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微創手術器械今年申請FDA

益安生醫 台灣微創醫材業新標竿

撰文記者 吳靜芳
日期2015-02-13
張有德(左三)領軍的益安生醫,是台灣少數以創新微創醫材為主軸的公司。

擁有美國三十餘年生技創投及醫材創業經歷,張有德領軍的益安生醫去年登錄興櫃的,是台灣少有以創新微創醫材為主軸的IPO公司,迄今股價已漲逾3倍。目前公司有2個發展較成熟的產品,今年將陸續規劃向美國FDA申請法規認證。張有德的願景是希望台灣能成為世界高階醫材研發基地,隨著益安的進展,他們將如何灌溉台灣這塊土地讓創新醫材開花結果,眾人期待。

文、圖/吳靜芳


由旅美高階醫材專家張有德、晟德大藥廠、及上智生技創投,於2012年12月投資成立的益安生醫(6499),以創新微創手術器械為主軸,致力開發第二、三類醫療器材。

公司成立才兩年,去年12月11日即以每股58元錄興櫃,IPO首日一舉突破200元大關,目前股價仍在190~170元盤桓,股價已大漲逾3倍。

益安生醫這股旋風,不僅凸顯了投資人看漲益安未來成長的動能,也成了台灣在高階微創醫材產業發展的風向球與標竿。

張有德過往三十餘年對心血管及微創手術臨床需求的研究透徹,因此能帶領益安團隊從研發的5個微創手術器械產品組合中,快速發展出2個較成熟的產品-腹腔鏡影像清晰器材(LAP-A01)及腹腔鏡手術縫合器材(LAP-C01),已陸續完成大型動物實驗,並規劃向FDA申請法規認證,若順利,產品最快可於2016年上市。

影像清晰器材、手術縫合器材打頭陣

現有腹腔鏡在手術過程中,鏡頭容易因沾血染污,鏡頭起霧也常造成影像不清晰,必須拿出清潔後再放入,常常往返來回可能高達30餘次,造成手術延誤。

益安生醫資深經理陳靖宜形容,公司研發中的腹腔鏡影像清晰器材如同修正帶原理,在腹腔內視鏡鏡頭前加上可更換的薄膜帶圈,醫生使用時只要手一按鍵,薄膜帶一轉就可帶走血污,大大省去了手術中拿出內視鏡清潔再放入的時間。

該腹腔鏡影像清晰器材又因安全疑慮低,可申請FDA 510(k)醫療器材,不須進行上市前核准(PMA),上市進程會較為快速。

益安生醫的中期目標,已規劃完成大口徑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IVC-C01)的動物實驗與前期人體臨床試驗,該產品核心技術主要為經由精巧的自動化設計概念,使醫師得以迅速且安全地以手術縫線縫合血管開孔。

過往心臟主動脈瓣膜置換多為開胸手術,病患多為大於70歲的年長者,而這階段年長者又常不只有瓣膜逐漸鈣化、硬化,往往合併多重器官系統性疾病,若不治療,1年存活率可能低於50%。但因病患身體機能衰退,造成手術成功率不高;就算成功,臥床復原時間往往起碼3到4個月。

近年新興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入術(TAVI)則切開鼠蹊部股動脈1公分,置入壓縮的瓣膜,雖較為困難,但因危險性低,適用嚴重主動脈瓣狹窄、並有多種疾病的病患,在台灣也逐漸盛行,每年施作近百例。

根據去年的市場調研機構iData Research發布報告,歐洲心臟瓣膜置換手術醫材市場到了2020年會成長超過10%,TAVI尤其將扮演主力。

不過,在股動脈切開1公分,手術中的失血風險大增,對病人仍是不小的負擔,TAVI手術後大約需2個月的臥床復原時間。

張有德指出,益安生醫研發的大口徑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IVC-C01),在放入瓣膜後,可定位股動脈開孔位置並以一鍵引拉4條線縫合皮下2公分的血管開孔,從皮上只會看到一個小結,縫合時間只需2分鐘,病患隔天就可以下床走動。

