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究竟延年益壽,還是危害健康?

互相矛盾的研究怎麼來? 《成分迷思》教您解讀健康新聞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2-01-27
《成分迷思: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Ingredients: The Strange Chemistry of What We Put in Us and on Us)》

天然的最好?有機的更讚?包裝上的成分表越長越糟糕?一項食品對健康究竟有益還是有害,為何科學家頻頻改口?科學研究持續進展,健康主張推陳出新,網路資訊眾說紛紜……《成分迷思》這本書不提供權威的解答,言之鑿鑿的告訴你「該吃這、不該吃那;要這樣做,別那樣做」,而是藉由揭露科學研究的數據產生過程,教您學會怎麼更中肯地看待健康新聞。

作者/喬治‧翟登(George Zaidan)   譯者/甘錫安   責任編輯/劉馨香


如果你剛好在1980年代中期已經出生,而且經常看新聞,應該會覺得咖啡對身體很不好:「喝咖啡與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有關」、「研究顯示喝咖啡的人罹患癌症風險較高」。但1986年初,美聯社發布「研究發現咖啡不會提高心臟病風險」。呼!鬆了一口氣。兩年後報章又報導:「低咖啡因咖啡可能帶來風險」,1990年繼續出現嚇人的新聞標題:「只喝兩杯咖啡也會大幅提高死亡風險」,僅僅28天後又報導:「研究指出咖啡對心臟沒有風險」。

在「馬的,不要喝咖啡」和「額,應該還好」之間擺盪25年之後,有重大改變:「研究人員指出:飲用咖啡可降低心臟病發風險」。等等,你說什麼?咖啡其實對身體很好?不過後來幾年的新聞標題,還是一樣沒辦法幫我們做決定。

以上這些新聞標題全都發表於2000年以前。2000年以後,這類標題發布得越來越快。我做了一項非常不符合科學的小規模實驗,在Lexis Nexis網站上搜尋2000年到2009年間報紙和通訊社的健康版中包含「咖啡」、「風險」和「提高」或「降低」的報導─總共找到2475個「提高」和615個「降低」。

科學界你夠了沒!都研究二十多年了,難道還沒辦法找出答案?

互相矛盾的新聞  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

咖啡不是唯一讓新聞標題互相矛盾的食物。2016年,美國史丹福醫學院的兩名科學家拿起書架上的食譜,隨便選了50種材料,接著搜尋文獻,找出每種材料可能和癌症有關的研究。

排除相關研究少於10篇的材料後,還剩下20種材料。在這20種材料中,只有4種材料的研究結果完全一致。其他材料(換句話說是80%的材料)至少都有一個互相矛盾的結果。有些材料則有許多互相矛盾的結果,例如葡萄酒、馬鈴薯、牛奶、

蛋,以及……沒錯,就是咖啡。所以最後我們看到的是統計學家及記者瑞吉娜‧努佐(Regina Nuzzo)所謂的「揮鞭新聞」(whiplash news)。

政治人物改口一次,我們就覺得不爽,科學界怎麼能對同一種食物改口好幾十次?

各位先生、小姐,為各位介紹營養流行病學(天使合唱音樂下~)。營養流行病學研究哪些食物會讓我們早點進墳墓,是大多數與食物和健康有關的新聞標題來源。

營養流行病學依據的大多是長期的前瞻性研究:找來一群人,問他們一大堆關於生活方式的問題,接著長期追蹤他們,記錄後來他們得了些什麼病。這些研究得到的結果是關聯(Association,也稱為「相關」[Correlation])。

典型的營養流行病學研究可能會發現(舉例來說),每天喝兩杯咖啡,與跌倒造成髖部骨折的風險增加30%有關。於是便出現了「少喝咖啡多走路可降低髖部骨折風險」這樣的新聞標題。

多年下來,營養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的關聯逐漸增加,這些關聯有時彼此一致,有時完全不同,就像咖啡相關研究一樣。關聯在好和壞兩端來回擺盪,健康線記者跟著擺來擺去……

機率性的新型慢性疾病  思考關聯與因果

長年以來,營養學研究過這類型的疾病:去除飲食中某種物質→明顯且可怕的疾病→恢復食用這種物質→神奇康復!

這些疾病的預防方法都簡單到不行:想預防癩皮病?吃肝臟(維生素B3);想預防壞血病?吃柳橙(維生素C)。換句話說,某些食物就是某些疾病的神奇預防劑,甚至能治療這些疾病。

但營養不足疾病在美國、歐洲和開發中國家已經十分罕見,現在的健康問題大多和壞血病或癩皮病無關,而和心臟病、癌症、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有關。

新疾病帶來兩個巨大的挑戰。第一,要進行持續時間足以斷定某種食物是否能預防癌症的對照試驗,花費將會十分高昂,對參與者而言也太辛苦。要斷定哪些因素可能導致或治癒「進展迅速又能快速治好的疾病」,會比「進展緩慢、無論怎麼治療都會讓患者喪命的疾病」容易得多。

第二個挑戰也有點關聯。簡單說來,近來我們關注的健康問題都不是確定性的,而是機率性的。

我們的身體,內部有幾千個化學反應,每天消耗和製造好幾千億個分子。而食物,即使是超高度加工食物,化學成分也十分複雜,與人體的交互作用也經常難以預測。當然除了食物,還有許多因素可能影響我們是否會得到某種疾病。

機率性疾病的主要關鍵是風險:如果吸菸,罹患肺癌的風險會大幅提高,但不表示一定會罹患。

我們看到兩個事物之間有關時,應該提出兩個疑問:(一)這個關聯確實存在嗎?如果這兩個事物確實有關聯,接下來的疑問應該是(二)其中一者確實是另外一者造成的嗎?也就是說,兩者間的關聯是因果關係嗎?

舉例來說,超高度加工食物確實和癌症有關嗎?如果確實有關,經常吃超高度加工食物會導致癌症嗎?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它們的許多細微之處。要達成這個目的,我們必須跳脫營養流行病學的思考方式,回到真實世界。

書名           成分迷思: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Ingredients: The Strange Chemistry of What We Put in Us and on Us)
作者           喬治‧翟登(George Zaidan)
譯者           甘錫安
出版社       行路出版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08日
定價           420元
頁數           320頁
ISBN          9786269537600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