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台灣競爭力 最根本問題是「觀念需要改變」

撰文記者 陳欣儀
日期2017-01-23
陳紹琛 瑞華醫藥集團執行副總經理

瑞華醫藥集團執行副總經理陳紹琛,1998年任美國FDA心臟血管科臨床組組長時,就曾回台協助建立與美國標準相近的藥品法規、臨床審查環境與醫藥品查驗中心建置,是國際醫藥品研發法規管理的權威。

整理/陳欣儀 圖/林嘉慶


台灣要成為亞太研發產業重鎮,這個角色和跨國藥廠間該如何區分?

台灣的資源、經驗、人才絕對比不上他們,更不用說市場。跨國藥廠都已經發展得那麼成熟,台灣有什麼頂尖的優勢?

要找出差異化 缺少主力作戰部隊

台灣生醫產業其實不應盲目地跟隨國際大藥廠已著手進行的項目,台灣和他們競爭不了,舉例來說,像是PD-1、PD-L1免疫療法藥物,各藥廠都在研發,台灣要再去分一杯羹就相當困難。

台灣必須要建立差異化,從他們沒有注意到的、尚未進行的項目下手。這些國際藥廠沒有做的項目,多半是因為市場不大、無藥可醫或看不上眼。

那台灣可以做什麼呢?其實這些無藥可醫的疾病都是個利基,因為很困難,但跨國藥廠也還沒找到解決辦法。

雖然這是好的選題,但門檻高,台灣優勢少,所以若要發展必須聚集資源。

自回台後接觸到的生技公司,常常面臨幾個相似問題,第一,現階段已有的臨床數據不曉得如何解讀;第二,根據這樣的臨床數據,如何進入下一階段,又該怎麼執行?

現在,台灣生技產業的領導人,大部分還是主導前端研發的科學家,這也會凸顯台灣一個問題:即大部分決策者,缺少臨床、法規及產業後端的經驗。

台灣要有自己的研發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