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冠疫情襲捲而來,醫藥供應鏈大風吹,各國關注起生技、製藥產業在地化生產,政策上升至國安危機!
不過,臺灣生技製藥產業,無論新藥、原料藥、學名藥到CDMO廠,長期受限市場、藥價、法規多重擠壓,疫後「內憂外患」挑戰將更趨嚴苛!
臺灣生技製藥產業究竟如何趁勢突圍,找到前進國際的入場券?本刊實地走訪10家臺灣藥業,看看他們的轉型策略,是否真能見真章!?
許多對外委託研發及生產代工(CDMO)的需求也轉向國內,疫情開啟了臺灣生技醫藥產業串連「疫」起打群架的新契機。
責任編輯:李林璦、王柏豪
採訪整理:李林璦、王柏豪、巫芝岳
撰文:李林璦、王柏豪、巫芝岳
資料研究:本刊資料研究中心
攝影:李林璦、巫芝岳
視覺/美術設計:黃黛鵑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襲捲而來,世界各國無不關注起自己的生技、製藥產業。
這個平常不像消費性產品那樣花枝招展(Fancy)的領域,現在因為與人命息息相關,也成為各國政府與民眾關注的「新國安危機」!
美國白宮發布一份「美國供應鏈100天」報告,盤點半導體、電池、礦業和醫藥四大領域供應鏈的安全性,將醫藥品供應鏈上升至國安等級的高度。
醫藥品供應鏈中,主要著重加強小分子藥物、無菌注射劑和治療用生物製劑,包含其原料藥(API),但不包含疫苗、細胞療法、血液製劑。
美:關鍵藥品在地生產
韓:追求全球前5大疫苗生產國
祥翊製藥董事長吳永連分析,API供應鏈對於美國來說是非常大的議題,進口至美國的API中,中國、印度兩國總共佔75~85%。以製劑產品來看,學名藥中3顆裡就有1顆來自印度,雖然印度有自己的原料藥,但印度有70%的API也是從中國進口,所以整體API源頭還是中國。
若以全球的角度來看,中國製造的API約佔40%,印度佔35~40%,基本上,API供應中國佔比最高,製劑則是印度最多。
美國前總統川普也為了要讓關鍵藥品能自足,2020年5月,川普政府注資8.12億美元,與少為人知的製藥廠Phlow合作,生產目前由印度、中國供應的學名藥及其原料;7月,又與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 Kodak)簽訂了7.65億美元的合同意向書,投入藥物原料的生產。
吳永連指出,從美國提出原料藥主檔案(DMF)申請的公司統計,美國原料藥供應公司有26%在美國,26%在歐洲,13%為中國公司、19%為印度公司,雖然這與產能、產量無關,但也可以看出美國API製造產業疲弱。
韓國總統文在寅也在今年7月時,於「K-全球疫苗樞紐建設願景與戰略報告」大會上宣布,將疫苗、半導體和電池列為國家三大戰略技術領域。計畫投資高達2兆2,000億韓元(約新臺幣537億元)於新冠疫苗的研發與製造,目標讓韓國在2025年成為全球前5大疫苗相關生產國之一。
國家生技製藥發展危機的黑盒子
原料藥供應鏈在地化、關鍵學名藥生產成了美國的未來政策,更成為韓國趁疫爭天下的國家戰略。然而,當疫情讓全球焦點轉向生技醫藥產業時,臺灣卻在此次疫情下,掀開了國家生技醫藥發展危機的黑盒子。
一方面,國產疫苗發展的議題,再次暴露了臺灣內部政治的分裂,政府任何興業政策都可能面臨圖利的指控與拉扯;另一方面,「授權」議題的浮現,即中國直接向海外取得藥物授權,如同這次的輝瑞(Pfizer)/BioNTech新冠疫苗,授權銷售區域直接包括臺灣,這意味著,未來,國內更多關鍵藥物的取得,恐將受制於中國。
本刊實地走訪國內10家生技製藥業,除了聽聽臺灣生技製藥業者如何看待疫情帶來的產業變化與衝擊,也看看他們將如何在長期「內憂外患」的挑戰下趁勢突圍,找出自己永續經營或前進國際的入場券?
臺灣趁疫搶進國際供應鏈?亞太區藥品供應中心有機會!
鑑於臺灣去年疫情不像國外嚴重,各家藥廠也積極超前部屬的情況下,歐美最頭痛的藥物供應鏈問題,事實上,普遍對業者來說並不嚴重。
不少人因此認為,臺灣藥品製造品質優良,加上不少原料藥國際佔有一席之地,臺灣是否有機會趁疫搶進國際供應鏈?
