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整合醫學抗老訴求「治本」目標

搶攻抗老經濟 臺灣拼技術創新服務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12-13
安法診所創辦人王桂良分享,要進行這些抗衰老的細胞治療前,他們建議讓病人先「調整改善體內環境」再進行。(圖/安法診所提供)

面對超高齡社會,在以「健康老化」為目標下,整合性的「抗老化醫學」逐漸受到矚目。不論是調理荷爾蒙等全身狀態、從中草藥中篩選抗老化成分並開發為小分子新藥,國內都已有業者投入;而在醫療服務端,近年則盛行高齡整合醫療模式、建設老人醫院等,期望在應對老化相關疾病及提供醫療服務時,更朝向「治本」前進。

撰文/巫芝岳


隨著全球追求長壽、抗老化商機不斷擴大,尋求最尖端的醫療技術投入,是科學家們的兵家必爭之地。

不過,由於衰老為全身性的變化過程,光就生理上,牽涉多系統、多器官的變化,更遑論心理層面,甚至因超高齡人口學衍生的社會層面影響。

僅仰賴再生醫療技術,針對腫瘤、黃斑部病變、退化性關節炎等難治的老化相關疾病投入,顯然不足以「全面」解決高齡化所遇到的醫學問題。

「面對超高齡化時代,其實重點仍是如何讓人們『健康老化』;長照努力的目的,是讓人們盡可能不用到長照!」現任衛福部長薛瑞元過去擔任長照司司長時,曾如此強調。

為了達到健康老化,如同前文所述,全球以「長壽」(Longevity)為題的生技公司,積極朝各項藥物開發,或更創新的荷爾蒙療法深入鑽精,而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

在臺灣,有哪些「抗衰老」的再生創新方法出線?論及醫院服務端,又有何因應超高齡化的嶄新服務模式?

細胞儲存抗老化?抗衰老專家:先調理全身機能更重要

除了前文針對腫瘤、黃斑部病變、退化性關節炎等難治疾病的細胞治療外,其實更廣義的再生醫療,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療法等在內,早已在國內外診療市場被廣泛使用。

「PRP增生療法」,是透過輸注自體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刺激肌腱、韌帶、關節軟骨等身體軟組織進行修復。

此外,常被和PRP比較的「輸注幹細胞、免疫細胞療法」,目前,臺灣雖然有許多謹慎的監管制度,在先進國家也尚未開放,但也有研究顯示可能有「回春」作用,早已經在坊間醫美診所風行,普遍被認為是抗衰老的重要方向。

因此,國內已有許多業者,推出幹細胞和免疫細胞儲存服務,鼓勵民眾在身體仍健康時,將年輕的細胞儲存起來,未來待科技持續進展、法規開放時能有所應用。

國內抗衰老醫學先鋒的安法診所創辦人王桂良與本刊進一步分享,要進行這些抗衰老的細胞治療前,他們建議讓病人先「調整改善體內環境」再進行。

王桂良說:「我常將人體的抗衰老醫學比喻為管理一座花園,若土壤變差,這時播再多種子也無法長好,必須先改善土壤狀態才行。人體的整體環境如同土壤,細胞治療這些抗老化療法則好比種子,應先調整好體內狀態,此時,不僅是新『播種』的細胞能長得好,舊有的細胞功能也會變好。」

因此,主打抗衰老醫學的安法診所,會先透過全面的基因檢測與其他檢驗方式,了解病人或還在亞健康階段者的體內整體狀況,以個人化的方式調整荷爾蒙(荷爾蒙療法)、營養、益生菌、飲食、生活型態、生活環境等,好讓人體內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自律神經等基礎環境都能被調整好,就能達到讓整體細胞更健康的效果。

安法2015年時也正式進軍中國,在上海設立分院,並即將往北京拓點,搶攻中國一線城市的抗衰老商機。

王桂良也表示,由於中國政府在海南設有先進醫療的「先行區」,細胞輸注抗衰老這類在臺灣與中國其他地區尚未批准的療法,可以在此進行,安法也已嘗試規劃於該地施行治療。

天然物萃取  再生藥物成分興起

根據《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Biology》2021年的一篇綜述論文(Review),抗老化的再生醫學可區分為「3R」,分別是:例如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的「取代」(Replacement);例如細胞治療、幹細胞療法的「再生」(Regeneration);以及「老化修復」(Rejuvenation)。

