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5日,在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下稱國發基金)與日本中小企業基盤整備機構(下稱「日本中小機構」)支持下,由日本大和證券集團旗下大和企業投資株式會社(DCI)全資控股的DCI Partners株式會社(DCIP),與國發基金完成簽約,成立「大和台日生技創投基金」。
基金營運及投資期間各為10年(可延長3年)與5年,首輪募資總額為93億日元,國發基金及日本中小機構各出資約1/3,目前規模為116億日圓(約31.6億新台幣)。用以投資台、日未上市生技公司,或主導自其他公司、學研單位衍生的項目或企業成立新創公司。
基金目前已經分別投資了台灣6家、日本2家生技公司,未來將持續藉由與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和通創投集團建立的長期夥伴關係,緊密連結台灣學研單位與產業,加深雙方產業政策推動力度。
去年12月,為了促進台灣與日本的產學交流、合作,DCI、神戶大學與東京證券交易所(JPX Group)共同舉辦「科技創新之產出及企業家精神-學習台灣生技醫藥新創企業的成功模式」研討會。
藉由DCI安排,邀請台灣方面的政府代表與有關單位,以及台康生技、新旭生技等兩家DCI投資公司的CEO參與並發表演說,日方也有多位來自產官學研界的代表與會。
在這次會議上,我發現台灣代表皆能流利地使用英語簡報,反倒是日本生技公司的CEO無法這麼做。
探究背後原因,或許是因為台灣許多人選擇到歐美留學,因而練就外語能力,畢業後也到GSK、Pfizer等跨國藥廠任職,並於近年陸續返台,帶回所學的技術、管理方式。
日本積極發展再生醫學
一直以來,我與武田藥業(Takeda)、安斯泰來(Astellas)、大塚製藥(Otsuka)等日本大小型藥廠保持良好互動。不過,許多藥廠對台灣生技產業的印象,仍停留在技術不具前瞻性、突破性的階段,這其實是雙方合作的一大障礙。
2013年8月,大塚入股台灣醣聯,寫下台日生技公司合資首例,我認為這是代表他們確實了解台灣產業界擁有好的技術。
去年7月,我也帶了數家日本生技公司參加台灣生技月、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他們都認為台灣擁有出色技術,也願意與台灣進一步合作。
近年來,不少日本大藥廠積極跨足再生醫學、癌症免疫療法、基因治療等領域,並透過全球各地的辦公室找尋相關技術,政府也修訂法規,在安全性無虞的情形,放寬相關產品上市流程與審查標準。如果台灣的生技公司搭上此波趨勢,將能促成更多台日合作案。
如我們在台灣投資的仲恩生醫,已建立Stemchymal®脂肪間質幹細胞製品之技術平台,並聚焦罕病與孤兒藥物,旗下針對小腦萎縮症的細胞治療藥物已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我向日本藥廠引薦仲恩時,也獲得很大的迴響,其中一家專注再生醫學的上市公司Reprocell,便於去年11月自仲恩取得Stemchymal®平台應用在小腦萎縮症的日本共同開發權與販賣權。
此外,日本的生技公司對台灣的醫材公司也很感興趣,所以我們也會持續尋找醫材領域的案源,不是只有投資與日本有合作的公司,只要是先進創新的醫材都是我們關注的目標。
台灣的生技公司有不少高階主管都曾任歐美藥廠,或許由於語言隔閡,與日本藥廠聯繫、合作的機會並不多。
不過,我們將持續透過網絡引薦日本藥廠、學術機構、CRO公司,甚至是主管機關PMDA(獨立行政法人醫藥品醫療機器綜合機構)的代表與台灣業者交流,扮演台日產業橋樑。
同時,日本政府也正逐步增加學名藥、生物相似藥使用量,為此,我們已介紹數家台灣的生物相似藥公司給日本藥廠,未來將繼續促成台灣優質的生技公司或學名藥廠與日本合作,我了解台灣的生物技術質量俱佳,也支持台灣生技產業。
創業家性格強、女性參與度高
除了仲恩,我們投資的新旭生技也自日本放射線醫學總合研究所取得技術授權,開發阿茲海默症診斷用藥。其實日本學術界有很多好技術,台灣人的創業家性格較明顯,可自學界取得技術授權後創業。
相較於台灣,日本人多傾向進入大企業,安穩地當上班族。我同時觀察到,台灣的生技產業有不少高階主管,甚至CEO都是女性,佔比約有30%,這是日本、南韓都不曾出現的情形,讓我非常驚訝與佩服。
我常到南韓、台灣洽商,整體而言,日本人喜歡台灣勝過中國、南韓,而且雙方文化相似性也較高。即使日本藥廠現仍聚焦歐美國家,但台灣仍可望成為下階段合作目標。
就我的經驗,不少日本藥廠對於中國CFDA複雜的法規相當頭痛,因此,他們也期望先與台灣合作,利用其在語言、技術上的優勢進入中國。
至於南韓生物因為相似藥發展日益蓬勃,且積極揭露產業訊息,不少日本媒體常刊載相關報導,使得日本藥廠對韓國的相關技術印象很好。
因此,去年3月,我邀請《日本經濟新聞》專責生技報導的記者到台灣,參訪許多公司,並整理成系列報導刊登在《日本經濟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是全球讀者最多的財經媒體之一。希望藉此讓更多日本人了解台灣生技產業的最新技術,也扭轉過去認為台灣只有ICT產業強盛的印象。(採訪整理/蔡立勳)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