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動物實驗、提升個人化精準醫療

清大曾繁根開發高科技積木 拼出「通用型器官晶片」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4-04-26
曾繁根特聘教授,是臺灣早期投入「實驗室晶片」開發的教授之一,曾擔任過2018年「國際化學與生命科學微型系統會議(µTAS)」主席,還爭取該年會議在臺灣首次舉辦。(攝影/彭梓涵)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暨研究所曾繁根特聘教授,是臺灣早期投入「實驗室晶片」開發的教授之一,他不只擔任過2018年「國際化學與生命科學微型系統會議(µTAS)」主席,還爭取該年會議在臺灣首次舉辦。其歷經20年研究,開發的SACA晶片不只可收集血液中稀有的腫瘤細胞,他還以SACA晶片為基礎,開發組合式「通用型器官晶片」,器官類型涵蓋多種腫瘤、肝、腎,目前正與臺大新竹分院進行肺癌藥物的測試。

撰文/彭梓涵


2000年全球「微流體晶片(Lab-on-A-Chip)」的概念蓬勃發展,臺灣在半導體「矽盾」產業長久以來累積的優勢下,將「化學」和「生命科學」整合到奈米與微型化晶片系統的技術也乘勢發展。

臺灣在該領域論文發表數平均排名為全球第五、第六名,在鼎盛時期甚至可衝到全球第三名,僅次美國、日本。

貢獻論文最多者,是國內微型化奈米系統研究領銜教授之一的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暨研究所曾繁根特聘教授,他還曾擔任過該領域中重要的「國際化學與生命科學微型系統會議(µTAS)」2018年的主席,並爭取到該年會議在臺灣首次舉辦。

曾繁根在奈微米生醫光機電與奈米流體研究上,有20年以上的研究經歷,他先後開發出細胞自組裝陣列晶片(Self-Assemblely Cells Array, SACA),用於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的循環腫瘤細胞(CTC)收集,其技術還衍生出賽爾奈微生醫新創公司。

在SACA晶片基礎上,他又進一步將其開發成組合式、通用型,可雙向灌流、雙層共培養的微流體器官晶片系統,目前已建構了大腸直腸癌、肺癌、乳癌等腫瘤晶片,以及腎臟組織微生理環境和肝臟組織微生理環境的毒性研究器官晶片系統。

跳脫「機械人」思維 投入生醫晶片開發

說起曾繁根的專長,他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博士班念的是機械航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