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國人精神健康促進的中央行政單位——心理與口腔健康司,衛福部改組成立以來7年間,默默為臺灣人的心理健康公衛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新冠肺炎期間,又同時坐鎮防護網。在面對複雜、涉及層面廣大的心理健康問題,本身也是精神科醫師的司長諶立中如何看待?放眼更長遠的未來,又該透過哪些方式,才能讓臺灣人「越活越快樂」?
撰文/巫芝岳 攝影/李林璦
今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除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天天召開記者會,說明國內疫情外,衛生福利部由專業志工組成的防疫專線團隊,更是24小時無休地,坐鎮在衛福部大樓一樓。
除了1922防疫專線外,提供民眾心理支持的1925安心專線,更成為支持疫情下,給予民眾身心支持的堅實網絡。
「人,本來就是由生理和心理雙方面構成的,照顧生理健康的同時,心理健康絕不能忽視。」衛福部心理與口腔健康司(以下簡稱: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說。
諶立中擔任心口司司長,今年已是第五年,國防醫學院出身的他,不但是位精神科醫師,也曾出國研讀流行病學,並曾任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擁有精神科和公共衛生專業的他,對國內心理健康公衛的投入,可說不遺餘力。
年預算增4倍、COVID-19「防鬱」不落後
自2013年起,為促進國人心理健康,心口司推動了中長程計畫「國民心理健康促進計劃」,2017年又延續推動第二期計畫,持續針對心理健康促進、精神疾病防治、成癮防治等面向推動。
「以前心口司一年預算才五億多,現在已經成長到大約20億。」諶立中表示,隨著國家越來越進步,臺灣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度較以往已經提升許多。
他指出,像是不論政府或民間,都設有多個心理健康有關的熱線服務,這些服務常成為求助者的最後一道防線,卻也是最基本的,然而,卻並非每個國家都有。
此外,心口司也持續爭取編列預算,從公務體系培育精神醫療人才,像是地方政府衛生局針對精神病人、自殺通報個案的關懷訪視員,以及精神醫療專業人員教育訓練等。
而針對COVID-19可能帶來恐慌、影響人民心理健康的部分,心口司也透過建立「疫情心理健康」網頁專區、成立「疫情關懷中心」等方式,提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