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的機制全球尚無統一定論,最主流的β-澱粉樣蛋白(Aβ)堆積論說,各大藥廠開發之路命途多舛,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3款Aβ抗體療法,在臨床使用上因副作用問題還有待觀察,但多款新機制療法已經風塵僕僕上路,臺灣也有多家已走到臨床試驗的公司正在蓄勢待發,未來黑馬或有機會出現!本刊帶您認識這6個公司/團隊:美力齡生醫、安立璽榮、中研院神經賦活團隊、法信諾生醫、耀德生技、博太生醫。
撰文/李林璦、彭梓涵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發病機制十分複雜,尚無統一的定論,過往最主流的致病理論就是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Aβ)堆積,以及濤蛋白(Tau)過度磷酸化,成為全球各大藥廠開發阿茲海默症新藥所瞄準的生物標記。
近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討論度最高的三大藥物:百健(Biogen)/衛采(Eisai)的Aduhelm(aducanumab)、Leqembi (lecanemab)、禮來(Eli Lilly)的Kisunla(donanemab-azbt),均是靶向Aβ斑塊的抗體療法,但無論是在療效、副作用、適用患者限制上,都還不盡理想,普及性有待觀察。
根據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對臨床試驗資料庫(ClinicalTrials.gov)研究指出,2024年共有127種阿茲海默症藥物進行164項臨床試驗,與2023年相比,臨床試驗數量、藥物數量、NCE (新化學實體)都減少了。
事實上,雖然有3款新藥獲FDA批准,但阿茲海默症臨床試驗失敗的案例持續層出不窮,也提醒著全球藥界,需要從阿茲海默症的不同機轉著手開發療法。
臺灣也有6家已走到臨床試驗的公司正在蓄勢待發,不論是進攻抗氧化/老化的多重機制、改善腦部神經發炎、促進神經細胞能量平衡、抑制過度活化微膠細胞(Microglia)等阿茲海默症的源頭機轉,或是開發創新的植物新藥、再生醫療等,讓臺灣阿茲海默症療法領域顯得欣欣向榮,未來黑馬或有機會出現在臺灣。
本刊帶您一次認識這些公司和團隊:美力齡生醫、安立璽榮、中研院神經賦活團隊、法信諾生醫、國衛院謝奉勳研究員、耀德生技、博太生醫、國璽幹細胞、長春藤生物科技等。
⊙美力齡生醫» 獲3.6億新臺幣募資 攻全球臨床二期
美力齡生醫在2018年成立,由前疾管署署長、肝病權威、南臺科大教授蘇益仁獲價創計畫支持創辦,其開發的TML-6,以多重標靶作用機制治療阿茲海默症,已獲美國FDA通過在美國洛杉磯格蘭岱醫療中心(Glendale Adventist Medical Center)完成臨床一期試驗。
今年2月,美力齡也已將TML-6的初步資料諮詢美國FDA,並獲FDA正面回應僅需書面文件即可申請。
目前,已經準備提交臨床一期試驗、慢性毒理、臨床二期試驗規劃等正式報告及文件,將規劃全球多國(美、瑞典、臺灣) 19個醫學中心進行210個受試者的臨床二期試驗,由選定的Syneos CRO公司代表向FDA、TFDA、EU 正式申請臨床二期執行。
原先專精於淋巴瘤、B肝與肝癌病理研究的蘇益仁,在2015年時,因緣際會下,從美國加州雄合生技公司(AndroScience, ASC),技轉獲得一系列化學合成薑黃素相似物,而啟動美力齡的創業歷程。
ASC公司由美國北卡羅萊大學李國雄院士團隊創立,後由神隆創辦人詹維康成立的有聯生技收購。
蘇益仁透過老化及阿茲海默症生物標記平台,從中篩選出阿茲海默症小分子候選藥物TML-6,又經過無數次的合成與製劑優化試驗,才開發出TML-6口服新藥。
「TML-6以多重標靶作用機制調控阿茲海默症致病機轉,在細胞與小鼠動物試驗證實,具有抗氧化、抗老化、維持細胞自噬等功能,有利於清除Aβ;同時可調控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生物指標,如抑制澱粉樣蛋白前體(APP)產生Aβ、降低NF-kappB磷酸化、活化ApoE增加清除Aβ,以及抑制微膠細胞活化減緩腦部發炎損傷、改善學習/記憶力。」蘇益仁說。
蘇益仁表示,TML-6直接瞄準的是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源頭,標榜多重作用機制的非針劑阿茲海默症口服新藥,可謂是國際阿茲海默症生技新藥的創舉。
不過,在2018年,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前老化中心主任Gary Small首次發表臨床試驗報告,數據顯示,合成薑黃素相似物治療阿茲海默症18個月可改善記憶力、降低Amyloid和Tau蛋白累積,「這與TML-6的機制得到相互印證。」蘇益仁說。
蘇益仁很快聯繫上Gary Small,也開啟了Gary Small與美力齡6年來的研究往來。蘇益仁表示,「美力齡受到Gary Small很多的啟蒙,才能走向正確的開發方向,並逐步成為全球有希望成功的阿茲海默症新藥。」
而Gary Small也將成為TML-6全球臨床二期試驗的總顧問,並預計在今年6月底的公司股東大會時,親自前來臺灣。
此外,在美力齡後續動物試驗還發現,TML-6與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謝奉勳研發的Aβ抗體NP106藥物合併使用效果更佳,並可減少抗體使用劑量,以降低目前藥物常見的副作用風險。
克服吸收率挑戰 創新製劑提升4倍
不過,TML-6新藥開發這一路,也不盡然都順遂,甚至讓蘇益仁一度打算讓董事會決定是否該放棄。
原來,薑黃素在自然界中原本就因為吸收及生物利用率低而難成藥,在TML-6開發的過程中,也碰到同樣的挑戰。
雖然TML-6在小鼠動物試驗的藥動學(PK)優異,TML-6比一般薑黃素吸收率提高5~10倍,但是在狗動物試驗中,卻發現生物利用率極低。
蘇益仁苦思解方,2021年時,一次在與國衛院生藥所前研究員蕭暉議研究討論中,蕭暉議指出,狗的胃部大且pH為1.8,小鼠的胃部小且pH為3.5,小鼠吃藥後很快就會從胃進入到腸道吸收,不會在低酸性胃液下結成塊。
蘇益仁霎時醍醐灌頂,2021年6月,透過微米化(Micronization)製劑優化技術,終於克服了TML-6生物利用率的挑戰,可保護TML-6不受胃酸影響、維持藥物穩定性不結塊,在藥動與毒理試驗上均達可成藥標準,在小鼠試驗證實可再提升吸收率2~4倍。
2022年,美力齡順利獲得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