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design house盼打通產醫學界橋梁

康健生醫 搭建台灣微創商化平台

撰文記者 吳靜芳
日期2015-02-13
葉延銘希望以物美價廉的design house為台灣醫材創新盡一份力。

國內拋棄式微創醫材ODM廠商康健生醫科技,去年上半年啟動design house,至今運作專案共20餘個,已在去年底有一件成果送件台灣FDA。康健生醫總經理葉延銘指出,希望透過design house資源整合,推動台灣微創產業創新能量。

文、圖/吳靜芳


去年4月,由產業界主導、針對拋棄式微創手術醫材的design house平台,悄悄開跑…。

發起此計畫的康健生醫科技,是國內拋棄式微創醫材及手術耗材ODM老牌廠商,創立於1997年,對國外廠商的ODM業務佔公司整體業務97%,主營產品為婦產科與泌尿外科微創醫材,包含腹腔穿刺套管及鏡頭無菌套、除霧組等。產品打進英國、澳洲,更已站穩英國市場。去年正式進入美國市場。

從微創醫材代理商出身,擁有豐富臨床溝通經驗的康健生醫總經理葉延銘觀察,與官、研、醫界商討商品化專案,常常最後被索求50%以上的授權金。角力之下,產界參與商品化的彈性大減,國內極度缺乏產醫的商品化互動橋樑,拖延創新案源商品化。

design house 服務  加速創新商化

葉延銘認為,第一線的醫師往往對微創手術器械有最多想法,但商品化概念尚淺。

「找誰設計?應用在哪種手術?哪些是一次性產品?替代方法是什麼?專利主軸是產線還是應用?這些都是創新從零到有必須被評估的關卡。」但眼看沒有有效的整合力量出現,他乾脆帶領康健生醫團隊,挺身出來創造產界主動性較強的平台。

若客戶或醫生有創新提案找上康健生醫,團隊評估可行性及與自身產線的相近性,會酌收10-30萬新台幣專案費用,提供設計人力幫助創新案源。

不到1年的運作下,葉延銘指出,國外客戶普遍認為,以康健生醫的經驗及1年的專案期,比起自己投資2、300萬新台幣及動輒3到5年的長時間研發期,資源利用彈性較大。

由於計畫剛起頭,與康健生醫合作的對象仍以公司原有的國外客戶為主,也有一間國內大型醫院洽詢合作。雖目前醫生意願不大,葉延銘希望,未來能延攬更多醫師及醫界教授加入design house,慢慢建立起產醫共榮的道路。

「這是Trial and error(試誤)!」乍看之下,design house等於是康健生醫以自己多年的醫材研發臨床經驗「半買半相送」,但葉延銘強調,這是「練兵」的過程,能累積團隊實力。

工研院產經中心分析師林淑綿認為,design house概念不須進入產品量產,但可精進研發單價高產品,這種商業模式無法被輕易複製,這是在台灣微創OEM/ODM圈子很不同的一條路。

看到太多台灣廠商追逐me-too產品,葉延銘希望,以物美價廉的design house,能為台灣微創產業及醫界創新風氣盡一己之力。

與神基科技合作  從「me-better」到「me-only」

台灣微創產業近5年才漸有雛型,因為產品類別廣,廠商在各領域各據山頭,供應鏈並不多元。葉延銘特別感嘆,「希望台灣的微創產業能砲口一致對外。」但他曾經與國內微創代工大廠接觸,發現對方的上下游供應鏈保守封閉,沒有另起合作的空間。

為了打破現有的供應鏈困境,康健生醫又選擇異業結盟,近來與在電子領域同為系統代工的神基科技合作,慢慢磨合,找出兩者可以研發的共同利基產品。

本身強項在結構設計的康健生醫團隊,目前持有國內外共超過30個專利,除了在適用性不斷改良,也積極尋求環保材料應用,力求從「me-better」到「me-only」,讓客戶看到產品的獨特性。

例如微創手術中,內視鏡放入人體容易因溫差起霧,康健生醫因而根據臨床需求,設計鏡頭除霧組,該除霧組在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應用頗獲市場肯定,且和大廠數十元美金產品比起來只要個位數美金價格,這項產品已經透過澳洲通路商創下澳洲市佔第一。

葉延銘強調,「只有一開始就投入研發,才能贏在起跑點。」當公司掌握產品核心技術,便可透過材料、結構等因素,彈性調整產品,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至於未來,康健生醫計畫透過design house不斷精進,樹立台灣微創醫材ODM創新典範。「一家醫材公司若能夠發明一到兩個真正有用的產品,那也算是足夠回饋社會了。」葉延銘期許。


康健生醫透過異業結盟找出可以研發的共同利基產品。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