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新策略 右手新科技 醫二代玩轉未來醫療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1-12-28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封面圖

時代新科技,宣告著臺灣醫療界邁入智慧醫院新紀元!醫療服務系統已經踏上被「重新定義」的不歸路……

儘管臺灣醫學中心林立、醫療技術傲視國際,但傳統窠臼導致數位轉型遲緩,一些醫療體系接班二代,左手新策略、右手新科技,掌握機會趁勢而起!

「醫二代」正在將醫療新科技真正落地、深入民眾身邊,他們如何顛覆傳統醫療體制,打造自己的「二代醫院」?

責任編輯/撰文:李林璦
採訪整理:李林璦、吳培安、彭梓涵
資料研究:本刊資料研究中心
視覺/美術設計:黃黛鵑
參考資料:市場公開資訊
圖片來源:freepik


全臺一年一度最大的醫療派對《台灣醫療科技展》於12月2~5日登場,會中各大醫院都使出渾身解術展出醫院最尖端、最嶄新的創新醫療科技,如同綻放的炫麗煙火,宣告著臺灣醫療界邁入智慧醫院新紀元!

「但這僅是一場奪目的煙火秀呢?還是真的確實落地到親近民眾的身邊?」不時聽到往來觀展的民眾喃喃自語。

不同於各醫學中心主秀自己院內的各種醫療科技,一群「醫二代」卻不約而同低調了自己的角色,把主舞台給了各類新創往來的夥伴,照亮他們真正展現臺灣醫療科技的現況,以及如何透過不同的策略,將新醫療服務實際落地、深入民眾身邊。

如盛弘醫藥(8403)體系率領旗下六大子公司參展,不僅展現集團布局精準大健康生態系之成果,更首度廣邀40多家投入創新醫療領域的企業夥伴共襄盛舉,讓夥伴在醫院醫師們的人形立牌圍繞下,分別以健康、醫療、照護、數位與醫材等四大主題,輪番上陣分享,大健康生態「圈」的意象不言而喻。

秀傳醫療體系則聯合北醫生醫加速器、北醫BioDesgin Center、國發會Startup Island TAIWAN、苡樂創新平台以及比翼加速器,共同以「Connecting People, Working Together」為宗旨,推出新品牌―― MedTech StartHub生醫創業平台。

會場中匯聚展出近30家生醫新創,並廣邀超過50名跨領域業師、創投與新創進行超過百場的媒合會,運用展場的地利之便,架構推動新創成長的一座橋梁。其人潮往來、交流熱絡,更成為展會中最是吸睛的角落。

如同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所提出的報告,「科技和醫療技術的進步,正在改變醫療照護提供的方式與體驗,而新冠肺炎(COVID-19)則推動法規的革新,在時代的巨輪滾動下,醫療保健系統的運作與互動正在進行『重新定義』!」

而這些左手新策略 右手新科技的「醫二代」們,正在試圖顛覆傳統、重新定義醫院體制,積極實踐邁入智慧新紀元的臺灣「二代醫院」!


醫療科技展中,各大醫院無不展示最尖端、最嶄新的醫療科技,不過,一群「醫二代」低調了自己的角色,把主舞台給了各類新創往來的夥伴。(攝影/李林璦)

健保緊勒創新難落地 商業保險結合精準醫學為解方

然而,看著展場大秀各種醫療科技,敏盛醫療體系接班人楊弘仁為文感嘆 ,「展場中展出的精準醫療、智慧醫療、新藥、醫材的創新與突破都不容小覷,值得國人感到驕傲,但卻到了應用面上時,就被綁在新臺幣8,000億元的健保預算和控制成本的舊思維裡。」

楊弘仁形容,「參與醫療科技展好幾年了,每次都希望能夠展現臺灣醫療的實力,可是,就像國王的新衣,愈想展現,就愈虛幻。」

於是,楊弘仁將其盛弘醫藥旗下的精準健康公司,於12月完成2億元增資,引進了中信、開發兩大金控公司做為策略夥伴,加上原先與富邦集團換股納入的富盈診所,將三大金控旗下的保險資源與之結合,成為全新型態的金融醫療合作模式。

可以想見未來,在保險前,先到健檢診所進行基因篩檢、健康檢查,依據個人化的健康數據打造最適合的保單,後端再串接創新療法保險品項,期盼能有助於緩解健保的總額限制。

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陳瑞杰指出,由於臺灣的醫療實在太便宜,現在各縣市首長也搶蓋醫院以做為績效,加上臺灣人口又逐年減少,造成醫院之間無不進行貴重醫療投資、更新設備、引進新科技來「爭取患者」。

陳瑞杰也認為,若要讓醫療科技落地,無法只靠健保,應該好好利用商業保險,因為「高價醫療」只能透過保險才能讓它普及化,進而壓低成本,最後再進入健保。

陳瑞杰同時指出,創新技術、科技難以落地的另一大關鍵,是卡在目前健保制度的成效指標建立上。

他表示,不能只有宣告做了幾例、做了多少量的「業務性」指標,而是更應該專注於計算創新技術、科技實際上為病人、醫院帶來什麼效益,回過頭再告訴健保,因為導入了新技術而節省多少醫療支出、減少多少人力負擔、增進多少醫療品質。