生達總經理范滋庭表示,這次疫情雖然讓很多人知道全球供應鏈脆弱,但臺灣市場規模小,人口也少,在國際供應鏈上要能佔有關鍵地位其實不容易。
「美國的市場是自由市場經濟,在追求低成本下,學名藥還是削價競爭,中國、印度的原料藥、學名藥價格便宜,並不容易讓美廠商犧牲獲益而改變供應商。」范滋庭說。
台耀董事長暨總經理程正禹也認為,價格競爭本就是資本主義的原動力,因此疫情過後,大致還是會回到原狀,要真的不依賴中國是不可能的。
程正禹說,「若臺灣要在這其中爭取機會的話,首先規模要夠大才行,臺灣電子廠之所以能名列世界前茅,就是因為規模大,但臺灣製藥廠目前還沒有這麼大的規模。」
不過,范滋庭說,在美國為協助企業與勞工因應貿易自由化之影響,所創立的貿易調整協助(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 TAA)制度的名單中,臺灣名列其中,因此,臺灣在規劃將藥物出口到美國,還算是有商機的。
瑩碩總經理顏麟權也表示,「新冠疫情的衝擊讓大家體認到藥品供應鏈的重要性,以及區域化分散布局的必要性,將供應鏈庫存時間拉長、重新定位供應鏈,是未來幾年需要思考的問題。」
今年8月,瑩碩子公司歐帕創國內藥廠首例,與日本客戶共同評估並成功試運行後,決定共同進駐臺北港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 FTZ),確保客戶亞太區藥品供應不斷鏈,歐帕也可省下自建倉儲成本。
顏麟權指出,「臺灣的地理位置是亞太很好的轉銷中心,接下來將複製此模式,希望同業可以一起合作,爭取臺灣成為國際藥廠的亞太區藥品供應中心。」
生達總經理范滋庭表示,這次疫情雖然讓很多人知道全球供應鏈脆弱,但臺灣市場規模小,人口也少,在國際供應鏈上要能佔有關鍵地位其實不容易。(圖/本刊資料中心)
健保天花板、進口學名藥侵蝕 國內學名藥廠悲歌?
今年6月28日,國發會委員會通過111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其總額成長率下限為1.272%,成長率上限為4.4%,創11年來最低紀錄。
不過,由於新冠疫情爆發,健保署7月起調高400項急重難症給付,預計將投入約21億元,例如其中的插管給付從新臺幣約464元調至約835元,調幅近8成,是17年來首度調高。
臺灣製藥同業公會理事長、濟生醫藥董事長蘇東茂表示,健保署每年都會砍一次藥價,2019年時的數據指出,健保藥品結構裡面,超過70%的藥品數量,都是國產藥品提供的,但是只有拿到20%幾的藥價,此外,健保藥品中的學名藥,國產學名藥佔23%,進口學名藥佔19%,但實際上,國產學名藥可以從健保拿到的藥費,只佔約4%。
進口學名藥逐漸侵蝕國產學名藥市場。今年上半年,國內學名藥廠的營收,絕大部分是衰退的,不僅是因為疫情影響,長年來的政策、法規環境都是因素之一,顯然是敲響了國內學名藥廠的警鐘。
范滋庭說,在健保藥價下,外銷已經是臺灣學名藥的必經之路,早在5、6年前,生達就已定下外銷目標,早期首重美國市場、後為日本、中國,後因中國倡導醫改,進行一致性評價後,市場轉向至中國,而近期因疫情美國重視供應鏈後,也將把美國市場再次規劃進生達海外藍圖中。
不過,范滋庭也說到,在2018年底,中國國家醫保局發布《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文件》後,以11個城市為試點,統一執行藥品集中採購競標,價格激烈競爭,平均藥價被降低52%,最多可能降幅達96%,中國市場也不比以前好做。
程正禹表示,原料藥在削價競爭下,利潤也越來越少,觀察到許多藥廠從口服轉往針劑、大分子、生物製劑領域,也因此台耀才會在2012年投資成立台康生技。
蘇東茂表示,製藥公會常常與政府交流,希望盡量改變對產業不友善的政策,在合乎法規的同時,也能給產業一些生存空間。
除了外銷,為了對抗健保藥價越來越低,傳統藥廠也積極轉型,發展保健食品、保養品、清潔用品、觀光工廠等,如中化的乾洗手、抗菌消毒用品在疫情下也成為帶動營收品項之一,濟生除了保健、保養品創造營收,今年更買下了1,500坪的地,預計擴大經營觀光工廠。
臺灣製藥同業公會理事長、濟生醫藥董事長蘇東茂表示,健保藥品中的學名藥,國產學名藥佔23%,進口學名藥佔19%,但實際上,國產學名藥可以從健保拿到的藥費,只佔4%多。(攝影/巫芝岳)
疫情下數位溝通新常態
疫情對新藥開發公司的影響方面,安基生技新藥董事長暨總經理黃文英指出,新冠除了影響運輸速度外,也讓全部資源都集中至新冠的臨床試驗、新藥研究,搶佔了市場上很多臨床試驗受託研究機構(CRO)公司的量能,大大延遲了新藥公司的研發速度。
此外,由於許多會議都改成線上見面、e-mail溝通,使得溝通技巧、英文程度、對他國文化的了解程度都變得非常重要,少了「見面三分情」的優勢,容易造成許多誤會,而錯失許多授權、合作機會。
黃文英表示,疫情也讓各公司對於風險的接受度提高了,改變了面對風險的心態,有時若不願意冒任何風險的話,也不會有新的機會出現。
而中化裕民健康事業公共事務處長陳誼芬表示,中化在疫情前就在進行數位轉型,如智能藥櫃的數位化解決方案,剛好可以在這次疫情中看到績效與必要性,而在銷售面上,因疫情,也多了一塊視訊的新互動模式,反而可挖掘到與以往不同的客戶。
但陳誼芬也提到了疫情下的矛盾,政府在疫情下要求製藥業者不能缺藥,但相對來說,卻沒有配套措施,如優先安排讓製藥生產人員施打疫苗,只要有一個員工被匡列,整條生產線很有可能就須暫停。
不過,蘇東茂指出,公會寫信給主管機關申請,讓常跑醫院的業務可以造冊打疫苗。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