健裕生技創辦人,也是前工研院生醫與材料研究所副所長的李連滋則表示:「其中,器官/骨髓移植的排斥風險較高且執行門檻較高,再生療法則因為作用機制複雜性高、風險仍大,因此法規管制特別嚴格。」

李連滋說,「過去參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時,因看到渦蟲特殊的再生能力,而被激發想投入再生醫學,但又聽聞幹細胞、細胞治療發展所面臨的重重阻礙,因此我選擇『老化修復』這條路,透過給予可促進細胞再生的藥物,就能以在生物體內作用的方式幫助受損的細胞再生。」

李連滋領導的健裕團隊,目前已從黨蔘中找到能促進心肌再生的小分子成分,並加以修飾開發為效果更好的新藥,正準備進入心衰竭臨床二期試驗。其同時也針對神經、軟骨、胰島等細胞,從中草藥中找出能幫助再生的潛力新藥。

而另一位在中草藥萃取抗老化藥物研發有成的,是陽明交通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吳榮燦。

吳榮燦從何首烏中萃取小分子EH-201,並經動物實驗驗證該分子具有能改善細胞粒線體老化、刺激細胞促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分泌的效果,因此可幫助因老化而EPO分泌量減少的細胞「回春」。(詳見後文〈吳榮燦「東方」再生醫學技術 心衰竭新藥將進臨床二期〉)

由此可見,國內自天然物萃取出小分子,並開發為抗衰老藥物,且進入臨床中期者雖仍為罕見,但因源自天然物及其個別獨特的作用機制,往往比純化學合成的新藥安全性更高,因此,相當值得期待。


吳榮燦從何首烏中萃取小分子,並經動物實驗驗證該分子具有能讓改善細胞粒線體老化。(攝影/巫芝岳)

生醫小百科»粒線體醫學(Mitochondrial Medicine)與老化
許多研究顯示,包括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心血管疾病等老化相關疾病,都與粒線體功能相關。細胞老化時,粒線體的形狀會變大,其用以產生能量的呼吸鏈酵素活性下降、產生ATP的能力也會降低。
    粒線體是細胞內負責製造能量的場所,其消耗氧的量佔細胞的90%,所產生的自由基也比細胞其他部位相對多。自由基為活性氧化物(ROS),若細胞變得無法以抗氧化劑或其他酵素清除自由基,累積的自由機會逐漸造成細胞氧化性傷害。
    因此,粒線體內的蛋白質、DNA、脂質受到自由基傷害的機率較高;其中,獨立於細胞核DNA的粒線體DNA,也有許多研究推測其因ROS引起的突變,可能與老化相關。
    科學家對此提出的「粒線體老化理論」(Mitochondrial Theory of Aging),目前還有許多謎團待解,例如粒線體DNA的突變,可能為老化造成的結果,而非引發老化的原因等,是抗衰老醫學在基礎研究中,近年逐漸受重視的領域。


健裕黨蔘萃取成分研發小分子藥 將進心衰竭臨床二期試驗

李連滋在工研院執行中草藥計畫時,經歷一連串的中草藥篩選,發現從黨蔘萃取的特定成分,具有能促進斑馬魚心肌再生的效果,背景為植物化學的李連滋,率領團隊針對該成分進行化學改造,在不斷嘗試以各種化學官能基修飾下,李連滋終於開發出心肌再生效果最好的小分子GHP219。

李連滋表示,除了斑馬魚外,該藥物已在小鼠試驗中顯示,對於心臟功能受損的動物,使用該藥物後其血液射出比例、心臟收縮比等,相較於無用藥的安慰劑組都會出現明顯改善。

目前GHP219的臨床一期試驗已完成,健裕也正在規劃針對患有心衰竭但領長期處方籤、需服藥控制病情的患者,進行臨床二期試驗,預期收納約70名病患。


高齡整合醫療模式  看病品質提升、省健保

除了這些先進療法開發,下游執行醫療的醫院端,在服務模式上也因應高齡化人口越來越多,而出現多項變化。例如近年,許多醫學中心、地區醫院分別推出的「高齡醫學整合門診」,以及「老人醫院」的建立,是政府與民間鼓勵推行的方向。

各間醫院的高齡醫學整合門診,雖名稱有些許不同(如:老年醫學整合門診、老年醫學科等),但都強調門診可針對有多重疾病、各個器官較衰退,也可能合併心理或社會問題的老人,進行整合性的醫療服務。

此醫療服務模式,不但能提升長輩的醫療照護效果、可在門診早期找出高齡長者健康問題、協助排除重複或不需要的用藥外,由於患有多重慢性病的長輩,是目前健保資源最主要的使用者,因此,此模式也可進而幫助減輕健保負擔。

