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11場論壇 25國代表出席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19-08-30
撰文/彭梓涵、李林璦、吳培安、巫芝岳
2019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 Taiwan)生技論壇也邀請了近70位國際講者與會,內容包括:跨國投資(Cross-Border Financing)、聯盟併購、區域合作等主題,加上近年火熱議題,癌症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再生醫療等突破性科技(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基因編輯、液態切片等革新性科技(Game-Changing Technologies)。

BIO總裁Greenwood 獻言 點出臺灣生技發展三大挑戰

首場大會論壇,邀請哈佛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 MIT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醫學教授Jeff Karp為大家分享「如何邁向醫療創新」。

Jeff Karp表示,「在解決臨床問題時,常會遇到一些障礙,若要克服這些障礙,將需要新的思維,其中一種好方法就是轉向大自然尋求靈感。」

國際知名CRO公司Syneos Health的腫瘤與血液學臨床開發副總David Fuller則針對「癌症治療的醫療決策」進行分享。

David Fuller表示,癌症的臨床醫療決策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必須即時考慮多樣參數,包括疾病階段、檢測結果、治療方案、副作用以及患者和家屬的偏好與價值觀,也要考慮在醫療健保資源下可運用的資源,若能適當運用大數據分析,便能加速癌症新療法開發。

矽谷銀行(SVB)生命科學及醫療照護關係部門負責人Katherine Anderson以「亞洲在全球生命科學暨醫療照護的崛起角色」為題分享,她表示,全球大藥廠在美國、歐盟、亞太市場,於2018、2019年投資金額兩度達歷史新高,她認為,「以目前看這不是泡沫經濟。放眼亞洲地區的生技發展國,包括南韓、中國、香港、日本、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過去十年來公開上市的生命科學公司增加了8%,臺灣和香港甚至是主要推手,同期也有11%的成長。」

全球BIO國際事務亞洲區負責人Monica He代表無法出席的BIO執行副總(EVP) Joseph Damond演講,分享「亞洲生技政策與生態圈的發展」,包含新創公司的崛起,以及亞洲的崛起。Monica指出,全球生物科技市場在2018年已達到4,400億美元,到了2024年可上看7,750億美元,其中亞洲扮演著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

Monica也認為,臺灣在全球生技政策表現突起優異,關鍵優勢在於研發基礎建設、良好的智財權及法規保障生命科學發展,並擁有良好的技轉和授權環境,但仍面臨了整體市場進入的挑戰。


信達生物製藥研發長薄科瑞( 左) 與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顧問Samuel Thong。

Session 1《生技創新與投資》
亞洲創新尚停留製造業心態

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協辦的「全球生技產業面臨的創新及投資議題」,邀請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顧問Samuel Thong、信達生物製藥研發長薄科瑞、中華開發資本生醫與大健康投資董事總經理劉博、斯道資本(Eight Roads Ventures)合夥人劉維民、默沙東研發執行總監吳敏等重量級嘉賓進行專題演講。

薄科瑞表示,新興科技的進展都會歷經從模仿到整合到創新的歷程,他認為,亞洲生物科技在創新方面尚停留在製造業心態,不應專注於低風險的計畫。

中華開發董事總經理劉博( 右) 與默沙東研發執行總監吳敏。

劉博針對全球生物科技趨勢做解說,早期,美國跟歐洲吸引到的資金並沒有相差太多,但隨著美國創新技術如細胞療法、基因療法等持續發展,使美國生技產業開始吸引比歐洲多5倍的資金。

他也建議,新創公司要放眼全球,進攻歐美市場,在面對健保系統的挑戰下,建立一個好的策略,主打數據跟研發,建立價值,最後就是要找到具有共同願景的投資者,一同幫助公司進入市場。

吳敏則以國際藥廠的角度來看授權與企業發展,她認為大型製藥公司在看收購案時有三個考量,第一為商機,不論是什麼治療技術,如小分子藥物、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只要有很強的科學實據都會受大藥廠關注;第二為具有突破性的科學技術;第三則是有獨特性,能與現有產品有區隔,並有明顯的療效差距。


(左) 阿斯特捷利康健康資訊負責人Mishal Patel 表示,真實世界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幫助早期發現疾病、改善臨床試驗設計。 (右) NVIDIA AI 技術中心主任施忠偉表示醫學影像是NVIDIA 的優勢所在。

Session 2《智慧醫療》
以真實世界資料 克服AI醫療臨床數據隱私問題

由臺北醫學大學協辦的「生技及醫療照護中的人工智慧(AI for Biotech & Healthcare)」論壇,邀請到台灣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CYTLIMIC總裁暨CEO土肥俊(Shun Doi)、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AZ)健康資訊負責人Mishal Patel、艾昆緯(IQVIA)生物製藥整合開發負責人Robert Gallagher、NVIDIA AI技術中心施忠偉(Simon See)主任、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學機械與航太工程學院Wei-Tech ANG副教授、哈佛大學醫學院暨貝斯以色列婦女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BIDMC)彭仲康主任,分享當前熱門AI醫療的趨勢與挑戰。

杜奕瑾分享台灣AI Labs當前的目標,主要集中在健康照護、智慧城市和人類溝通,他們希望透過AI結合醫療照護,達成數位醫院、生物資訊整合、AI精準醫療。

Mishal Patel分享利用電子病歷(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EHR)加速臨床藥物開發。Patel表示,這個時代有豐富的資料來源、核心處理系統、資料建立骨幹、AI數位技術,利用堅實的數據科學,能夠將加速將正確的療法帶給正確的病患,其中一項實例就是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 RWD)。

Patel指出,RWD分析技術能夠幫助早期發現疾病、改善臨床試驗設計、改良臨床劑量和試驗終點的篩選,以及產品組合管理。現在,AZ也利用這項技術管理健康照護資訊,以推動新藥開發、臨床試驗設計和管理。

施忠偉則分享AI電腦科技對醫學影像的推動影響,Simon See表示,其應用領域已經延伸至病理學、放射科、EHR、基因體、穿戴式裝置。

他也表示醫學影像是NVIDIA的優勢所在,接著舉出數個合作實例,包含與蒙納氏大學(Monash University)合作,利用捲積神經網路(CNN)創造2.5維度(2.5D)病灶偵測;和上海交通大學合作早期白血病診斷,在血液抹片中找出癌細胞等。

Session 3《精準醫療》
癌症用藥發展增進1.9兆美元經濟價值

由台灣精準醫療及分子檢測產業協會(PMMD)、經濟部工業局、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協辦的「精準醫學」論壇,邀請Guardant Health 亞洲、中東和非洲區執行長Simranjit Singh、Amgen 藥物發現研究部主任馬英力(Yingli Ma)、默克亞太區AI醫療事務負責人Rajiv Rana、Syneos Health主任Francesca Zolezzi、安侯建業(KPMG)醫療保健與生物科學主管蘇嘉瑞(Jarret CJ Su),分享精準醫學從過去到現在對於疾病的影響與改變,和人工智慧(AI)導入精準醫學的挑戰。

Simranjit Singh,以「精準腫瘤趨勢與未來」為題分享,他表示,由於癌症用藥的進展,慢慢影響整個社會,包括延長人類壽命與增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