治療成果報告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亦成為全球DBS的經典報告。

現在,DBS是目前治療巴金森氏症最有效且安全的外科治療方式。而且,過去DBS大多用於治療中重度、對藥物出現副作用的患者,但是2013年2月刊登於NEJM一篇論文顯示,早期巴金森患者在藥物治療階段,就同時接受DBS治療,不僅可以改善生活品質和左多巴藥物造成的輕度運動併發症,也能減少可能的運動殘疾。

根據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醫學卓越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分析指出,DBS符合醫療的成本與效益,因此各國臨床醫學界對DBS的研究都十分積極。

創造明日醫學

Benabid 說,「電刺激本身有時在手術過程中是很安靜的,也不破壞組織。」

這讓Benabid得以更大膽、創新地引入跨領域的科技,持續進行各種治療開發。

2009年,在CEA-Leti和格勒諾勃大學支持下,Benabid和研究團隊在2009年創立了跨領域研究的「Clinatec國際生物醫學中心」,專注微型與奈米醫學技術,中心聚集了近百名數學、資訊、化學、物理、醫學等各領域頂尖好手,願景是要「創造明日醫學」(Inventing the medicine of tomorrow)。

CEA-Leti今年剛在位於Grenoble的總部慶祝了50週年慶,該研究機構自從成立以來,一直都將「挑戰既有想法」視為信條。

格勒諾勃市目前則正全力推動讓市民參與策略擬訂的「智慧城市」,把真正好的科技讓民眾知道如何使用,也知道使用後對其生活有那些助益。而這跟Clinatec的精神是一致的。

去年11月,法國愛德蒙J薩扶拉慈善基金會(Edmond J Safra Philanthropic Foundation)捐助1,000萬歐元給了Clinatec,用於支持中心在神經退化疾病、癌症和運動障礙上的研究。

愛德蒙J薩扶拉慈善基金會主席莉莉.薩扶拉(Lily Safra)當時在記者會上說,「我們從來沒有懷疑這樣的捐款不會得到成功,Clinatec正在展開突破性的項目,並且帶來如此多的希望,Clinatec 已經在世界最好的醫學創新中心之中贏得了地位。」

中心把現在最先進的科技,包括晶片、積體電路、微型電極、光纖、奈米技術、藥物等,創造出一個「小馬達」直接植入患者大腦,可以為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甚至腦腫瘤提供治療解決方案,目前一期臨床實驗已經在進行中。

「這當然不是唯一的研究,不斷發展出新的電擊以及提升腦部手術更安全有效的技術療法,都是我們在努力的。」Benabid表示。


BCI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系統把「人腦」和「電腦」連接起來,讓脊損傷患者透過訂製骨骼機器人可以再次行走。(翻攝自clinatec網站)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