「這樣的價值指標,才有望打破傳統的床數對應醫護人員數的法規,創造新的醫療黃金標準流程,突破健保、評鑑所規範的傳統醫院體制。」陳瑞杰說。

不過,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io Taiwan Committee, BTC)委員林啟禎表示,目前,衛福部已規劃全民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著手改革健保給付及支付制度與健康照護體系,也會整合公共衛生體系與健保資源,以提升健保給付價值、醫療服務效率及品質等。

但林啟禎也認同,「健保是為維持人民的基本健康,若要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應該鼓勵可以自由地在規範下加價,或許商業保險是一劑解方。」


北醫大講座教授陳瑞杰認為,若要讓醫療科技落地,無法只靠健保,應該好好利用商業保險,因為「高價醫療」只能透過保險才能讓它普及化,進而壓低成本,最後再進入健保。(攝影/李林璦)

投資、併購、合作 醫療體系成新創召集人

由於新冠肺炎加速了數位產品的發展,各式各樣的新創公司雨後春筍冒出,麥肯錫報告中提到,「這時,正是醫療體系可扮演匯聚新創產品、打造健康生態系的召集人角色。」

秀傳醫療體系接班人黃士維正是醫院中匯聚新創產品的翹楚,除了今年推出的新品牌――MedTech StartHub生醫創業平台外,早在2019年底,秀傳就攜手比翼生醫創投創立了全臺首檔「醫院創投基金」,並投注了16家生醫新創。

2021年8月底,比翼、秀傳又正式公開與智康創投合作,將共同投資Ready To Go Global的生醫新創。

黃士維不只投資多家新創公司,並提供場域給新創進行臨床驗證,透過不斷地結合外部資源、資金,秀傳已經成為國內知名的「醫療創新生態圈」,以及新創與醫院的的橋梁。

臺灣在醫療服務或資訊產業都具備足夠國際競爭力,將臺灣醫療新創推進國際是政府與產業共同努力的目標,同時也擔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理事的黃士維表示,「醫院在這其中應該扮演一個領頭羊的角色,將多方結合在一起,達到多贏的狀態。」

而盛弘醫藥,楊弘仁則是透過併購、換股、合作,打造出整合型的醫療照護生態圈,希望能對應到所照護社區民眾生命週期的每一階段。

敏盛以醫院為中心起點,提供民眾急性病的照護,向前延伸預防醫學(精準健康),向後布局長期照護網絡(智科ALTC長照網);又透過垂直整合,向上建立採購平台串聯藥品供應服務(盛雲藥品),向下透過電子商務平台(盛雲電商)及大量的連鎖藥局(躍獅藥局)服務社區民眾。

他們作為醫二代,立足在上一代胼手胝足建立的基礎上,無不積極轉型、遙想著創建更前瞻的未來醫療!

遙想未來醫療  轉移居家、遠距醫療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於2020年1月在美國邀請24名專家、5名醫師及醫院營運主管,分享對未來醫院的想像,他們一致認為2040年的未來醫院,將有三大轉型出現。

第一為整體的病床總數會減少,大多數的醫院將轉型成為著重於重症照護、傳染病檢疫、隔離、以及需要專科或多職類會診複雜患者的重點照護場域。

第二大轉型為醫院其他場域將成為健康中心,提供門診、遠距及居家服務,並更專注於社區的心理、社交、精神等整體照護服務。

第三項轉型為居家醫療或雲端醫院,可透過遠距醫療在患者家中進行慢性病的照護與治療。

加上新冠疫情加速遠距醫療興起,據《The Lancet》研究估計,自從疫情大流行以來,線上患者諮詢的數量增加了10倍。

事實上,臺灣在疫情升級至三級警戒時也曾鬆綁視訊看診,促使遠距看診短暫落地,但僅維持至疫情降級的次月底,因為其中還卡住三大關卡:分別為核卡、繳費及領藥,都還是必須去醫院現場才能進行,法規完全沒有配套,導致匆忙上陣的臺灣遠距醫療幾乎又回到原點。

相較國外遠距數位醫療服務的日漸普及,陳瑞杰表示,「數位化是未來醫院必經的進程,像疫情下,民眾都學會掃QR code,政策引導民眾行為改變,相信不久的將來,民眾便會要求遠距或居家醫療,醫院的空間空出來後,便能進行轉型與改革。」

「未來,只要串接電子支付,並能開立電子處方籤至社區藥局領藥、核卡,就能真實讓遠距醫療成真。」陳瑞杰說。

醫院智慧化及遠距化、醫療服務去中心化、健康照護社區化及居家化,同樣已經成為國內醫療數位改革轉型公認的核心命題。

然而,真正能引進創新、快速翻轉、進行組織變革的,幾乎都是非公立的醫療體系,其中,挾著決策權力及資源優勢的醫二代,更是懂得善用新科技、新策略,更重要的是決戰的速度,帶領組織朝向未來醫院大步邁進!

