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BIO Asia-Taiwan 特輯 之二»超過2,000攤位 疫後首次全實體展出

5,500場一對一商機媒合 10萬人次觀展創新高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3-08-25
2023亞洲生技大展,今年以「擁抱亞洲生技動能」(Embracing Asian Dynamics)為主題,從研發、創新到市場應用,完整展現了亞太區的生技產業脈動與成果。(攝影/羅翊方)

7月27~30日舉辦的2023亞洲生技大展(BIO Asia-Taiwan) 圓滿落幕。本次大展回歸實體,統計4日參觀人次再創下新高,超過10萬人次,一對一商機媒合會也創下超過5,500場申請的新紀錄,國內外參與度明顯更勝疫前。

責任編輯/彭梓涵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蒞臨大會開幕致詞表示,臺灣生技產業發展近年有很大的進展,目前產值達6,000億新臺幣,且蔡英文政府將生技產業列入 5+2產業創新計劃、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投入很多資源。

他表示,亞洲生技大會是動能最強、人才最多、技術含金量最高、投資最高的生技展覽。他也期望臺灣生技產業在研發與製造優勢下,朝精準醫學、再生醫學、mRNA技術、CDMO領域發展,同時也鏈結國際,讓臺灣生技價值,轉換成市場價格,如同DNA的雙股螺旋結構一般同步進展。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表示,疫情經過3年後,生活終於回歸正常,我們對許多失去的生命感到遺憾,但在疫情中大家學習到如何合作也變得更堅強。

他表示,今年大會以「擁抱亞洲生技動能」(Embracing Asian Dynamics)為主題,從研發、創新到市場應用,完整展現了亞太區的生技產業脈動與成果。

BIO執行長Rachel King則以線上方式獻上祝賀,她表示BIO是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倡導組織,目前有超過42%以上的註冊會員和參與者來自美國境外,顯示生物科技已在全世界開花與發展。

在面對氣候變遷、食品安全、減少碳排放等問題,臺灣是引領這波革命的國家之一,她也期望大家齊心努力一同來解決這些全球性的挑戰,也期待臺灣與BIO的下一步合作。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蒞臨大會開幕致詞表示,臺灣生技產業發展近年有很大的進展,目前產值達6,000億新臺幣。(攝影/羅翊方)

展場4日 20國 、10萬人次參與 

從7月27~30日,為期4日的展覽,總計參觀人次創下新高,超過10萬人次、一對一商機媒合會也創下超過5,500場申請的新紀錄,此外由於全球各國國境解封緣故,今年明顯感受到國外參與度提高。

今年共有來自20個國家廠商參展,美國、英國、澳洲、瑞士、比利時、義大利、波蘭、印度、馬來西亞與奧地利也設置國家館,率領各國多間生技廠商展出,顯示各國對亞洲生技大展的重視。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林治華表示,亞洲生技大展雖於臺灣舉辦,但並非僅展出臺灣的技術,更是以全球化的生技展會為願景。

林治華表示,今年的公司展望說明會(Company Presentation)中,相較於往年以新創公司為主,今年更有不少國際一級廠商登台介紹,如富士軟片(Fujifilm)、藥明生物(WuXi Biologics)。

擴大CDMO專區、新增CRO專區 秀亞洲新動能

今年展場中規劃了14個展區,包括製藥設備與儀器、醫藥與醫材、國際醫藥、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精準醫療與基因檢測、國家館、細胞治療及再生醫療、生物相似藥、國外區、精準健康與智慧醫療、生技服務、委託研究機構(CRO)、新創區、政府學研區、產學育成區、一對一商機媒合會區,為生技醫藥研發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去年首度設立的「CDMO」專區,今年也擴大展出,國內外CDMO大廠均不缺席,國內廠商包括:台康、台耀、保瑞、中裕新藥、永昕、啓弘、基龍米克斯、國光/安特羅、霖揚、進階、博訊、潤雅等,國外廠商則有:必帝(BD)、日隆精化、富士軟片與藥明生物等。

其中,日本精化株式会社的臺灣子公司日隆精化首度於2023 亞洲生技大展介紹其CDMO與CRO的服務方案,包含微脂體技術、開發流程與協助廠商申請FDA原料主檔案等。

