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中自有黃金屋!促擴展適應症、建公共微菌叢庫

微菌叢植入治療 治rCDI效果達9成?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4-03-26
邱政洵分享,長庚已完成170例FMT患者,患者年齡從3歲到99歲不等,整體成功率超過9成,遠大於兩周抗生素治療的3~4成,也顯示rCDI確實是臨床尚未滿足的需求。(攝影/吳培安)

腸中自有黃金屋?事實上,嚐糞治病,早在中國東晉時代(西元317~420年)就有紀載「黃龍湯」的出現,可說人類微菌叢植入治療(FMT)的鼻祖。但直到約1,600年後的2013年,才被開始在西方主流醫學中正式被重視。臨床上治療rCDI的可見效果可超過9成,使其近十年來發展扶搖直上。臺灣的長庚、北榮等醫學中心都是箇中翹楚,本刊特別邀請到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轉譯研究科主任暨台灣微菌聯盟理事長吳俊穎、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帶您揭開FMT的神秘面紗。

撰文/李林璦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曾形容,微生物相如同「腸中自有黃金屋」,許多未能被解決的醫學問題都有機會在微生物相找到答案,具有精準治療、預防、預測的潛力,是邁向精準健康的重要關鍵。

事實上,早在中國東晉時代(公元4世紀)就有使用糞便治病的記錄,也就是所謂的「黃龍湯」,主治腸胃燥熱。

而西方世界則是在1958年時,美國外科醫師發現用糞便灌腸後,可以改善開刀後出現的腹瀉,這可謂是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的前身。

而讓FMT開始受到醫學界重視的指標性研究,是2013年發表在《NEJM》上,以FMT治療復發性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症(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rCDI)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單次FMT到十二指腸療效達為81%,第二次FMT療效則高達94%,而相對於每天使用抗生素──萬古黴素(Vancomycin),療效僅有23~31%,證明FMT顯著優於現行標準治療。

臺灣在2018年9月公告的《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辦法),開放微菌叢植入治療rCDI,將FMT作為一項醫療技術來管理,2019年成為「臺灣微菌叢植入治療元年」,也帶動各大醫學中心紛紛投入FMT的相關臨床研究。

「微生物相治療與傳統藥物治療最大的差異在於,FMT等於是將一個工廠直接放到身體裡面,讓植入的微生物幫你製造需要的微生物、代謝物。」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轉譯研究科主任暨台灣微菌聯盟理事長吳俊穎說。

長庚FMT達170例 台灣微菌聯盟《特管辦法》幕後推手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分享,臺灣的第一例FMT個案,是在2017年時,由林口長庚完成,當時還沒有《特管辦法》,是以通過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的方式進行,他回憶,當時一名5歲男童因為誤食強鹼,導致食道嚴重灼傷、胃部損傷,感染抗藥性極高的困難梭狀桿菌,血便、腹部腫脹,最後透過移植由11歲哥哥新鮮糞便純化過的「腸道菌叢」,兩周後成功治癒。

首例FMT的成功加上2019年特管辦法的上路,讓長庚決定投資該領域,宣布2019年成立「微菌治療中心」與「微菌銀行」,截至2020年1月,長庚已陸續完成23例FMT,同時,長庚也與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共同發展合成的「精準微菌治療」法(益生菌雞尾酒療法)。

「截至目前,長庚醫院已經進行了170個FMT患者,患者年齡從3歲到99歲不等,整體成功率超過9成,遠大於兩周抗生素治療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