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追求創新科技並非新鮮事,不過,從「教育」著手的「創新」,卻是相當別出心裁的思維。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是亞洲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微創手術醫學培訓單位,從醫學教育中,發現醫療創新的機會,是臺灣相當具特色的醫療創新科技平臺。
撰文/林以璿 攝影/林嘉慶
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掌握最新的產業動態,才可以取得更好的醫療成果,保持自身競爭力。
但是,身為臺灣十大血汗職業之首的醫師,忙於工作之際,長時間、高頻率到國外學習新技術的機會實在不大。通常只能在自家的醫院,或是在學會辦的研討會、年會受訓,效率不佳、成效也不穩定。
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總裁,同時也是法國微創手術中心創立者――法國史特拉斯醫學院(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教授馬赫斯克(Jacques Marescaux),最初有感於創新外科技術常常無法有效地普及,在1994年創立了以教學為主要目的的消化道癌症研究所(IRCAD),致力於推廣醫學新技術的課程。
「一開始,我們1年大約訓練600名醫師,但是現在,每年會有超過6,000名來自全世界的醫師,來到法國接受訓練。」馬赫斯克表示,並為這種有效率、系統性的教育方式感到十分欣慰。
馬赫斯克本身便是個創新醫療的實踐家。2001年,他透過機器人宙斯(ZEUS),成功完成了史上第一例遠距遙控手術,在紐約為身在法國的病人進行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2007年,他帶領團隊,發表了經自然孔道的內視鏡手術,將外科手術帶入了新的紀元。
醫療想領先 從教育下手
2008年,IRCAD與秀傳醫療體系合作,在彰濱秀傳健康園區,成立了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這也是亞洲第一個專注於微創手術的醫學訓練單位。
「馬赫斯克教授相當看重臺灣的微創中心,從創立到現在,已經親自飛來臺灣超過60次,去年還因為長期促進臺法兩國醫療交流,獲得外交部頒發的友誼勳章。」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副院長黃士維表示。
成立逾10年,秀傳微創中心也不負眾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至今訓練的醫師超過1萬人次。現在每年來到中心的醫師約有2,000人,其中有一半是來自日本、韓國、中國及東南亞的外籍醫師,中心在亞洲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中心的課程,從一般外科、肩關節、膝關節、肝臟、大腸直腸、上消化道、婦產科等,到神經外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都有涉獵,部分課程直接與法國的教授連線,並且有手術實驗室,讓醫師有充分練手的機會,進行新技術、新醫材的實際演練。
「新醫材等硬體器材很關鍵,但絕對不要忽略練習的重要性,」黃士維提醒。就算擁有類似達文西手臂這樣的器材,若是醫師因為使用經驗不足、操作不當,「醫師戳破了血管,達文西手臂照樣跟著戳破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