另外,致力於打造國產核酸定序產業鏈的基龍米克斯,展示GMP核酸廠的技術與量產優勢外,現場也同步展出既有的科研服務、次世代定測與臨床檢測等全產品線。

緊鄰CDMO專區的「國際醫藥區」,也有Cytiva、武田(Takeda)、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等跨國公司參與,其中Cytiva今年也攜手工業自動化、資訊化和數位化轉型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之一的洛克威爾自動化公司(Rockwell Automation),展示雙方合作的一系列藥品製程解決方案、數位化整合解決方案、環境管理方案。

而今年展區新增的「CRO」專區,國內有:精睿、安美睿、明生、雙健維康,國外大廠如金斯瑞(GenScript)等公司參與展出。

GenScript近年以強大的基因製造能力為基礎,推出了GenTitan 基因片段合成服務,為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科學家提供長度200~1,800 bp 的快速且高通量的合成DNA,用於合成生物學、蛋白和抗體工程等各種研究領域。


去年首度設立的「CDMO」專區,今年也擴大展出,展現亞洲CDMO動能。(攝影/羅翊方)

經濟部聯手三大法人  展9項前瞻技術

在「政府學研區」,則有衛福部、國科會、農委會、經濟部技術處、經濟部工業局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中研院、藥技中心、臺北生技館、植物新藥聯盟參與。

經濟部今年也特別整合工研院、生技中心、食品所三大法人,展出9項前瞻技術。其中針對男性常見的前列腺癌的蛋白質降解新療法和新穎肌理化植物肉技術,兩項技術相當吸睛。

農委會規劃的農業科技館,今年也以動植物健康為主軸,規劃「植物栽培安全生產」、「動物飼育精準健康」、「人工智慧跨域應用」及「產業創新量能躍升」4大主題專區,展示農林漁牧與動植物防疫檢疫的創新技術及產學研跨域合作成果。

成果亮點中包括:因應氣候變遷培育的水稻、大豆、落花生、番茄、萱草等植物新品種、可改善動物腸道菌相的「機能性蠶蛹應用於伴侶動物飼糧之產品開發」技術、與降低哺乳仔豬的死亡率,提升仔豬育成率的「豬流行性下痢病毒不活化疫苗」技術等。


經濟部今年也特別整合工研院、生技中心、食品所三大法人,展出9項前瞻技術。其中針對男性常見的前列腺癌的蛋白質降解新療法和新穎肌理化植物肉技術,兩項技術相當吸睛。(攝影/黃珮嫻)

產學育成區  創新研發技術展動能

往年總是累積最豐沛創新、創意動能的「產學育成區」,今年也有包括:臺灣大學系統科研產業化平台、成大大南方科研產業化平台、南臺灣科研產業化平台、中興大學科研產業化平台、陽明交通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輔仁大學、清華大學、中山醫學大學、東海大學、國防醫學院、高雄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等參展,為研發成果增加曝光、媒合的機會。

其中由臺大領軍的臺灣大學系統科研產業化平台,今年也攜手臺大醫院和長庚醫院等單位,以「多元賦能、生技共榮 (Empower Diversity to Prosperity)」主軸,展出逾40組的創新研發技術,涵蓋精準智慧醫療、藥物醫材創新、智慧農業,與環境淨零碳排等。

陽明交通大學則攜手國科會科研產業化平台,於國科會論壇區展演舞台舉行技術發表會,由李博仁、陳冠宇、陳浩夫、黃琤、傅毓秀等五位教授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更力邀陽明交通大學TAF認證實驗室單位蒞臨分享。(見後文)


今年由成大副校長莊偉哲率領的成大醫療聯盟及大南方科研產業化平台,展示成大與醫療聯盟中生醫領域的研究技術量能,例如:成大生技醫藥研發中心研發的蛋白質修飾平台、創新智慧醫療、醫材等。(攝影/李林璦)

10國家館設立  增跨國合作機會

看準生技產業蓬勃發展,歷年「國家館」都吸引多國展出,今年參與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澳洲、瑞士、波蘭、印度、義大利、奧地利、比利時、馬來西亞。

在英國館中,今年則有8家來自英國創新生物科技與醫療相關企業,展示英國在生物製藥、醫療科技、基因定序技術、先進實驗設備和醫療軟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與發展。

