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免標定!《Nature》子刊:創新光感技術揭開TLR訊號傳導機制
科學新知
NEW
DeepMind公開AlphaFold3底層程式碼 供非商業用途使用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突破腫瘤微環境!抑制乳酸助T細胞重獲活力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Cell》癌症可能源於自發性週期突變
2019-03-11/
記者 李林璦
維康桑格研究所(WellcomeSanger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在研究1001個癌細胞株和577個人源化腫瘤異種移殖(PDXs)的外顯子,發現造成癌症的DNA損傷模式,並發現癌症發生與早期對抗病毒的免疫反應有關,該發現可使科學家能直接在人類癌細胞株上研究造成癌症的原因,更能進一步了解這些突變過程可幫助找到新的治療或預防癌症的方法。該研究於日前(7)發表於《Cell》。 大多癌症的起因都是...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中研院最新研究 高糖分攝取可能增加胰臟癌風險
2019-03-08/
記者 薛瀹熢
中研院研究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文華院士研究團隊發現,胰腺癌的發生與糖代謝異常有關,他們並進一步指出,避免攝取「高糖」降低胰臟因代謝異常而造成損傷,降低罹患胰腺癌的風險。本研結果已於7日刊登於《CellMetabolism》。胰腺癌素有癌症之王之稱,大約80%的病患經確診都已經是末期,其中可手術治療的病患更只占確診的二成;而且即便手術成功,也有近80%病患會再度復發或轉移。然而,過去研究只知道...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Science》記憶運作新發現 大腦的漣漪狀活動
2019-03-07/
記者 薛瀹熢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新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在調用記憶時,大腦會出現快速的活動「漣漪」在腦中擴散,此研究結果暗示了這些漣漪可能是大腦記憶運作的關鍵部分,他們的研究結果於1日發表於《Science》。本研究招收了14名患有癲癇的病人,在治療癲癇的過程中,這些患者的腦部被接上電極。這些電極也允許科學家觀測這些人學習過程中的腦部神經活動。實驗中,受試者被要求記憶兩個一組的單詞。學習過後三分鐘,科學...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全球第二例 愛滋病患者在CCR5 Δ32/Δ32造血幹細胞移植後 無HIV感染
2019-03-07/
記者 彭梓涵
《Nature》日前(5)公布一項研究,指出一名驗出愛滋病毒陽性患有血癌男子在一年多前接受CCR5基因中兩個拷貝突變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血液中的HIV病毒已完全消失。雖然研究人員警告,現在宣稱已經治癒還言之過早,但此為全球第二例愛滋病患者接受幹細胞治療後得到對HIV的控制,確實是個醫學界突破,也為未來治療開創一條新的道路。2009年《NEJM》報導第一例患者於2007年和2008年在柏林給予化療和...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Cell》奈米粒子注射可幫助哺乳動物「看見」紅外光
2019-03-07/
記者 薛瀹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共同研發了新型奈米技術,可以透過視網膜下注射,將奈米材料與感光細胞結合,幫助小鼠在黑暗中「看見」紅外光,並進一步獲得夜視能力,並且不影響日間視力。他們的結果在2月28日發表於《Cell》。受限於生理限制,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可見光視覺其實只佔整個光譜中非常小的部分,大致上來說,哺乳動物的可見光譜約坐落於400~700奈米波長之間。在700奈米左右便是肉眼難...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 Medicine》補足PD-1空缺 陳列平發表新型免疫抑制靶點S15
2019-03-06/
記者 李林璦
陳列平博士創辦的NextCure與耶魯大學於昨(5)日宣布,其新型的免疫調節靶點Siglec-15(S15)的研究發表於《NatureMedicine》上。研究人員為了在體外篩選到調節T細胞活性的細胞表面分子,首先構建了一個高通量篩選平臺(genome-scaleTcellactivityarray,TCAA)。這個TCAA包含了超過6500個人類基因,涵蓋了90%的跨膜蛋白。平臺建構完成後,隨後...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PNAS》視網膜中葡萄糖代謝鍵蛋白MPC1缺失 影響視力功能
2019-03-01/
記者 彭梓涵
西維吉尼亞大學(WestVirginiaUniversity)近日發表在《PNAS》期刊上的研究指出,視網膜細胞使用葡萄糖來生成新的光感受器,以取代受損細胞,研究團隊在這個機制中發現MPC1是葡萄糖行糖解作用進入粒線體代謝的關鍵蛋白,當MPC1缺失時,丙酮酸無法進入粒線體,進而導致視桿細胞活性功能下降和進行性的視網膜變性,在MPC1缺失的動物模型中也證實會損害視力。葡萄糖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之一,...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Cell》抑制CCR5蛋白抗愛滋病毒藥物Maraviroc可幫助中風後神經功能恢復
2019-02-25/
記者 薛瀹熢
來自加州大學的研究顯示,抗愛滋病毒藥物Maraviroc可以用於幫助減緩輕微中風的症狀,並且,其機制與近日中國基因編輯嬰兒有關的CCR5基因大有關聯。小鼠實驗顯示Maraviroc可以抑制CCR5並在中風所造成的創傷性腦損傷後幫助認知與運動能力恢復。此研究於21日發表於《Cell》。Maraviroc與改善認知功能有關的研究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先前便有研究指出Maraviroc可以在小鼠中改善學習...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基因工程技術幫助創造「通用型」iPS細胞
2019-02-23/
記者 薛瀹熢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幫助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iPSC)繞過身體的免疫系統,降低其可能面臨的免疫排斥反應,並成功於可模擬人體的免疫反應的小鼠身上生成了心臟血管與肌肉組織。此研究於18日發表於《NatureBiotechnology》。從山中伸彌於2006年開發出iPS細胞以來,帶來了再生醫學無數的遐想與希望,然而目前iPS細...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疼痛可以量化? 科學家發現疼痛相關生物標記
2019-02-20/
記者 彭梓涵
來自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疼痛生物標記物,透過量測血液中生物標記物表現量,可以客觀了解疼痛程度,此方法可以幫助醫生更精準治療患者,並阻止鴉片類藥物濫用。相關研究日前已發表在《MolecularPsychiatry》期刊上。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可以透過客觀的生物學反應和來源而了解疼痛的發生,由於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狀態不穩定,也會影響疼痛的感知,進而增加疼痛感。由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PNAS》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有關!?大腦中胰島素訊號受損影響認知
2019-02-20/
記者 李林璦
哈佛醫學院附屬的佳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DiabetesCenter)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胰島素訊號受損會對認知、情緒和新陳代謝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導致阿茲海默症。該研究於日前(14)發表於《PNAS》。 先前研究顯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其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高於一般人,而胰島素及IGF受體受損會使認知能力下降、失智、憂鬱及焦慮的機率增加,也發現在同時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大腦中...
科學新知
科學要聞
長時間待在太空會怎麼樣改變一個人?免疫相關基因表現率可能出現改變
2019-02-20/
記者 薛瀹熢
根據美聯社上周五(15)的報導,當太空人ScottKelly在太空待上一年的時間後,他的免疫系統基因表現出一種高度活化的狀態,此外,與其雙胞胎兄弟相比,他的基因表現也出現改變。目前科學家並不確定這樣的改變究竟是好是壞,雖然這項發現隱身了許多問題,不過,這也將進一步拓展人類對未來前往火星太空旅行的了解。科學家鮮少有機會檢測太空人在太空中與在地球上的基因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或改變,這次,擁有雙胞胎兄弟的S...
第一頁
上一頁
103
104
105
106
107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