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食安所於2017年由教育部核定成立,是目前六所食安所中唯一有在職專班的學校。課程十分重視跨領域的結合,並引進食品供應鏈相關的證照課程,及成立食安戰情中心,大大增加學生的競爭力,為臺灣培育專業的食品安全管理人才。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傳,多數違法業者多因經濟性動機,惡意使用低價偽劣品,以謀取暴利,導致不能供作食用的原料、不能用於食品製造的化學品等,出現在食品的供應鏈上。
行政院在2014年的黑心油事件發生後,為協調統合中央及地方各機關,以進行食安事件的預防及管理,將原本在「食品藥品安全會報」下的「食品安全推動工作小組」擴大成立為「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
並祭出各項食安相關政策,如食安五環、聯合稽查、食品雲等,強調將從源頭管理,並重建生產管理與後續查驗,以建構完整的從農場到餐桌供應鏈管理制度。因此,近年來對於食品安全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增。
全臺唯一食安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部2016年也緊跟著設立「補助大專校院食品安全人才培育計畫」,共有包含臺灣大學、成功大學、陽明大學、中興大學、臺灣海洋大學與屏東科技大學6所食品安全研究所成立。
但其中,臺灣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簡稱海大食安所)是唯一有在職專班的學校,於2017年由教育部核定成立,以培育擁有食品專業與風險管理的跨領域人才,冀望透過種種教育方式對食品業者與民眾傳遞正確的觀念與認知。
且為因應在職專班的上課時間寶貴,專班於臺北商業大學開立課程,讓學生減少通勤至基隆的時間。
海大食安所所長張祐維表示,「我們與一般食品科學研究所最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十分重視跨領域的結合,除了擁有食品專業老師外,也納入資訊背景、風險管理的老師。未來,還會加入業界資深的食品供應鏈專任老師與應用微生物的老師,讓不同背景的的老師們相互激盪出全新的火花。」
重視食品供應鏈 引進證照課程
張祐維說,「一起食安事件的發生,並不會是單個環節出問題所造成,而是要從整體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搭配來看。深入探究也會發現,大部分都是管理層面出現問題,若只依靠後端的檢驗來把關是很被動的,應該關注的是整體食品供應鏈的每個環節。」
為此,食安所設立與食品供應鏈相關的證照課程,由臺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Taiwan Quality Food Association, TQF)的理事長黃耀文做為老師,教授食品安全管制措施資格人員證照(Preventive Controls Qualified Individual, PCQI)相關課程,並能直接在課堂上進行考證,通過考試即能取證,大大增加學生的競爭力。
同時,也成立了食安戰情中心,包含食品履歷雲教學示範系統、冷鏈教學示範系統、電子巡檢教學示範系統與大數據教學示範系統,可提供師生教學及研究使用。
張祐維也進一步表示,食品安全事件中,不單單只有因為化學或物理因素造成,因微生物而導致食物中毒的比例也相對高。
「因此課程將引入應用微生物老師,專門針對病原菌的部分進行教授,並期盼能與資訊結合,進一步開發如檢測病原菌的app或電子E化的管理系統等,加強食品業者內部稽查管控,這才是食安事件最實際的解方。」
目前,所上具食品背景的張正明副教授與資訊背景的楊劍東副教授,已經開始進行跨領域的合作開發,盼能提出解決食安風險管理問題的方案,同時培育出具備跨領域長才的學生,增加學生的被需求度。
食安與資訊跨領域結合
盼促進食品業者邁向智慧化
另外,張祐維也提到,臺灣是海島型國家,有效的栽種面積不多,應該運用優勢,以養殖為主,積極發展永續漁業。
所以食安所中也有老師與養殖漁業業者合作,開發可自動監測養殖環境的智慧系統,盼從源頭進行管理,減少後續食安風險。
「一般正規訓練的學生較缺乏跨領域的概念,但現今許多食品業者變化快速,均走向自動化、機械化與電子化,因此,我們聘有相關背景的老師,教導智慧系統整合、大數據分析等課程,希望在學生心中播下種子,期待他們能將技術帶入職場,影響業界。」張祐維說。
張祐維也認為,雖然有些業者已經引入如智慧化倉儲管理、ERP系統等,但目前臺灣業者在現場管理與智慧電子化的結合,仍是一大缺口,也成為了食安所學生未來的出路。
「課程培養的人才可以協助業者建置食品安全監測計畫,並與區塊鏈概念作結合,建立內部溯源系統,實際影響業界。」
張祐維表示,雖然臺灣可能在硬體部分被中國拋在腦後,但臺灣在食品領域和價值鏈仍是世界的隱形冠軍,包括世界聞名的珍珠奶茶都是。因此,臺灣需要持續深耕「軟實力」,在食品創意與文化上發揮,讓這些軟實力根留臺灣。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2019年Vol.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