由於今年5月澳洲辦事處與衛福部、經濟部同發表「澳臺衛生與生技合作夥伴關係」,肯定澳臺在衛生、醫療與生技領域的合作關係。

今年澳洲館也與台灣生物產業協會與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共同舉辦臺澳臨床試驗與生技合作論壇,邀請14家領域涵蓋CRO、CDMO、實驗室服務等澳洲公司,進一步與臺灣生技新藥公司交流。


英國館中,今年有8家來自英國創新生物科技與醫療相關企業,展示英國在生物製藥、醫療科技、基因定序技術、先進實驗設備和醫療軟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與發展。(攝影/吳培安)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NBRP)於2023亞洲生技大展會場中,由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主任施修明主持(右一),邀請到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主任吳漢忠(中)、DCB副執行長黃千岳(左一)、衛福部食藥署(TFDA)署長吳秀梅(左二)、國家實驗動物中心主任秦咸靜(右二)對談,分享園區提供的服務及設施,如何成為國內生醫生態系(Ecosystem)的最佳夥伴。(攝影/羅翊方)


農委會於大展中設置「農業科技館」,展示包含因應氣候變遷培育的水稻、大豆、落花生、番茄、萱草等植物新品種、改善動物腸道菌相的機能性蠶蛹應用產品開發、運用AI技術養豬養牛的種豬3D體型量測與乳牛自動體型評分系統等。(圖/農委會提供)


沛泉生醫總經理蕭佳彥分享,其為臺灣第一家以植物外泌體為核心的公司,已取得美日歐盟的化妝品原料及膳食原料法規核准,2022年以獨家的外泌體製造純化技術,生產具有靈芝功能性蛋白質的外泌體。(圖/沛泉生醫提供)


裕利醫藥於會場中介紹在臺推出的供應鏈溯源管理平台eZTracker,並介紹結合臨床試驗管理及送藥到宅的服務模式。(攝影/吳培安)


致力於生物製劑之委託研究開發與製造服務的藥明生物(WuXi Biologics),今年也來臺尋找商業與合作機會。(攝影/吳培安)


亞洲生技大展中,由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及環球生技雜誌共同舉辦「Bio Kiss The Venture:唱出創業的築夢路」活動,提供投資方與新創公司軟性交流的空間。(攝影/巫芝岳)


清華大學黃振煌教授團隊開發出腫瘤微環境晶片MedSelect技術,在體外重現與體內高度相似的腫瘤環境,協助分析新藥的療效並輔助臨床用藥指引。(攝影/吳培安)


新創公司「凱恩生醫」的核心技術是源於成大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特聘教授黃玲惠多年開發的nPCM技術平台,產生的膠原蛋白產品具有擠壓可平整輸出、結構定型不坍塌的特性,可使細胞在膠原蛋白中存活率高且分佈良好,有潛力開發為各種3D列印的醫材產品。(攝影/李林璦)


由中興大學賴秉杉教授衍生新創——寶泓生醫,以核心藥物傳輸與接枝技術、材料自組裝結構控制,開發細胞治療強化製劑、非PEG疫苗佐劑及大麻二酚穿膚技術與應用產品。同時也開發口腔衛生與藥食同源的水溶性原料,如無酒精漱口水粉、水溶性薑黃素、肉桂油粉、沙棘油粉,其技術受禾伸堂生技、化粧品及保養品研發、製造公司沛美生醫青睞。右為:賴秉杉教授、左為:沛美總經理廖曼華。(攝影/彭梓涵)


生奕科技致力於開發腦科學與神經疾病研究的軟硬體設備。除了已研發出用於老鼠電生理實驗的儀器與平台服務外,也正在開發可用於人類精神疾病檢測和治療的非侵入性儀器。圖為生奕技術長陳新。(攝影/巫芝岳)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黃介辰教授團隊,利用誘導培養和特殊裂解處理的方法,篩選合適的酵母菌且具有高效蛋白質合成能力和調控機制的菌株,生產具有特定風味特徵的胜肽,可用於開發新的食品添加劑、調味劑或功能性成分,以助於減少食品中不健康成分的使用。(攝影/彭梓涵)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