以臺北榮總為例,其高齡醫學整合門診主要的收治對象為:(1) 80歲以上、(2) 65歲以上具有老年症候群、(3) 65歲以上具有3種以上慢性病為主。

在「老人醫院」部分,位於臺中北屯區的弘光科技大學附設老人醫院,可說是國內第一間專門以老人為收治對象的醫院。

該院區土地臺中市政府ROT租用給弘光,已有30年之久,由於建物老舊、改建經費龐大,因此,臺中市府規劃BOT委託民間經營大型的「臺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 ,並在今年年初公佈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奪標。

該BOT案預計投資額逾70億元、委託民間經營50年,目前已開工建設,並預計2025年開幕營運。

中國附醫計畫將以醫學中心規格打造,並發展細胞療法、幹細胞治療、癌症先進療法等,同時建立完善的復健療程,引入智慧醫療及綠能醫療。

而在醫院自主經營老人醫院上,則由成大醫院搶下頭香。該醫院在2018年4月經行政院核定建造,全名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老人醫院暨高齡醫藥智慧照護發展教育中心」,預期在2025年底完工。

成大的老人醫院,將提供包括一般門診、整合門診、急性一般病房、精神科病房、加護病房、安寧病房、日照中心、復健中心、透析室、手術室等,且是針對高齡者所設計。同時設置的「高齡醫藥智慧照護發展教育中心」,則以培育高齡醫藥和智慧照護領域人才為目標。

以病人為中心  醫療銜接照護

除了醫院服務型態的變化外,近年產官學界皆倡導的「醫療銜接照護」模式,也是因應高齡化下出現的重要變化。此概念除期望從過去以醫療或照護單位為中心的概念,更推向以患者為中心。

像是由臺北市政府委託榮總經營的關渡醫院,因位處臺北高齡化嚴重的區域,在政府推行長照政策下,早已是國內積極參與的地區醫院典範。其透過與臺北資源整合,提供整合性門診、日照服務、居家整合醫療等高齡者為導向的服務外,在銜接高齡照護端上,也已有相當成熟的機制。

去(2021)年,由國內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接任院長後,關渡醫院更進一步將長照列為未來重點。陳亮恭在接任院長時也表示,他希望在該院打造創新的高齡照護新模式,像是透過開「運動處方」等健康促進方式、建置「雲端醫療與健康資訊系統」、整合社區關懷等,導入具突破性的樂齡醫療照護。

衛福部醫事司,也在2020年首次合併了「醫院整合醫學照護制度推廣計畫」與「醫療垂直整合銜接照護試辦計畫」,更名為「醫院整合醫學暨醫療銜接照護試辦計畫」,並新增整合門診、居家醫療等新事項。

在此計畫下,衛福部擴大對醫院的補助,輔導其醫院落實策略聯盟、整合院內資源,以建立跨團隊的整合照護。

此概念對民眾而言,因為以患者為中心,在醫療照護上品質可更加提高外,對醫療體系來說,更能降低病人反覆就醫、住院的比例,讓醫療資院更妥善利用。


關渡醫院是國內積極參與的地區醫院典範,今年醫療科技展時,展出院內導入的智慧病床照護系統。(攝影/巫芝岳)

以「治本」模式  對抗超高齡化 

「希望讓病人藥可以越吃越少,甚至有天不需再倚靠藥物生活。」王桂良和李連滋兩位抗老化專家分別受訪時,異口同聲說。

針對許多老化相關的疾病,王桂良表示,其實目前醫學上都缺乏能「治本」的療法,像是對於心血管疾病,醫生只能開立降血壓、降血脂的藥物,病人一開始服用慢性病的藥,往往就得吃一輩子,甚至因為持續老化而藥量有增無減。

不論是抗老化醫學、再生藥物療法的開發,或是醫療端提供的整合性服務,其實都是期望從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方式,轉變為更治本的模式。

李連滋也指出,其實不僅是醫療端,超高齡化對社會層面的衝擊恐怕更廣泛,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勞動力減少、對照護的需求增加,甚至獨老帶來的心理問題等,都是須藉由更廣泛的社會制度協助解決的。

從研發到服務提供端,與其說人們因看上「商機」而以高齡化為題,或許不如說是份以「讓整體社會變得更好」為目標的志業。


李連滋指出,不僅是醫療端,超高齡化對社會層面的衝擊恐怕更廣泛。(攝影/吳培安)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