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發酵根基再展創新枝葉! 善笙建立多款獨家高門檻精準保健原料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5-04-02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憑藉傳承的家族發酵技術,以及獨門的重組蛋白與水解技術平台,善笙已經進軍高門檻的保健素材國際市場,成為臺灣精準發酵與保健生技產業鏈中的關鍵樞紐。圖左起為廠長楊耿豪、總經理許欽豪、研發經理傅則凱。 (攝影/彭梓涵)

成立27年的善笙生物科技,是老牌「保健素材發酵專家」、工研醋集團大安工研食品的二代許澄清先生所創辦,三代許嘉欽作為總經理,繼承百年發酵技術的根基,透過積極產學合作,將傳統發酵與現代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相結合,開發出多項臺灣少有的獨家高門檻技術平台,以及具科學驗證、利基特色的保健原料,成為臺灣精準發酵與保健生技產業鏈中的關鍵樞紐。

撰文/李林璦


「工研醋」聞名全臺,但你可能不知道,已經成立27年的老牌「保健素材發酵專家」――善笙生物科技,正是由工研醋集團大安工研食品的第二代許澄清所創辦。

現由第三代許嘉欽作為總經理,他繼承百年發酵技術的根基,再透過積極的產學合作,將發酵與現代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相結合,開發出多項的獨家技術,如全臺唯一技術完全自有的非甲醇食品級重組蛋白質表現平台技術、全臺最早具牛樟芝苦味的發酵樟芝菌絲體、透過獨特水解萃取技術開發出可降低升糖指數(GI值)的褐藻萃取物或褐藻醣膠原料,以及單一或多菌種複合發酵技術等。

善笙運用這些獨門技術又進一步研發出多項具有特色的保健、機能原料,像是讓樟芝從口服保健走到外用的美白、抗老等開創性功效;或是將抗菌水溶性幾丁聚糖用於個人衛生用品抗菌、食品抗菌劑;也篩選出本土乳酸菌株生產具價格競爭力的GABA原料,讓GABA能普及運用至食品、保健品、經濟動物/寵物飼料。

憑藉傳承的家族發酵技術,以及獨門水解技術平台,善笙已經進軍高門檻的保健素材國際市場,成為臺灣精準發酵與保健生技產業鏈中的關鍵樞紐。

釀醋世家為根  引進現代生物技術

大安工研往前追溯,可到日據時期1941年日本人成立工研醋的前身,也是臺灣第一間釀醋工廠,當時在苗栗竹南經營萬得商行的許嘉欽祖父許萬得先生,在1946年從政府手中買下工研食品後,改名為大安工研食品工廠股份有限公司,接手了從日據時代就開始的發酵事業。

「過去物資缺乏的年代,釀醋的原料都是來自酒廠釀酒後剩下的酒糟,加一些糖發酵成為酒精,並用醋酸菌氧化成醋;後來也做醬油與固態發酵的味噌……。」侃侃談起善笙的源起,許嘉欽把時光拉回到70幾年前。

從大安工研衍生出的子子孫孫,也延續著發酵事業的精神各自創業,許嘉欽的父親許澄清是許萬得的四子,「我父親想在發酵生物技術的根基上,拓展出有別於調味料食品的創新產業,因此創辦了善笙。」許嘉欽說。

而化學系出身、再到美國取得食品科技、食品包裝工程兩個碩士學位,許嘉欽先在美國的食品大廠走了一遭後,才回臺接下善笙。

他表示,善笙雖然以發酵為根,但決定以改善健康、永續的主軸來開發保健生技食品,因此必需和新興的生物技術緊密結合,所以,善笙十分重視產學合作,透過結合傳統發酵與現代生物科技的基因工程或代謝工程,進而開發出多樣的保健品素材。

「目前公司的兩大左右手――研發長陳長志博士及研發經理傅則凱博士,也都是生物科技、食品科學正科班出身,幾乎都是從在學時期就透過產學合作、畢業後進入公司,至今已經超過20年資歷,紮實地將學界的研發量能帶入善笙,進一步落地開發成產品。」許嘉欽驕傲地說。