分級醫療  創造地區特色醫院

他們的轉型也都轉得各有特色,林啟禎指出,「可以以分級醫療為核心,發展符合醫院規模的特色,並促進各級醫療院所的合作建立區域醫療網。」

而把分級醫療走出自我特色、多采多姿的,又非羅東博愛醫院第三代執行長許豪莫屬。

許豪的願景是「讓宜蘭人成為最健康縣民」,為讓民眾獲得更好的醫療照護,向上與基隆長庚、林口長庚等醫學中心合作,向下與在地診所合作,雙向建立轉診綠色通道,並與團隊策略性鎖定不同的目標族群,從其常見的關聯性共病著力,打造出專屬羅東博愛醫院特色的卓越醫療整合中心。

更特別的是,羅東博愛醫院以「全人醫療」為核心理念,強調身心靈都必須照護,也特別在醫院內打造活力學苑,內有健身房、健康廚房,利用運動、飲食、正念減壓等方式讓民眾維持健康。

麥肯錫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整合式的全人照護(Whole Person Care)可節省高達1850億美元的醫療成本。

許豪還於今年4月,成立了「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囊括了緯創醫學的外骨骼機器人、上銀科技的下肢機器人(HIWIN)、AMADEO莫札特機器手臂等,完完全全將最先進的醫療科技與創新醫材引進羅東博愛醫院,打造成為整合性的醫療健康照護中心。

身處海線地帶的童綜合醫院,接班人童敏哲同樣從地方發展出自我的特色醫療。他早在疫情前,就將醫院資訊系統完成5G基礎建設,全院通訊無死角在疫情期間大大發揮了作用,讓童綜合醫院不受影響地在疫情間,透過遠距會議一一完成各項醫療品質認證。

童敏哲又一手打造出有別於其他醫院的24小時急重症服務,大手筆投資數百萬元發展緊急救援,近年,每年都能有平均近100例的救援。其中,童綜合的航空醫療救援中心(Formosa SOS)的「神救援」團隊,甚至國內外遠近馳名。

童敏哲更運用物聯網建立5G救護車,在送院過程中就能先掃超音波、量心電圖、加速醫師診斷,並和離島風電廠商落實遠距醫療合作,一點一滴地打破「資訊科技在偏鄉病患不易推行」的刻板印象。

臺醫療生態自成一套  轉型正是時候

林啟禎分析,臺灣的醫療生態跟國外不盡相同,有自己特殊的一套文化。病患與醫師的關係可以比喻成「五層的委託關係」,第一,病人必須委託給政府,政府交給行政院旗下的衛福部,衛福部委託給健保署,健保署委託醫院,醫院委託醫師,醫師再來照顧病人。

因此,臺灣的整體醫療生態困在病患跟醫師之間這五層的委託關係上。尤其我們在這委託關係上,是採取由上而下、以「預算」作為管制措施,做了哪些醫療服務,就給多少健保給付。

「也就是說,目前的臺灣的醫療生態就是以金錢的方式制約,希望得到價值的回饋。」但林啟禎表示,醫療最終的目的還是要達到「價值」跟「品質」,希望以患者為中心,讓患者安全、安心。

也由於受限於健保大餅之下,因此要走出傳統的醫療體制框架,但以往的醫院想盡辦法開闢業外收入,賺停車場、美食街的錢,別人做什麼就做什麼,結果都只有紅海,沒有藍海。

「傳統與新創模式之間的轉換,現在正是關鍵時刻。」林啟禎說。

林啟禎進一步認為,創新醫療生態的出現,源於醫二代多在國外發展過或接受過教育,汲取新的觀念和經驗後,對於新科技的接受度高。更重要的是,他們相較沒有受到過去醫療體制發展歷史、法令限制的影響,因此較沒有約束,勇於衝撞體制、或開闢新的模式。

「比起說這樣的模式是『高風險』,我看到的更多是『機會』。」林啟禎說。

陳瑞杰也表示,所謂的「醫二代」,可以更大格局地不侷限於家族體系血脈傳承的二代。因為廣義來看,傳統與創新的隔閡,同樣讓醫療界的二代專業經理人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樣正在經歷「二代醫院」轉型的陣痛期。

陳瑞杰說,要想像的是未來醫院下一步是什麼?要掌握未來10年有什麼是變動、有什麼是不變的。

例如以往腫瘤需要開大刀,是因為沒有精準的診斷工具,發現時都已到晚期,但是隨著科技演進,創新的精準診斷方式,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越往上游走,下一步就是預測、預防疾病。」

未來,「醫二代」們利用醫療科技打造出的「二代醫院」,成果究竟會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BTC委員林啟禎分析,臺灣的醫療生態跟國外不盡相同,有自己特殊的一套文化。而傳統與新創模式之間的轉換,現在正是關鍵時刻。(攝影/吳培安)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91

下一篇
健保大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