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

徐宏喜:「要以世界眼光看中藥國際化」

撰文特邀作者
日期2014-11-1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替代圖

韓國、日本、德國等用現代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傳統藥物,產品在國際上賣得火紅。
華人特色的中藥,「現代化」和「西征」還要練基本功…

兩岸產業對「現代中藥」的市場發展有國際化的遠大目標,但中藥的「西征」之路才剛起步。本刊特別專訪了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徐宏喜,有三十多年中藥產學研經驗,他認為文化、認證、質量是要克服的障礙。

文/姚震宇


徐宏喜教授是日本富山醫科藥科大學和漢藥研究所藥學博士,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引進的中央「千人計畫」國家特聘教授、上海市首批特聘專家,目前兼任中藥創新藥物研發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徐宏喜教授也曾擔任香港李嘉誠集團旗下上海和黃藥業的董事兼研究開發總監,兼具基礎研究與產業開發的經驗,讓他對這個華人獨步世界的中藥「西征」之路有更深的體驗。

今年八月上旬,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在衛計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中國目前有近7個中藥正在美國進行臨床研究,其中3個藥物已經完成了Ⅱ期臨床,正步入Ⅲ期臨床。「中藥國際化」引發熱烈討論。

目前中國已簽訂專門的中醫藥協議達40多個,含有中醫藥內容的雙邊協定90多個,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上160個國家和地區,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然而,中藥普遍難以打入國際醫藥的主流市場,大部分也只能在國外華人圈使用。

當兩岸產業一致認為「現代中醫」是華人特色醫藥具市場發展的機會領域,本刊由大陸合作夥伴進行,特別專訪了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徐宏喜,聽他談談對「現代中藥」發展方向的看法。

中藥「西征」之路才剛起步

徐宏喜表示,「其實中藥人看中藥國際化,是有些無奈的。」他表示,雖然有中藥產品已經完成美國Ⅱ期臨床,但這只是開始,對「中藥國際化」的遠大目標和中藥的「西征」之路才剛剛起步。

徐宏喜指出,雖然與國內市場相比,中國中藥出口實現了許多可喜的突破。但中藥國際化背後也很尷尬,最明顯的是,中藥國際化依然停留在淺層次上,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不高、影響力也不大。

目前,中藥出口產品主要以飲片和植物提取物為主,中成藥和保健品的出口都出現逆差,尤其是中成藥。但相反的,國際市場上,韓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生產的中藥產品卻賣得紅火。

各國競相採用現代技術研究開發傳統藥物,搶佔國際市場。眾所皆知如德國和法國大規模利用銀杏葉進行粗加工,銀杏葉粗提取物用於治療老年性癡呆獲得了很好的市場。有報導顯示,全球銀杏葉粗提取物的年銷售額已達3億美元。另外,日本的救心丹、韓國的高麗參和牛黃清心丸等,也都是利用現代科技創新中藥開拓市場的成功案例。

有三十多年中藥產學研經驗的徐宏喜表示,「對國際市場文化的理解、欠缺國際認證和註冊、中藥品質和標準無法建立等。都是中藥國際化走不出去的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