這款高階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與先前張有德在美國參與創業研發,並賣給嬌生及亞培的心臟支架手術止血醫材功能類似,但手術開口更大,使用環境的挑戰性更高,因此設計原理更加精密,解決了醫師操作手術的風險,大大提升病人的治療恢復。

張有德說,過去的經驗讓他摸透心血管手術需求,得以注意不同的手術範疇相異的魔鬼細節。

手術現場未被滿足需求的商機

「細微的差異會帶來巨大的商機。」張有德強調,要找臨床需求,就要進到手術現場發掘。

要發掘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不能坐等醫生探詢、告知,現今台灣醫生雖然對創新醫材的敏銳度漸高,但在師徒制的醫界往往多蕭規曹隨,「學生大多只會記得被教導腹腔鏡在手術過程中要如何取出清洗,不會想到器械本身是否有改良空間。」張有德舉例。

益安生醫團隊主動出擊,在手術房現場觀察到微創器械設計的不足,導致醫生操作的挫折,也增加了病患承受的風險;他們直接面對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再推敲種種使用細節,以開發出解決方案。

他強調,「開發微創醫材要從市場來定義『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而非從技術層面去尋求符合的臨床應用。」現今有意踏入醫材的創業者,若以技術尋求市場應用,將本末倒置造成研發產品難以產生市場價值。

據了解,已有不少跨國大廠和益安洽談授權,包括中國。益安生醫國際行銷佈局,傾向產品授權,由國際醫材大廠策略夥伴進行銷售,讓台灣專注成為研發基地,並積極結合台灣上、下產業鏈,讓台灣成為高階微創醫材的世界重鎮。

這半年來,益安研發團隊也成長快速,不乏電機、光電跨領域人才加入,也吸引了矽谷資深的研發人才毅然回台加入陣容,並常有國際知名微創醫材開發權威來台灣和益安進行為期一、二週的短期交流。

未來,益安規畫每3年就能開發5個新品項,至少有2 、3個產品能夠成功授權。

張有德曾經比喻,醫材的營運模式就像棒球場上「連續性的安打」,商轉模式要維持永遠都是滿壘,才有機會一直都能得分,若要打全壘打,就希望是個創新治療方式。


帶動台灣創新醫材產業價值鏈

益安生醫登錄興櫃以來,張有德有感於近十年台灣投資者心態的進步。他指出,生技資本市場有了新藥公司鋪路,讓投資者面對創新醫材公司時,可以了解到,生技業追求的不是多量低毛利的代工模式,知識產權價值更甚於銷售量。

但放眼現今微創醫材產業,台灣廠商仍多為國外廠商OEM或ODM代工生產。張有德認為,產業要在國際市場上發揮長久影響力,「創新值」應取代「產值」他展望益安創新能量帶動台灣微創產業的創新群聚,「我們也可以是世界醫材研發中心,而非單純僅為降低成本之生產中心。」

益安生醫的產品組合開發也將以「策略聯盟」為先,啟動國際醫材大廠技術授權或合作開發等,雖然不以自己生產製造為終點。但也同步藉由台灣的供應鏈,進行產品小型量產,希望逐步將台灣的產業價值鏈整合、凝聚起來。

從張有德看來,台灣要形成創新醫材供應鏈,必然還要面對幾大問題:一是代工思維須改變;二是關鍵材料取得不易。

他指出,台灣雖機電基礎不錯,但微創醫材常需使用的鎳鈦合金「記憶金屬」,在台灣特別缺乏;微創醫材製程的關鍵要角-雷射切割、雷射銲接,在生醫的應用也還不多,精密度還有加強空間。

但整體而言,張有德對台灣人才充滿信心。對他個人而言,益安在資本市場上創造出高股價不是最終的目的,創造一座讓年輕人才發揮、學習的場域,讓台灣高階醫材能茁壯並永續發展,才是他歷經主導TMF(Taiwan Medtech Fund)失利後,仍不放棄回台的使命。


益安生醫總經理張有德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