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神經心理學家眼中的老化大腦

《大腦的悖論》:老年不是詛咒 是時間的饋贈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8-12-2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替代圖

在這個人人都害怕心智能力退化的時代,全球知名的神經心理學家埃爾克諾恩.高德伯博士(Dr. Elkhonon Goldberg)帶來一系列令人訝異的新證據,證明老化雖然使大腦失去某些功能,但同時也帶來「智慧」上的增長,運用過去一生中所累積的知識和經驗,讓自己能夠快速地以模式辨認的能力,做出有效率的決定。


「智慧」從何而來?

智慧的傑作(或講謙虛一點:展現專長),往往指的是在眾人的讚嘆中,幾乎一瞬間就能毫不費力地解開某些看來棘手且難以預期的問題。如果能預知大多數人無法預料的事情,這也算是一種智慧。
我們都瞭解智慧的表象,也瞭解智慧相當複雜、沒辦法用「一種高階辨識模式的能力」言之。但我們也已經瞭解到,模式辨識的能力是構成智慧很重要的元素,意味著具有智慧的人通常能辨識大量的模式,而每一種模式又包羅萬象。
讓我們能在極廣泛的問題中快速找到解答的模式,就是通用記憶。這些通用記憶的威力,通常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累積。


直覺是過往分析經驗的結晶

另一個一樣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的,是直覺決策能力。人們一般把直覺理解成一種不經分析或是分析之前的感覺。然而事實上,直覺是過往的分析經驗產生的精華,等於是分析的結晶。所以,以效用而言,直覺式的決策是分析過後的結果,而非分析前或未經分析就下定論。
直覺是分析過程濃縮後的產物,濃縮到就連因直覺而受益的本人都都沒有察覺到其經歷了分析過程。憑藉直覺做出的決策,其實具「分析過」的特性,這個觀念由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
濃縮心智的決策過程,其優點已被演化「發現」了幾百萬年,各種物種也沿用了好幾個世代。我們可以在幾乎無須任何思量的情況下,就即刻把某些環境中的事物(像是蛇)自動又有效率地判定為危險。
這樣的機制,可以被理解為由瓦昆.福斯特(Joaquin Foster) 提出的「生物門」記憶。就像大腦中任何具有高「通用」特性的機制一般,生物門智慧的運作機制幾乎是與生俱來的,發生於杏仁核—位在兩側顳葉裡的一群神經細胞。
多年前我去肯亞的時候,去了一個養鱷魚的地方,而他們讓我捧著一隻剛出生的鱷魚寶寶。這隻小可愛大約只有我的手掌那麼長,看起來相當無害。
但當我伸出手臂想要觸摸這隻小動物時(由新皮質所下的有意識命令),我下意識地朝反方向抽回了手臂(由杏仁核所下的全自動化命令)。我不敢相信目睹自己的大腦與身體在內部進行拉鋸戰。
對於我的杏仁核戰勝這件事,我感到十分驚訝,我發現自己沒辦法觸摸小鱷魚。理性來說這有點荒謬,但與生俱來的機制還是持續警告每個世代的物種要小心鱷魚。
杏仁核裡的神經細胞濃縮了百萬年來的「生物門」智慧,新皮質則濃縮了許多人這一生所個別發展出來的智慧。因為直覺就是以往經歷過的邏輯思考的濃縮,因此專家有辦法跳過按部就班、嚴謹推論的過程,單憑直覺來做出決策。
 

心智的經濟力!

如果把心智系統比作經濟體,那麼先前經驗的賜予就像是給我們享受的奢侈品。據說偉大的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可以掃過數頁寫滿晦澀數學公式的報告便輕鬆地做出結論說:「看來可行。」多麼毫不費力的分析阿!
舉一個我們每天生活都會遇到的例子,來形容心智系統如何將過去的經驗統合成能力。我們每天看報紙時,其實嚴格來說,我們並沒有真的在「讀」報。當我隨便翻開一期2003年年末的主流報紙,並掃過標題:又是米洛塞維奇……史瓦辛格得到了……峇里島炸彈客被判刑……時,我不需要讀完整篇文章就能知道內容。
對於這些事件,我先前累積的相關知識,已經讓我可以精確地猜到大致內容,就算我一字一字去閱讀記者的報導,可能也不會知道更多。
這就是心智的經濟力!當然,這個閱報的例子,沒辦法套用在需耗費心力做出決定的複雜狀況。但這種運用先備知識節省心智運作機制的原則,理論上能應付生活各種基本的狀況,並隨年齡增長而益加明顯。
「心智儲備」或「心智資源」這兩種概念,它們都被假定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我們並不完全瞭解一個人的「心智資源」存量要如何判定。
不過,由於腦的模式辨識機制可以達成「心智的經濟力」,一個人是有辦法在消耗最少心智資源的狀況下去解決極複雜的問題的。透過模式辨識機制而達成的心智系統經濟力,能讓大多數人在年老後仍可以有效地應付心智資源逐漸變少的狀況。
我們現在已經瞭解,通用記憶就是一種模式辨識工具。我們越是瞭解這些機制在認知上的功能,就越對赫伯特.西蒙這麼早就將模式辨識視為最常見與有效率的解決問題工具感到佩服。
然而這是否表示,所有的行為模式都是智慧或才能的某種成分?
這倒不是,我們不要過度簡化了這些觀念。不過,當這些模式數量越多、越具通用性,且面對廣泛而重要的問題時越能毫不費力地做出及時的判斷,這樣的模式就越有資格說是「形成智慧的元素」。
而當模式越具通用性,神經表現也會越繁複,如此一來就越能抵禦大腦退化和失智所造成的破壞。在心智活動的過程中,越是頻繁地喚醒這些模式,它們對於認知能力下降的防禦效果就越好。這些模式的種類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數量漸增。看來「年老」是我們為了要累積模式、取得智慧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2018年Vol.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