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供應鏈韌性、加速創新研發、醫材接軌國際

食藥署新署長姜至剛: 當一位有溫度、勇於溝通的署長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5-05-08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姜至剛同時具備學術專業及臨床實務經驗,是一位精通藥理、毒理學的腎臟科醫師,也是食藥署首位醫師署長。 (攝影/吳培安)

食藥署新署長姜至剛,身兼腎臟科醫師、藥理與毒理學教授和法律碩士,被譽為臺灣繼林杰樑醫師後,下一位食品安全與毒理領域的發言人。面對藥品、醫材等生技醫療業態,姜至剛則期許自己成為一位積極溝通、有溫度的署長,在公私攜手協力之下,守護國人安全的同時,能帶領產業朝著強化藥品供應鏈韌性、加速創新療法研發、醫材法規接軌國際等目標前進。

撰文/吳培安


今年2月底,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正式宣布新任署長,由臺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姜至剛接任!也是食藥署有史以來首位出任的「醫師」。

姜至剛同時具備學術專業及臨床實務經驗,是一位精通藥理、毒理學的腎臟科醫師,他也以臺灣食品安全管制及法執行(Law enforcement)之研究為題,獲得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學位。

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在姜至剛的署長就職典禮上盛讚,「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三刀流人才!」

不僅如此,姜至剛在臺大任教期間,還擔任臺大副教務長、教學發展中心及數位學習中心主任等職,對溝通與教育懷抱極大的熱忱與使命感;他還出版專書《毒道之處》、於線上課程和傳播節目分享專業見解,被推崇為臺灣食品安全領域的發言人。

生技醫藥產業也不禁好奇,這位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醫師教授來擔任新署長,將為臺灣的新藥、再生醫療、醫療器材等領域,帶來什麼樣的新局面?

希望建立「有溫度」的法規監管環境

走進食藥署辦公室,在媒體上形象沉穩內斂的姜至剛,見面卻總是笑臉迎人。他回想,當初接到擔任下一任署長的消息時,第一件開始做的事情,就是「溝通」。

姜至剛馬不停蹄地與國內生技醫療產業的公協會展開對談,行事曆滿滿地都是會議,為的就是儘速盤點食品、生技製藥、醫材與化粧品產業的意見,以及推動永續政策所需要的資源。

「我在醫界待了很久、人脈很廣,希望透過深度交流溝通,化解誤解與隔閡,大家不分黨派勢力,一起來守護民眾健康。」

他認為,高度尊重專業審查外,也必須考量科學以外其他的要素。

「食藥署龐大且多樣化的業務,不能只靠食藥署,一定需要仰賴公私協力,帶領食藥署團隊一起在食品、藥品、醫材、化粧品上往前走,一面把民眾的需求照顧好,一面帶臺灣打國際盃。」姜至剛說。

「臺灣的業者其實很願意溝通,我們會建立暢通的管道,希望這些交流能讓制訂出來的規定是有溫度的,而不是冷冰冰的。」


姜至剛表示,食藥署會建立暢通的管道,透過交流對話制訂出「有溫度」的法規。 (攝影/吳培安)

強化藥品供應韌性 確保「必要藥品清單」供應穩定

特別在疫情發生後,食藥署除了守護民眾用藥安全,也相當重視藥品供應鏈韌性。

為保障民眾用藥權益,《藥事法》在2015年12月增訂第27條之2規定,並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必要藥品清單,於2016年12月制定出涵蓋311項藥品的臺灣版「必要藥品清單」。

根據該清單,《藥事法》要求持有必要藥品許可證的藥商,如果無法繼續製造、輸入或不足供應該藥品之虞時,應至少於6個月前向中央主管機關通報,以強化藥商預先通報的責任及必要藥品供應不足之虞時的因應機制。

姜至剛表示,《藥事法》在今年2月10月公告的最新必要藥品清單來到584項,以更符合我國臨床需求。

這些藥品除了參考WHO必要藥品清單架構,也與實際參考衛福部健保署特殊藥品清單、國內疾病治療指引、國內相關公協會及醫學會建議、曾向衛福部通報,並於國內發生不足供應之藥品,及其他經衛福部審酌認定的藥品。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