全臺首創「苦味」樟芝新成分 開拓美白、抗老藍海市場

善笙的第一項原料是與南臺科技大學陳啟禎教授合作,共同篩選樟芝菌種,開發出發酵樟芝菌絲體。

樟芝在1998年的臺灣算是全新的領域,同時期只有葡萄王在發展同類型產品,葡萄王上市一年後,善笙也不落人後地推出當時唯一具「牛樟芝苦味」的發酵樟芝菌絲體。

許嘉欽強調,這項首創具苦味發酵樟芝菌絲體,馬上吸引到當時研究分析食藥用真菌成分最為知名的日本國立富山醫科藥科大學(Toyama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服部征雄教授。

善笙與服部征雄攜手分析,發現苦味發酵樟芝菌絲體中含有5種不同結構的Antrodins (商標名為Hepasim®),並於2004年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Antrodins是少數天然物中發現有效保肝成分,且只會出現在具有苦味的樟芝菌絲體中,至今已獲得27個世界專利,並向外衍生研發出抗發炎、抗非酒精脂肪肝保健功效。」許嘉欽說。

目前,善笙已先將Antrodins往外用成分發展,並已與清大合作完成美白、抗老化、抗疤痕等功效驗證,正在進行安全性驗證以及申請INCI(國際化妝品成分命名法),預計今年下半年可完成量產,並在國內外展覽上亮相。

此外,由於樟芝菌絲體具有抗發炎功效,目前正與清大合作研究皮膚發炎症狀改善相關機制,朝外用藥方向開發;也預計與工研院洽談合作,持續探索樟芝菌絲體在美妝、藥妝、外用藥的各種可能。

臺唯一8噸級量產技術 成本降80%、非甲醇食品級製程重組蛋白平台

善笙與清華大學長期合作發展的酵母菌重組蛋白表現純化平台HERPEPS,其核心技術為專利澱粉結合蛋白標籤(SBD Tag),由於對澱粉親和力與結合量都很高,可以用澱粉純化重組蛋白質,大幅降低純化成本、提高重組蛋白的耐熱性和保存安定性。

「過去,曾運用HERPEPS平台協助美國飼料大廠開發飼料用酵素,並成功將該酵素專屬授權給該公司,至今都還在收授權金,不過生產平台技術則為非專屬授權,仍期待與不同夥伴合作。」許嘉欽說。

許嘉欽表示,目前國內產學研界使用的酵母菌表現平台技術,多向國外購買授權,若商業化就需要支付大量權利金。因此,善笙在去年底已經將HERPEPS平台的產權和宿主細胞(Host Cell)、載體(Vector)等全部材料自有化,可提供從基因到菌種建構、以及20~100公升發酵槽試量產、到1.5噸、8噸的量產驗證,為生技公司與學研界提供代工發酵及驗證服務。

更特別的是,該平台運用的嗜甲醇酵母菌Pichia pastoris,主流的重組蛋白質生產方式是以甲醇誘導,但臺灣法規規範不可在食品製程中使用有毒和易燃的甲醇,因此善笙進一步開發出自有的「非甲醇食品級表現技術」,以安全無毒的食品級原料取代甲醇誘導酵母菌表現重組蛋白,產量已接近傳統甲醇製程,可用於生產如人造肉應用的肌紅蛋白,或是人造奶的乳蛋白等食品重組蛋白質。

許嘉欽強調,「善笙此一量產技術可媲美國際重組蛋白大廠Lonza的同級技術平台,且可提供從測試表現開始到小量試產、大規模量產驗證的完整服務,目前,正在測試更多標的並尋找合作。」

他指出,過去的重組蛋白因為表現量差、價格昂貴,很難應用在食品與農業上,但是善笙的技術可讓重組蛋白生產純化成本降低80%,加上食品級的安全性,可應用範圍很廣,從食品、化妝品到農業都可以。

目前並已成功表現多種蛋白質,包括工業酵素、食品蛋白、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未來,善笙將以ODM後技術轉移方式提供服務。


善笙與清華大學長期合作發展的酵母菌重組蛋白表現純化平台HERPEPS,是臺灣唯一能做到8噸級量產與純化製程,且可讓成本降80%、非甲醇食品級製程,媲美重組蛋白CDMO廠Lonza。圖為廠長楊耿豪。(攝影/彭梓涵)

發酵、水解技術新突破 本土GABA、抗菌幾丁聚糖、褐藻萃取物應用廣

善笙多年來專精發展特殊代謝物的發酵製程開發,以及生物轉換相關原料,近2、3年,已完成運用本土乳酸菌株量產GABA原料,透過液體或粉體大量提供給食品原料廠或飼料廠商,也正考慮往寵物領域邁進。

「我們找到一株本土株乳酸菌,生產GABA的產量是業界數一數二,運用臺灣發酵效率高的優勢,可做出簡易量產、儲藏安定性高、價格便宜的GABA原料。」

在經濟動物飼養上,使用GABA可以讓動物情緒穩定、不容易受到驚嚇,可改善換肉率,目前,國內GABA價格昂貴,畜牧業上較少使用,這將成為善笙的機會之一。

善笙除了擅長菌種發酵技術外,另一大平台為多酵素天然物水解技術,對不同種類的天然物,像是黃豆、乳清、魚鱗膠原蛋白等的二、三小分子胜肽,或是各種藻類或殼聚糖的多醣,都可以設計出具有專一性的水解酵素配方。

善笙也運用該水解技術開發出特殊的原料──抗菌水溶性幾丁聚糖,在50~100 ppm極低劑量下即可有效抗各種細菌及酵母菌,並維持高水溶性,可應用在各種表面處理加工中,加工後的材料可以維持長效抗菌力。目前已獲國際大廠採用在個人衛生用品中。

同時,也與海洋大學合作進行抗病毒檢測,可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感染。未來,將可以應用開發無酒精漱口水,或是用在低酸性食品抗菌劑等各種抗菌用途。

許嘉欽表示,水解酵素可生產特定分子量產品,例如多分子量組合的褐藻醣膠,並從中進一步分離出褐藻多醣及褐藻寡糖等,或是依客戶要求將各種蛋白質或多醣水解到指定規格。

善笙就從褐藻中萃取開發出一種特殊的褐藻多酚萃取物,只需少量即可抑制人體分解澱粉的主要酵素α-澱粉酶(α-amylase)、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的活性。

他指出,褐藻多酚萃取物具有熱穩定性,可在不改變風味與質地下添加在麵包、麵條、米飯等澱粉類食品中,降低其升糖指數(GI值)。

目前,已在長庚科技大學劉珍芳教授人體實驗下證實,添加特殊褐藻多酚萃取物的米飯,GI值可降低20%,穩定飯後血糖。此外,穀研所也已應用該萃取物開發出低GI麵包,未來,善笙也計畫將開發成可隨身攜帶的膠囊劑型保健產品。

許嘉欽強調,「與傳統商業化萃取經常使用的酸鹼水解萃取法不同,其關鍵是善笙自行生產的食品級菌種產生的酵素配方,更可以保留生物活性成分。」

27年篳路藍縷 堅持攻高技術門檻發酵技術

許嘉欽也透露,事實上,善笙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像是先前曾獲臺北生技獎的酵母菌重組蛋白平台,在正要大展拳腳時,遇上政府食品工廠管理辦法變更,只好改變策略轉往服務與研究案執行,並在今年完成自有化後,加入國際精準發酵的藍海中。

而善笙最早發展的發酵樟芝菌絲體,在12年前,也曾與廠商合作到中國申請中國保健食品標章認證,當時甚至是臺灣第一家進軍中國,卻因法規與政策方向改變而斷了這條路。

OEM/ODM則是在疫情期間最受衝擊,許多國外客戶因為疫情而停擺,原料採購也因國際生產不確定性而造成損失。

但是,走過27年的善笙,許嘉欽始終堅持以「發酵專家」為核心,未來將持續與學研合作開發具科學驗證、利基特色的保健原料,並運用獨家建構的高門檻技術平台協助臺灣產業升級。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